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补课
在参加讲座之前,我突击重温《悲惨世界》第二部第一卷《滑铁卢战役》,小结了几个雨果对滑铁卢战役的几个基本观点
- 军事上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运气。天气,向导,等等。但拿破仑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审判,是专制统治的必然下场。
- 法军可歌可泣。
“英国的一位将军,有人说是科尔维尔,还有人说是梅特兰,逮住这最后一分钟,激动地向英雄们高喊:“勇敢的法国人,投降吧!”康布罗纳回击:“去你妈的!””
- 英军也值得称赞。“英国值得骄傲的,恕我直言,是她自己。不是她的将领,而是她的军队”,“至于我们,我们只歌颂英国士兵、英国军队和英国人民。如果说有胜利,那也得归于英国。滑铁卢的纪念圆柱,如果不是顶着一个人头像,而是让一个国家的人民高耸入云,那就更公正了”。
- 至于英军将领……
“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役,却是一位二流的将领获胜”
- 战争很残酷,双方都伤亡惨重。“有人作过统计,列出了如下的比例:阵亡人数:在奥斯特里茨,法国百分之十四,俄国百分之三十,奥地利百分之四十四;在瓦格拉姆,法国百分之十三,奥地利百分之十四;在莫斯科河,法国百分之三十七,俄国百分之四十四;在包岑,法国百分之十三,俄国和普鲁士百分之十四;在滑铁卢,法国百分之五十六,联盟军百分之三十一。滑铁卢阵亡人数总计百分之四十一。参战十四万四千人,阵亡六万人。”
- 在这场战役中,拿破仑代表进步的,革命的一方。胜利者代表保守的,反革命的一方。“若站在高处来看问题,滑铁卢是一次有预谋的反革命的胜利。”——不过,这场讲座改变了我的这一看法。
- 即使拿破仑军事上战败了,进步仍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反革命胜利者也要在思想、政治等方面臣服于进步的革命浪潮。
“因为革命不可能真正被挫败,革命乃是天意,绝对不可避免,总会重新出现,在滑铁卢之前,波拿巴推翻了旧王朝,滑铁卢之后,路易十八签署并接受了宪章。因为革命不可能真正被挫败,革命乃是天意,绝对不可避免,总会重新出现,在滑铁卢之前,波拿巴推翻了旧王朝,滑铁卢之后,路易十八签署并接受了宪章。”
以下开始是讲座课件,以及记录和整理的笔记。
引言:雨果
维克多雨果逝世时,法国为他举办国葬。凯旋门挂上黑纱,灵车经香榭丽舍大街,将他送入先贤祠。
雨果的一生经历了非常多的政治事件。法兰西第二帝国期间,他被迫流亡离开法国,发表宣言:“共和国回归之日,我才能回到巴黎。”可以说,正是雨果把共和精神融入了法兰西民族精神。
纪念伏尔泰的话也可以用于他本人:“伏尔泰不仅是个伟人,他是一个世纪。他活过的八十八年,填满了从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到曙光初现的革命之间的距离。”
1901年第一次译入中国时,“雨果”的译名是“嚣俄”,可能是方言读音。此后,鲁迅、苏曼殊、周作人、曾朴、李丹、方于等很多著名作家翻译家都翻译过雨果的作品,大多从小说开始。中国人熟知的雨果,主要以小说家形象出现,也许就与此有关。
在法国,雨果首先是个诗人。他最早发表的作品是诗歌;一生中最多的作品也是诗歌。他的戏剧作品也很有创新,颠覆了古希腊以来的三一律。然后他才是小说作家,著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等世界名著。
同时,他也是个画家,甚至是个木匠:他家里的家具大多由自己亲手打造。
一、雨果诗歌中的拿破仑
拿破仑的政治生涯从雾月政变(1799年,雨果出生前两年)开始,到滑铁卢战役(1815年,雨果13岁)结束。这正是雨果从出生到少年的成长时期。
