安阳纪行-第三天:殷墟博物馆(一)

安阳纪行-第一天:文峰塔、钟楼和城隍庙

安阳纪行-第二天:安阳博物馆(一)

安阳纪行-第二天:安阳博物馆(二)

第三天:殷墟博物馆

第三天,去殷墟!

殷墟博物馆可算是安阳历史的招牌,是安阳不可不去的旅游景点。

三千多年前,商王盘庚迁都至洹水之滨的安阳,在这里营建“大邑商”。之后,商王武丁和他的王后妇好从这里出发,励精图治、南征北战,开创中兴盛景。

1928年-1937年间,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在殷墟先后开展15次考古发掘,后因日军侵华而被迫中止。1950年,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恢复殷墟考古发掘,并延续至今。

这里已发掘出两处大型遗址(宗庙宫殿遗址、王陵遗址),大批甲骨坑(H127甲骨贮藏坑、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若干殷商王室贵族大墓(商王墓、妇好墓、亚长墓等)和车马殉葬坑,出土大量青铜器(后母戊鼎、后母辛鼎、妇好鴞尊、亚长牛尊等)、龟甲牛骨和商代车马……

2024年,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和宗庙宫殿遗址、王陵遗址三部分共同组成了殷墟景区。


宗庙宫殿遗址

宗庙宫殿遗址和王陵遗址都在露天,占地不算大。趁着上午阳光不那么炽热时游览两处遗址,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宗庙+王陵路线。来源:自制。

打车到宗庙宫殿遗址,远远地就能看到红色大门。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大门。来源:网图。

检票进门,直走不远,就能看到后母戊鼎……的复制品。

后母戊鼎复制品。来源:网图。

没办法,后母戊鼎作为国之重器,原件早在1946年就被送到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则划归中国历史博物馆。随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自然就留在了国博,只在2005年时短暂地“荣归故里”,回到安阳殷墟博物馆展出。

“司母戊”与“后母戊”的名字之争,在2011年3月由国博一锤定音,确定为“后母戊”。如今国博展厅内它已改名为“后母戊鼎”,殷墟这边则“仍旧贯”,还是以“司母戊”之名示人。

这两个名字的区别只在于铭文第一个字是“司”还是“后”。当年将它定为“司”,主要是认为“司”通“祀”,全文含义是“祭祀母亲戊”。如今将它定为“后”,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妇好墓出土了另一个鼎,鼎上的铭文被认定为“后母辛”——妇好是武丁的王后(之一)嘛。由此及彼,所谓“司母戊”也应该是“后母戊”。

后母辛鼎铭文(左)与后母戊鼎铭文(右)。来源:网图。

实际上,除了“司母戊”和“后母戊”,学界对这个大鼎的名字还有许多其它看法。作为普通游客,站队哪边都没错——个人认为,大部分商朝青铜器上的铭文都是名词,较少见到“祭祀xxx”这类动宾短语。从这点看,“后母戊”似乎比“司母戊”更靠谱点。

1939 年出土以来,学术界对于司(后)母戊鼎内的铭文及其含义的各种解释观点。来源:网图。


后母戊鼎复制品背后,是一座复原的宫殿建筑。建筑内循环播放盘庚迁都、建设“大邑商”的沉浸式立体声讲解影片,可惜没有什么陈列品。简单浏览一遍,就可以去它侧后方的甲骨窖穴了。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甲骨窖穴展厅。来源:网图。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发现了多个甲骨窖穴,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这个展厅围绕YH127甲骨窖穴而建,介绍了甲骨文的发掘历史以及部分研究成果。其中,有三处比较引人注意、与众不同。

首先,这个甲骨窖穴坑内,除了大量堆叠的甲骨之外,还有一具人的骸骨。展厅如实地还原了这一景象。虽然知道商朝大量使用人殉,虽然知道这是还原模型,但乍一看到时,还是觉得心里发毛。

其次,展厅内展出了一些特殊的甲骨。与绝大多数甲骨用刀刻字不同,这片甲骨上留下了朱书涂墨的痕迹。“由此可证,殷代已有书写用的毛笔和朱砂、墨等文具”,蒙恬发明毛笔终究只是民间传说。

甲骨上的朱书涂墨。来源:网图。

其实,不止毛笔,中国文字符号的出现也比“常识”要早得多。在后面要去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就能见到许多相关文物陈设。这是后话。

