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答案》:自己的思考
基本信息
作者:[英] 史蒂芬·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品方:鼓楼新悦
副标题:你思考的起点
译者:石羚 等
出版年:2025-9
定价:66
装帧:平装
ISBN:9787522754314
哲学,历来被视作高深莫测、不接地气的学问。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大多数人想到的不是向哲学中寻找答案,而是“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也许是受到淄博烧烤的启发,近几年里涌现出不少以普及哲学思想、解答人生问题、追求幸福生活为主题的书籍,以期打通书斋气的哲学与烟火气的生活之间的深沟高垒。
这本《哲学家的答案》当属其中的佼佼者。
普及性与专业性
打通哲学与生活,不外乎两条路径:从介绍哲学开始,再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或者,从日常生活入手,在思考现实问题中介绍哲学思想。
本书走的是第二条路线。
作者借助搜索引擎的自动联想功能,收集了45个人们“在办公室辛苦工作了一天之后”,“在夜深人静时,选择上网搜索一下”的“一些探索性问题”。其中,既有“我是谁”、“我的人生有意义吗”这类经典的哲学之问,也有“为什么要生娃”、“有些阴谋论是真的吗”这种逢年过节、茶余饭后的必聊话题。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有时会直接提供哲学家们的答案——有时是作者自己的回答,有时只是提供一点有益的哲学视角、做一点哲学概念的澄清。粗略统计下来,像《为什么我不享受生活?》、《通灵术是真的吗?》这样作出清晰明确的建议或回答的篇章只占少数。绝大多数时候,作者只是“提供许多哲学见解、思考工具,以及一些能从优质的本科哲学导论课程中获得的有用辨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和情商找到答案”。
走这条路线的优点和缺点都显而易见:普及性有余而专业性偏低。
读者很容易通过本书发现“哲学并非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干,恰恰相反,在回答这些我们经常偷偷问自己的、严肃而重要的问题时,有一点哲学经验将大不相同。”这正是作者所希望的,也正是本书普及性优势的体现。
对知识普及类读物的专业性要求,并不苛责它们对专业知识做深入剖析。但是,作者至少应当搭建一套体系架构,从而为读者进一步探索奠定基础、指明路径。本书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正体现于此:读者无法借助本书建立完整、全面的哲学架构,而只能在哲学家们的只言片语中窥见其思想体系的一鳞半爪。
中文版的改造
幸运的是,编译为中文版时,出版编辑们对英文版内容结构的调整,为本书在体系结构上扳回一城:
由于书中提及的多为西方哲学家,考虑到跨文化传播中的语境差异,本书编者对原书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主题将文章分类整合,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篇章,并结合中国哲学智慧为每篇撰写引入语,以期优化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在东西方思想的对话中,激发更丰富的思考。
——《出版说明》
分类整合与体系结构
中文版的“分类整合”,是指将作者的45篇回答分类整合为“认知”、“沟通”、“存在”和“选择”四个门类。例如,《我是谁?》、《我的人生有意义吗?》、《我有自由意志吗?》等典型的自我认知疑问,在英文版中分别散落在第25、第14和第11章,而中文版将它们全部整合到“认知”篇中。
“认知”、“沟通”、“存在”和“选择”,可以大而化之地理解为人对主体性的认识(认知)、对客体性的认识(存在)、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性(沟通)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选择)。从它们构建的基础架构入手,无论是培养自己的思维逻辑、构筑自己的生活哲学,还是系统深入地钻研哲学体系,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出版编辑们对中文版结构的调整,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体系结构与阅读顺序
因为具有这样的体系结构,像作者引言中说的“按照任何适合自己的顺序”并不适合中文版的阅读。尽管读者仍可以先阅读自己最关切的问题,或者在同一分类篇章下跳着读、挑着读,不过,对同一分类下的问题进行“打包”阅读和思考,能取得“互文生义”的附加效果。
例如,《我是个好人吗?》和《我是个坏人吗?》、《我找到“真命天子/梦中女神”了吗?》和《如果我永远找不到真爱怎么办?》、《为何人生如此艰难?》和《我该怎么渡过难关?》,这些篇章都可以互文见义,在彼此印证中得出新的思考和看法。
无论按何种顺序开始阅读,笔者都推荐先读完本书前三篇,即《我是谁?》、《我正常吗?》和《我的人生有意义吗?》这三篇。它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思考三个问题,更在于作者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方法论。
《我是谁?》提示我们: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在高蹈凌空的思想世界,而在鲜活具体的探索过程中。《我正常吗?》的思考过程,实际上只是在厘清问题的确切内涵:“同一问题,会得到不同的回答,这取决于我们到底想问什么”。《我的人生有意义吗?》则在前两个方法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我们揭示出问题、思考过程和答案都“并非一个单一的维度”这一重要信息。
在此后的诸多问题中,这三个方法论或明或暗地一再出现。搭配哲学常识、交叉学科知识,它们简直是辨题析理的不二法门。在进一步深入问题域之前,掌握好解题方法论,无疑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后续的思考会有莫大的帮助。
东西方文化的语境差异