雨果的父亲是约瑟夫·波拿巴(拿破仑·波拿巴的哥哥)手下的一名军官,他的母亲却是一名保守的保皇党,与他父亲的政治立场截然相反。所以有“他像所有法国孩子一样崇拜英雄,但又和母亲一起憎恶暴君”之说。
布列塔尼和洛林分别是雨果父亲和母亲的家乡;“布列塔尼和洛林的孩子”就是指雨果自己。
由于父亲常年出征在外,童年、少年时期的雨果主要受母亲影响。在少年时期的诗歌中,雨果称拿破仑是一个暴君、恶魔,而歌颂“温厚的国王”,“善良的国王”。
课件是雨果早期习作残稿。
拿破仑病逝时,雨果19岁。那年,他写了一首长诗《波奥拿巴》。波奥拿巴是“波拿巴”在科西嘉方言中的读音,保皇党借以嘲讽拿破仑出身低微。
在这首诗中,雨果对拿破仑多了一点同情。
大约25岁,雨果的文学观和政治观发生转变。
法国文学体系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不对立,它反抗的是古典主义,要求解放语言、解放结构。
雨果梳理并摒弃了保皇思想,投入大革命带来的自由思想的怀抱。不过,他还是想要调和旧制度和大革命。
拿破仑死后,整个法国社会对他的评价都有所好转:“遗忘了暴君,敬爱的是英雄”。大概也是一种“死者为大”吧。
司汤达在《帕尔玛修道院》中也曾把拿破仑比做雄鹰,也描写过滑铁卢战役。他的《红与黑》也出现过拿破仑的形象,不算完全的负面。
随着思想的转变,雨果对拿破仑的评价也发生变化。
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使拿破仑威震欧洲,因此,法国元老院宣布为他建立一座巨大的记功碑。旺多姆柱就是1810年,用法国军队在历次战役中缴获的1250门大炮为原料,模仿罗马的图拉真纪功柱修建的,柱高44米,直径3.6米,柱身周围自上而下环绕着22道由32位艺术家制作的青铜浮雕,上面描绘着拿破仑的四十五个战役的事迹,柱座四周刻有战利品浮雕,柱角上装饰着雄鹰,顶上立有拿破仑一世铜像,头戴罗马皇帝的桂冠,一手拿着权杖,一手握着金球,显示出征服欧洲,称霸世界的雄心。
伴随着对拿破仑和保皇党的态度转变,雨果也渐渐和父亲和解。
《童年回忆》是献给约瑟夫·波拿巴的,他是雨果父亲的长官。内容有文学的虚构:雨果七岁时,拿破仑征战在外,不可能出现在先贤祠的节日盛典中。
二、雨果作品中的滑铁卢战役
在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三世,“伟大伯父的卑小侄儿”)发动政变后,雨果因反对他称帝,被迫流亡于英国根西岛。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政治讽刺长诗集《惩罚集》(课件右上角,注意封面上背影、作者和侏儒的的三重像)。
此前他由保皇派转向波拿巴主义。拿破仑三世政变后,他脱离波拿巴主义,转变为自由派和共和主义者。
《惩罚集》总体上是通过颂扬拿破仑一世的功绩,讽刺拿破仑三世。
其中写到了1812年的莫斯科战役,也描写了滑铁卢战役。只是史诗篇幅所限,没有展开描写,而是将战争的转折点浓缩成“他忽然欢呼:格鲁希来了!不料却是布吕歇!”
- “笑对英国机枪”,机枪?估计是翻译问题。机枪直到1888年才首次应用于实战。
在描写战斗场景时,雨果着重而热烈地歌颂骁勇善战、英勇不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法国军队。《悲惨世界》中对此也有重点描述。
战役结束之后,英国人纷纷前往滑铁卢“朝圣”,其中不乏拜伦,拿骚,特纳等社会名流。
1852年,雨果去过布鲁塞尔,滑铁卢古战场就在布鲁塞尔附近。当时,他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自己不忍去滑铁卢。
拿破仑去世40年后,他造访滑铁卢,做一场自己的“文学决战”。课件中的房屋是滑铁卢附近的一家旅社,雨果就在这里写完《悲惨世界》。
很少有法国文学作品像《悲惨世界》一样用如此巨大的篇幅描写底层民众的生活,以至于当时很多评论家批评书中出现的大段思想阐述、“闲笔”。《悲惨世界》法语本意即“悲惨的人”,“孤星泪”、“悲惨世界”的翻译都不太精准。
三、如何书写滑铁卢战役?
