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背后的历史
1676年,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二位沙皇阿列克谢一世驾崩。由于他的长子(德米特里,1646年夭折)、次子(阿列克谢,1670年夭折)均已夭折,皇冠落到了年仅十五岁的三儿子头上,是为费奥多三世。1682年,费奥多三世没有留下子嗣就英年早逝。他的同母弟、15岁的伊凡,和他的异母弟、10岁的彼得(分别是阿列克谢一世第五子、第六子)之间展开了皇位争夺战。
由于伊凡体弱低能,主教和贵族们拥立彼得为沙皇,彼得的母亲、出身小贵族之家的娜塔莉亚·纳雷什金娜临朝摄政。
紧要关头,本画的主人公,阿列克谢一世的四女儿,费奥多和伊凡的亲姐姐,索菲娅公主站了出来。
她借重母家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率领精锐的近卫军团发起政变,清洗了一大批彼得的亲戚和盟友,迫使俄国议会承认伊凡(伊凡五世)和彼得(彼得一世)为联合沙皇;且伊凡五世年长,为第一沙皇,由索菲娅公主摄政。
夺权不久,索菲娅公主就把彼得一世和他的母亲驱逐到普列奥布拉伦斯基村,只留伊凡五世在莫斯科。
摄政的七年间,索菲娅公主四处发动对外战争,努力为俄国开疆拓土,也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俄国与清朝的《尼布楚条约》就是索菲娅的“战绩”之一。然而,她的军事扩张四处受挫,加上彼得一世的长大、成年,“还政彼得沙皇”的呼声越来越高。
1689年,在17岁的彼得一世完婚之际,索菲娅公主策动近卫军团,企图再来一次政变。但这一次,羽翼丰满的彼得挫败了她的阴谋,将索菲娅公主监禁在新圣母修道院。
此后,彼得一世展现出过人的治国才能,带领俄罗斯走出愚昧与落后,走向近代西方文明,被俄罗斯人称为“祖国之父”,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
但是,索菲娅公主的故事还没结束。
1698年,趁着彼得一世出访维也纳之际,索菲娅公主第三次勾结近卫军团发动政变,企图成为女沙皇。彼得一世迅速而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叛乱,甚至把一百多名叛乱者吊死在索菲娅公主的窗前——列宾在画作中还原了这一细节。
第二次失败之后,索菲娅公主再次被囚入修道院,化名“苏珊娜”出家。除复活节之外,她连一个修女都见不到。这样的生活直到她1704年去世为止。
列宾画作《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描绘的正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变失败后的索菲娅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