第三,据鉴定,这里出土的部分龟甲来自中国南方、甚至马来半岛。这都远超常识中的商朝疆域范围。由此推断,商朝要么建立了一套四方来朝的朝贡体系,要么建立了一个流通四方的商业帝国。考虑到同时期存在三星堆、炭河里等较独立于商朝的文化遗址,结合殷墟介绍中有提到“大邑商”商旅往来频繁等信息,联系“殷人屡迁,前八后五”的交通运输能力,恐怕“商业帝国”说法也并非不可信。

除了人骨之外,其它都是“新知”——不记得谁说过:从未知中寻找已知,是人类的天性;从已知中探寻未知,才是人类的超越性。诚不我欺!


走出甲骨窖穴展厅,迎面是一片空地。当然,这不是一块简单的空地,而是凹字形基址,乙七、乙八、丙组基址等宫殿遗址。这些遗址没有复原成宫殿,它们都采用地下封存、地表标识的办法,展示着殷商王都曾经的辉煌。关于这几组遗址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天命玄鸟-遗迹点点窥殷商(12、殷墟宫室:基址分布)

地下封存、地表标识的宫殿遗址。来源:网图。

这片区域没有复原成宫殿,而是保留了发掘时的样貌。这使它看上去有点“平平无奇”。如果复原成宫殿,必定会宏伟壮观许多。不过,其实复原后的殷商宫殿,多少也有点其貌不扬。回头看看后母戊鼎旁的那座建筑,复原后的宫殿基本就是那个样子。

如果真的把几处遗址全部复原,在印象中“金瓦金銮殿”的反衬下,恐怕失落和吐槽会远多于惊叹和称赞。保留原貌而不做复原,除了“修旧如旧”、保留历史之外,恐怕也有一点点讨巧的小心思。当然,这点心思做得很好。

在这片遗址区的玻璃罩里,偶尔可见一些人骨,显然是人殉的牺牲品。有资料称,商朝在建造房屋时,会在房屋一角用人殉奠基,称作“人奠基”。像帝王宫殿这样大规模、高等级的建筑,不知道要杀多少人。如果按后世管恪的说法,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恐怕从头到脚没一个地方不疼的。

时信都令家妇女惊恐,更互疾病,使辂筮之。辂曰:“君北堂西头,有两死男子,一男持矛,一男持弓箭,头在壁内,脚在壁外。持矛者主刺头,故头重痛不得举也。持弓箭者主射肫腹,故心中县痛不得饮食也。昼则浮游,夜来病人,故使惊恐也。”於是掘徙骸骨,家中皆愈。

——《三国志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向西北方向斜穿过这片遗址,走过一个小池塘,有一个殷墟车马坑展厅。这个车马坑的规模不算很大——尤其是跟殷墟博物馆的《车辚辚马潇潇——车马遗迹展》对比,真正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这个展厅的光影秀很有意思:沉睡千年的商王武丁被人们唤醒,带着一点起床气,指挥战车部队冲锋陷阵,大获全胜之后又扯着懒腰沉沉睡去……

殷商车马坑其实有很多看点:战车形制、人殉制度、“车”字渊源……考虑到《车辚辚马潇潇——车马遗迹展》更加全面和震撼,我们后续再讨论吧。

在车马坑展厅前的文创商店买根冰棍,稍微歇歇脚,就可以由西转南,沿甲骨碑廊去往妇好墓。


甲骨碑廊,顾名思义,就是将甲骨文刻成石碑,嵌在长廊一侧墙壁上。这个长廊也因此在行人往来、遮风避日之外,多了一份展览陈设的作用。

甲骨碑廊上展出的多是较有特色的甲骨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战争、农业生产、天文地理、占卜等,例如日食、月食、超新星(大星)、武丁打猎、妇好难产等记录。除复原雕刻的甲骨之外,还附有汉英对照的释文。在驻足小憩的同时增长见闻、满足好奇心,使这个人造景点也变得游人如织。

