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吉侬、查理与我》:作品、丹尼尔·凯斯与我
作者:[美] 丹尼尔·凯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大方
副标题:我的创作回忆和小说初始版
原作名:Algernon, Charlie and I: A Writer's Journey
译者:刘绯
出版年:2025-1
页数:200
定价:49.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21768374
短评
在一条时间线里,清楚地交织着三条叙事线:作者的人生之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创作之路;作为作家的成长之路。
作者“弃医从文”的人生之路上的种种经历和感想,作家成长之路上积累的创作素材、掌握的写作技巧,查理的不断闪现、交汇、融合,一步步凝聚为中篇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而这篇小说,又为作者带来了新的人生经历和感想,发掘了新的创作素材和写作技巧,终于,“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的最初想法转化成长篇小说、影视作品、音乐剧的全方位成功——包括这本“‘总结’自己的写作经历”的回忆录。
对于想更深入地了解查理、认识作者的读者,对于想要学习如何把一个想法打磨成优秀的作品的读者,对于把本书当做独立小说的读者,这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
从弃医到从文
我曾告诉过他们,萨默塞特·毛姆、契诃夫和柯南·道尔都曾当过医生,后来也都成了著名作家。……但是我没有告诉他们,我心目中的三个大英雄作为医生都很失败。
再加上鲁迅先生,当然还有本书作者丹尼尔·凯斯,似乎“弃医”真是一条“从文”的捷径啊!
不过,对丹尼尔·凯斯来说,做一名医生更多的是他父母的期望。于他本人而言,作家才是他始终不渝的梦想。
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曲折的道路永远无法阻止梦想家的脚步。作者一度为了生计四处打零工;也曾为了当医生进入纽约大学医学院学习、加入美国海军当船医。即便如此,他仍然为了梦想而坚持写作练习、积累创作素材。
我们在《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读到的不少片段,就来自作者对自身经历的记录:
我能通过查理的眼睛看到这些,并感受到他的情绪。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些,是因为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从星火到燎原
那天早晨,在列车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穿过通往曼哈顿的隧道之时,我产生了以下两个想法:教育能够使人们产生隔阂;故事讲述者的“如果……会发生什么?”亦然。
读过《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读者,一定能看出这本书与这两个想法的关系。
这本先后斩获雨果奖和星云奖、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出版28种语言版本、被多个国家列为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教材的作品,就是从这两个星星之火般一闪而过的想法开始的。
读者们应该感到庆幸:作者不仅及时记下了这两个想法,而且从未将它抛诸脑后。随着他的人生阅历不断丰富,随着新的素材不断积累,随着创作技巧地不断进步,故事的主题、查理的形象、作品的形式最终完成1+1>2的融合。
这点星星之火,在反复改进和扩充之后,以燎原之势席卷书、影、视、剧。
从模仿到创作
从海明威那里,我学会了写简洁的陈述句,避免陈腐的修辞。……
从福克纳那里,我学会了摆脱复杂冗长的复合句,将头脑中的景象用文字表达出来。
最后,我不再模仿他们的文字。
很多人都有写作梦想。但是,怎么提高文字水平?怎么把创意、人物、情节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何穿透表象;如何理解人物的动机;如何润色”?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写作教材。作者“之所以写这篇回忆录,大约是想就此‘总结’自己的写作经历。”尽管作者意不在此,读者仍然可以从他的写作经历中,学习许多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
我还以日记形式为日后撰写航海小说积累素材。
从事写作多年,我对弗洛伊德的两个理论已坚信不疑:人的行为受无意识影响;可以通过自由联想探索人的无意识。
作家只需根据需求采用自己搜集的素材。
要深入到他的内心和他的过去,我就需要搞清楚何种经历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情感。
我没有预先构思什么三角恋爱,而是让故事自行发展。
……
诚然,本书不是一本写作教材,没有系统性地讲授写作课程。不过,“曲折的道路永远无法阻止梦想家的脚步”,相信怀揣梦想的人们能够从一切可能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力量。
其它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并非母鸡与鸡蛋那么简单。作者往往会将自己的经历、思想和情感融入作品当中;反过来,读者也能够通过了解作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这也正式广为提倡的“知人论世”的意义。
当然,“知人论世”也未必成立。“一个创作文学的人所关心的问题,跟读文学的人并不完全一致。”即便作者本人,也在这本书中坦陈:
在本书中,我已经描述了自己的写作方法、素材和创作过程,因而不再做任何解释。这件事应当由读者来做。
既然有些批评家认为作家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不理解自己的作品,那我们最好不去谈论自己的创作意图。
我想说明什么?这并不重要。
至于本书,恕我愚钝,除了知道查理的人物和某些故事情节的原型之外,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并没有给我带来关于《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更多或更深理解。
在引导我(或其他读者)进一步思考这方面,把某段文字放在哪个位置更合适的讨论分析,其影响力远不如《后记》中提到的事件:
《纽约时报》报道了一篇当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题为《老鼠学习和记忆基因增强》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钱卓(Joe Tsien),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改变了老鼠胚胎内的基因,并发现了“记忆形成的分级开关”。
也许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为《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做讲解或引导。
其实,抛开与《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关系来看,本书也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小说。
它有引人深思的主题,也有作者处处流露的思考与感触。
它有丰富立体、富于成长性的人物,也有一波三折、伏笔照应、多线穿插的故事情节。
它令人情不自禁地产生情感共鸣,也令人意犹未尽地寻找扩展阅读——不只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还有《第五位莎莉》、《24个比利》等作品。
也许,将他的作品串联起来之后,再回头看看这本《阿尔吉侬、查理与我》,对于这位作者和他的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