除了体系结构之外,中文版《出版说明》中提到的“跨文化传播中的语境差异”也值得读者注意。
本书最直观的语境差异体现在作者收集的问题上。《为什么从来没有人约我出去?》《我会下地狱吗?》《我是种族主义者吗?》……孤陋寡闻的笔者从未产生过、也从未听说过这样的疑问。恐怕这些问题基本不会在东方文化的日常生活和搜索引擎中出现。
东方文化的缺席是另一种比较隐蔽的语境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东方文化熏陶下的读者在面对《为什么要生娃?》这个问题时,一定逃不开“传宗接代”观念的影响:无论是认同还是反对,它都会出现在思考者的思维路径上,出现在最终决定的天平一端。但在作者笔下,这一观念完完全全地销声匿迹了。同样的,《为何人生如此艰难?》中,作者提出的“也许解决方案之一在于管理我们的预期”,这也是一个很不东方的观点。东方文化的底色是补天、治水、移山、填海,“默然忍受命运那暴虐的毒箭”并不是一个能让东方读者心悦诚服的回答。
当然,东西方文化不仅有语境差异,也有共通之处。在《我自恋吗?》中,作者借亚里士多德之口提出:
亚里士多德在这一领域提出过许多洞见。根据他的看法,成为一个具有美德之人必须要学会平衡。我们应该坚持他所说的中道,在不受欢迎的两个极端之间获得平衡。寻找中道是过上幸福快乐生活的秘诀。
Aristotle may have some insight to offer here. According to Aristotle, being a virtuous person is always a matter of balance. We must maintain what he calls the golden mean, which lies between two undesirable extremes. Finding the golden mean is the secret to leading a good and happy life.
“寻找中道是过上幸福快乐生活的秘诀。”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何其神似!
无独有偶,在《为什么我一个朋友都没有?》中,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友谊”:有用的,愉悦的,欣赏的。而孔子也曾提出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于我有用,“友谅”使我愉悦,“友多闻”令我欣赏——尽管有些牵强,但其中的确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指出东西方文化的语境差异,并不是苛求作者学贯中西,而是为读者提供一项阅读建议:如果能以东方文化对作者的西方哲学进行辨证思考,不仅是对本书的有益补充,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探讨《美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中吗?》这一问题时,六祖慧能的“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人心自动”和王阳明的“山中花与心中花”典故一定能给读者更丰富的启示。面对《人类有办法获得永生吗?》这一问题,孔孟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和庄子的“一死生、齐万物”,也一定能为读者带来更多维的视角。
其它阅读建议
多学科交叉阅读
能够带来多维视角的除了东西方文化差异,还有多学科知识背景。为了探讨哲学,作者在本书中援引了量子物理、心理学(包括犯罪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等)、遗传学(犯罪遗传原因论等)等相关学科。读者未必要事先掌握这些知识,但在作者提及相关学科时,对这些知识做一些简要的检索、了解,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本书的论点。
另外,读者也可以——或者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储备,从更多维度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如果了解神经科学中的多巴胺作用机理,或者了解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效应,相信会对《为什么我不感激自己拥有的一切?》作出更新颖面的解答;如果了解博弈论(尤其是群体博弈论),对《诚实永远是上策吗?》这一问题也一定会有不同的思路。
批判性思维
除了多维度思考地本书提出的问题,读者也可以——或者说应该——以批判的角度审视作者的立场。明确作者立论的基本出发点,才能对其立场做有益的补充或无情地批判,才能避免不加思索地“将道德判断移交给宗教领导人等外部权威”,才能用自己的思考对自己的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
在作者的许多出发点中,理性显然是最基本的一个。全书几乎都在从理性出发分析和回答问题。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理性,并不是要走向它的反面,而是要注意到:再理性的人也有感性的一面;感性与理性确有对立的一面,但也有统一的一面。在面对《灵魂真的存在吗?》《通灵术是真的吗?》《为什么会有虔诚的善男信女?》等问题时,承认并接纳人的感性一面,相信会得到更温暖的、某种程度上也是更实用的答案。
道德、美德也是作者的一个基础立场,尤其是在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们的答案时。然而,美德与社会伦理有很高的相关性,而社会伦理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内涵。“当我们判断哪些事从道德上讲应当去做时”,到底应该把哪些因素纳入讨论范围,这也是需要澄清的哲学概念。
相比英文版书名《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和中文版书名《哲学家的答案》,笔者最喜欢中文版的副标题:《你思考的起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哲学家们可以提供参考答案。但他们的答案绝不是生活的终点。
面对自己的问题,运用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