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传位都是传长不传贤?

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建设发展的前提都是确定性、稳定性。

孩子成长时,今天要他拾金不昧,明天要他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你就看他会长成啥样儿吧。

国家运行中,今天移民立国,明天修边境墙,你就看会乱成啥样儿吧。

这就好比盖房子。正常情况都是盖一层是一层,盖好一层再盖一层。要是盖两层拆一层,盖三层拆两层,能盖成个啥玩意来?万一哪天拆到承重墙顶梁柱,岂不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封建帝王传位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就是把权力移交到自家人手里。汉文帝、宋英宗、明世宗都不是嫡长子,甚至是旁支入继;唐太宗、唐玄宗、明成祖都杀人夺位;其实在帝王家都不是事儿——炖肉烂在汤锅里,总归还是自己的。

当然,如果在“移交到自家人手里”这个过程中,还能再增加一点确定性、稳定性,那就再好不过了。唐太宗、唐玄宗、明成祖这样的毕竟是少数。看看唐太宗的儿子们、明成祖的儿子们,再看看西晋、南北朝、元朝那些奇葩,自家打打杀杀最后引狼入室花落别家的,这些才是大多数。

从这一点出发,“贤”本身就是个极大的不确定性:怎么样算贤?一下打死七个算不算贤?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算不算贤?治水治得好算贤,还是射日射得准算贤?或者干脆点,能讨父皇欢心的就算贤?拉选票拉得多就算贤?

最高权力带来的极大收益,必然导致其交接过程自带极大风险,必然导致其中就充满不确定和不稳定。

在传长机制下,这种不确定性可以被持续压制,从而维持较高的稳定性,最多以暗斗方式在地下蔓延,只在交接的那一刻试图爆发。有时候还没来得及爆发,权力就已完成交接,又能把它压下去了。

但是在传贤机制下,这种不确定性会把不稳定性端上台面。大量资源长期的、持续地卷入到对最高权力的争夺中,成为政治斗争的耗材。越来越多的耗材会把这种斗争拱得越来越激烈,最终波及整个国家上上下下、方方面面。

最要命的是,在这种斗争中,笑到最后的真就未必是自家人——至少,大权旁落的概率要比传长大很多。这与封建帝王传位的基本出发点自相矛盾:哪怕洪水滔天烈焰熏天,也要传给自家人。这个小算盘,他们比谁都精。


印象里,最高权力中枢的持续内斗而没有影响到治国理政、国计民生的,似乎也就吕后之变、玄武门之变和神龙之变吧?这应该算是中枢集团及时收手,没有进一步扩大化的结果。

扶苏胡亥之争是秦二世而亡的起点;曹丕曹植之争导致曹魏宗室无力制衡世家;东吴二宫之乱整死一大批元勋宿将;八王之乱引狼入室,开中原四百年乱世;南朝宋齐梁陈走马灯一样换;北齐高家兄终弟及,把北齐折腾得气息奄奄;隋炀帝演得一手好戏,让隋朝刚刚起步就走向灭亡;五代“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烛影斧声是否发生尚且存疑暂不列入,辽耶律倍算不算来着印象不深;金海陵王弑君夺位悍然南征身死军中;元朝就没几个正常继位的皇帝,当皇帝不如当权臣;明清还不太了解……

基本上,最高层的权力动荡都会扩散开来,波及整个国家上上下下、方方面面。

除了有心浑水摸鱼、唯恐天下不乱的“乱臣贼子”之外,上到想要传位子孙、万世永固的皇帝,下到想要恒产恒心、无病无灾的百姓,相信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吧。

所以,为了保持权力交接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也为了保持国家运行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封建帝王们选择了“传长不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