中文版本选取李玉民译本。
通过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通过亲自踏上滑铁卢古战场,雨果对这场战役有了新的境界的理解。
注意“尼维勒”这个地名。
文本分析一:从空间观察启动对时间的追溯。文字始终在穿越古今,述今怀古。
文本分析二:古战场从创伤中复苏。
文本分析三:有些重点场景,也会直接把笔伸到历史卷页中。
文本分析四:文字中呈现强烈的画面感,以夸张描写创造神话的意境。
文本分析五:对战役过程的描写,大体上与战争史学家们一致。在部分细节上,也有文学的夸大、虚构成分。
例如,小说中那条葬送了三分之一重骑兵旅的深渊,在史学家们看来,对战役的影响并没有那么严重。小说中说这场战役双方总计阵亡六万多人,而据最新研究,战役结束时阵亡两万多、负伤六万多。
- 虚构和虚假,也许在于出发点。从主观真实出发,构造不那么真实的客观真实,是虚构。从(明知或明显)不真实的客观事实出发,构建主观真实,这叫虚假。
- 因为,从客观到主观,这是有科学方法、科学路径的。主观违背客观,徒增笑耳。按主观构建客观,作为艺术表现手法,倒可以接受——不过,这个构建过程也要符合客观规律。不然,也会贻笑大方。
“血一直流到尼维勒大道上”,与开头“从尼维勒前往拉羽泊”形成呼应。
战场上发死人财的大有人在,德纳第只是其中之一。到这里,雨果的述古幽思和小说故事交汇。此后,更借助马吕斯寻找父亲彭迈西的旅程,勾勒了拿破仑的战争历史。
顺带,出身于保皇党家庭、在追随父亲的足迹时转向自由派,显而易见马吕斯身上投射了雨果本人的思想变化过程,这方面可以说他就是雨果的化身。
雨果认为拿破仑的作战计划没什么问题——史学家并不全然认同这一点。
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雨果认为,主要应归咎于偶然因素,如下雨、地形等——用中国的老话说,就是天时地利都不在拿破仑这边。
不过,反过来讲,“为将者,不识天文、不知地理……是庸才也”;刘伯承元帅也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这里的“五行”就包含时间和地形。天时不利而不能及时调整,地理不明而没有及时探明,这些也能反应出将领的一些问题。
对于两位将领的评价,雨果显然站在拿破仑一边。不过,他很认可英国军队——当然,也很认可法国军队:
英国的一位将军,有人说是科尔维尔,还有人说是梅特兰,逮住这最后一分钟,激动地向英雄们高喊:“勇敢的法国人,投降吧!”康布罗纳回击:“去你妈的!”
反而威灵顿喷过自家军队:
奇怪的是,威灵顿竟然忘恩负义,他在给巴瑟斯特勋爵的一封信中宣称,他的军队,一八一五年六月十五日奋战过的军队,是一支“糟糕的军队”。那些胡乱埋在滑铁卢耕田下面的英国士兵的白骨,听到他这样讲,会有何感想?
滑铁卢战役,对拿破仑、对法国、对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本人在回忆录中的观点,主要是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为自己辩护。把俄罗斯当成假想敌……真是欧洲的传统手艺。
尽管认为军事失败源于多项偶然因素,是“天意”使然,雨果同样认为拿破仑的失败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这“必然”是什么?是思想和文明,是人民,是根本性的进步力量。
关于“思想和文明”,可以参考雨果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治设想。听名字就知道,“欧罗巴合众国”是参考“美利坚合众国”的一种设想,有点像如今的欧盟,可见雨果思想的超前性。不过,“世界共和国”……即便放在今天,也过于超前了。
人民的力量,尽管写得比较模糊,在小说当中已有暗示。前面已说到:《悲惨世界》是法国第一部用巨大的篇幅描写底层人民的小说。
在《战争与和平》最后的章节中,托尔斯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雨果对伟人在历史中起到的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
时代之变:共和已是时代主流,帝制是开历史倒车。破坏共和、复辟帝制者,无论是怎样的英雄好汉,都必须退出历史舞台。
拿破仑战争并不是简单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童话故事。它的复杂性在于:帝制确实是反动的;但拿破仑以帝制的形式将进步思想推向全法国、全欧洲,因而,他也有进步的一面。同时,拿破仑帝国是专制的代表,战胜它的也代表着专制。
参考书目:《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战争》奥祖夫;《拿破仑时代》等。
关于滑铁卢战役历史意义的思考。
对于“字母A”,还可以做符号学的解读。也许雨果选用这个字母,背后也有某种深意。(这里的课件缺了“符号学解读”的一角,不过……个人认为无伤大雅。)
结语
问答环节
提问:雨果小说对当时法国社会、民众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
回答:19世纪是法国报业的黄金时期,大量小说都是在报刊上连载发表。受拿破仑“送教师下乡(笑)”政策的影响,民众识字率提高,文学作品、文学家们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从最后他的国葬待遇,从法国民众自发为他守灵、送葬,可以侧面看出雨果对法国民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