与碑廊类似的还有一处甲骨文碑林,只是不在这次的行程规划中。

甲骨文碑廊一角。来源:网图。


在碑廊下稍坐片刻,园区里响起广播通知:行进式演出《再现·大邑商》即将开始。于是,我们临时改变行程:先去看演出,再去妇好墓。

演出的入口就在司母戊鼎复制品旁边。顺着弯弯绕绕的入口走进地下演出空间,听工作人员讲完注意事项后,人头攒动的观众们就随着商朝将军“亚止”涌入了大邑商。

在真人表演和数字化技术的演绎下,游客们随着将军亚止、占卜师、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在六个演出场景之间穿行的同时,近距离参观大邑商的生活、政治和军事。整场演出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占卜师和妇好的舞蹈跳得挺不错,武丁的演员很有一代雄主的气质,只是亚止……有一点奶油小生、有一点尬演哈哈哈。

最后一个篇章:妇好誓师出征。来源:网图。

这场免费演出时长半个小时,剧情止步于“鬼方征伐战”前夕,武丁和妇好调兵遣将、誓师出征的场景。剧场里确有《鬼方征伐战》的体验场景,不过那是另外的价钱……哈哈哈。

“鬼方”大致位于商王朝西北的陕北、河套一带。武丁二十九年(公元前 1246 年)二月,趁着武丁去镇压另一方国“下旨”的叛乱时,鬼方联合商朝北部的土方,袭扰商朝边境属国,拉开了大战的序幕。从当年三月开始,武丁多次征兵、增兵,先后击败了下旨和土方。历经三年鏖战,至武丁三十二年(公元前 1243 年)年底,商朝彻底击溃鬼方,大胜而归。

商朝方国示意图。来源:网图。

战后,残存的鬼方部族成为商朝在西北方向的忠诚僚机,并作为商朝制衡周人的棋子,与后者的冲突一直持续到武王伐纣。武丁"封季父于太原”,将商朝的实控区域扩张到太行山以西,拉开了“武丁中兴”的大幕。自以为西陲无患的商王朝从此将目光转向东夷……这是后话。

半个小时的《再现大邑商》表演,即使加上《鬼方征伐战》的体验,恐怕也很难再现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争。不过不必苛责。文艺作品就像窗户,让人看过一眼之后产生推开大门的冲动,它就算完成了任务。从上面这两段推开大门后的成果来看,这部《再现大邑商》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从剧场出口向着司母戊鼎复制品的方向一路向前,就来到了园区西南角的妇好墓前。

妇好墓前的妇好雕像。来源:网图。

看到雕像后面的建筑了吗?走近它,登上台阶,往里看,你就会和我一样惊(傻)讶(乎)地(乎)发现:这不是墓室入口,而是一座复原的地上享堂。

真正的入口在雕像的右手边,也就是妇好手中大斧的方向。墓室入口相当窄,好在上下楼梯比较宽敞。顺着楼梯盘旋而下,大约走下三四层楼,就到了墓底部的腰坑。

1976年,就是从这个深达7.5米的墓穴里,考古人员一层一层地勘探、发掘,总计出土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海贝6800枚,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妇好墓随葬品分布。来源:网图。

略有遗憾的是,最具盛名的那一尊妇好鴞尊、绿松石象牙杯,以及为“后母戊鼎”正名的“后母辛鼎”都不在此处。不过,这里陈列了不少鴞尊和其它青铜器,还有妇好非常喜欢的动物玉雕。并且对妇好墓及陈设文物的讲解说明也相当丰富,很值得认真看看。

墓底腰坑内复原展示了陪葬品和殉人遗骨出土时的模样。尽管整个墓穴内至少有十六具殉人和六具殉狗,却没有发现墓主遗体。因此,有人推断:妇好这位中华第一女将军,是以战死沙场、尸骨无存的方式画上了生命的句号。

妇好墓腰坑。来源:网图。

当然,“战死沙场”只是妇好之死一种推测。从武丁多次为妇好难产而占卜的甲骨来看,她也有可能死于难产或相关并发症。也有人从妇好墓位于宫殿区而非王陵区、以及妇好子嗣被武丁放逐等事件触发,推测她的死与政治斗争有关。

个人认为,“政治斗争”说无法解释武丁为妇好准备的大量随葬品;“难产”说无法解释墓中没有遗体的事实。恐怕还是“将军百战死”比较接近历史真相吧!


从这座深达七米五、堆叠六七层的墓穴中回到地面,仿佛是从三千多年前回到现代。伴随着长长的呼吸,历史的魅力与沉思被替换成清新的空气和饥肠辘辘的肠胃。

由于在宫殿遗址区参观了太久,已经来不及去王陵区。于是,我们坐上大门外的摆渡车,前往殷墟博物馆新馆,继续下午的殷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