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的敦煌图案

讲座信息

讲座海报

主讲人: 孙晓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师从常沙娜先生,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传统图案创新运用研究。现任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出版专著和教材《装饰图案设计原理》《了不起的中国纹样之典藏传统纹样》《中国传统图案的设计方法与创新运用》等。

写在前面

上周末去国图听了孙晓丽教授《千姿百态的敦煌图案》的讲座。随堂速记加拍照,留下了一点笔记。课后整理笔记的同时,又查找了一些扩展资料,不仅大大满足了求知欲、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审美,更为敦煌之美而感到无比惊艳、饱受震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因此,发出来与(献)君(宝)共(献)赏(丑)。

在查找资料时,意外发现常沙娜先生编著的《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一书。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封面

本书与讲座的结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信为孙晓丽教授的讲座提供了底本参考,也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敦煌装饰图案的指路明灯。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目录

特别说明一点:这里绝无任何指摘孙晓丽教授的意思。孙晓丽教授是常沙娜先生门下高足,也为《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一书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借用书中成熟的体系结构和丰富的资源素材开办免费讲座,为普罗大众传授敦煌美学,说一句“功德无量”也不过分,又有什么好指摘的呢?

回到正题。本篇主要是随堂笔记,部分名词解释是课后查到的资料。既然是随堂笔记,未免有些零散和不全。而且,最后的“边饰”、“散花”两节,由于讲座时间有限,孙晓丽教授翻讲PPT的速度加快,我没来得及拍照,望见谅。

想要了解更多细节,不妨读一读《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插入硬广哈哈哈哈)。

以下是笔记。


藻井

藻井从中心塔柱变成覆斗顶

十六国、北凉:斗四套覆结构(菱形正斜套叠,可能是沿着木框设计的),以莲花纹(未必是尖瓣,有平瓣莲花)为主,配以忍冬纹、飞天纹、几何、火焰、水涡等纹饰。纹样造型简洁,北魏色彩浓烈(少数民族风格),西魏较清新(融合中原审美)。

藻井·北凉·莫高窟第272窟

隋代:变为“方井-边饰-垂幔”结构,没有斜方结构,织物特征非常明显。纹饰不断丰富,中心以盘茎莲花、双龙莲花、飞天等为主,井框出现波斯风格的联珠纹。色彩继承西魏风格,以石青石绿为主。

垂幔边的织物风格真好看。

藻井·隋代·莫高窟第397窟

从隋代开始出现三耳兔图案。不是舶来品,而是原生的。

初唐:保留和发展了隋代风格。井心变大,边框变窄,内容多层次多,逐步演变为宝相花(多种花卉组合而成,通常以莲花或者牡丹为基础)。

藻井·初唐·莫高窟第205窟

盛唐:磅礴绚烂华丽。井心变小,边饰层次纹饰丰富多彩。

藻井·盛唐·莫高窟第31窟

藻井·盛唐·莫高窟第126窟

中晚唐:井心略大,边饰节奏平缓。卷草,回纹,菱形纹为主。色调回归朴素,纯度变低,对比不那么强烈。

藻井·中唐·莫高窟第201窟

五代:基本延续晚唐,以花卉与动物纹为特色。井心出现动物比较早,并不是五代专属。不过,五代在井心和边饰出现动物纹比较典型。且有建筑风格特色。

藻井·五代·莫高窟第61窟

西夏:出现大量龙纹。边饰出现波状卷云纹(形似卷草)。整体氛围走向平静。

藻井·西夏·莫高窟第207窟

宋代:几何纹与团花纹比重较大,色彩以青绿为主,色调平静清冷。

宋代曾经统治过敦煌吗?是的,北宋中叶以前敦煌属沙州回鹘在沙州回鹘占据沙州时期,始终奉北宋为正统,使用宋朝年号,多次向宋廷入贡,不向西夏屈服。直到乾道元年(1068),西夏第二次占领敦煌以后,敦煌才再归西夏管辖。

藻井·北宋·莫高窟第378窟

元代:延续西夏而发生演变,吉祥纹样和密宗佛教图样为主。与元青花瓷器图案很相似。

藻井·元代·榆林窟第10窟

人字披

人字披是石窟寺中仿木结构的屋顶建筑形式,主要分布于敦煌石窟及玉山寺等地的塔庙窟前端顶部,其结构模仿传统木构人字形屋顶,由脊枋、椽子、望板等构件组成,前披与外壁、后披与后壁相交处均设枋子连接,枋子向外延伸仿木丁头栱并配以散斗替木承托,表面常绘装饰图案。这种建筑形式最早见于北凉时期,至隋代仍有沿用。后来建筑形制变化,纹饰也随之变化,人字披逐渐没有了。

北魏到北周:不断丰富,更加纤秀流畅,色调清雅。

人字披·北魏·莫高窟第248窟

人字披·北魏·莫高窟第254窟

人字披·西魏·莫高窟第248窟

平棋

平棋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兼具防尘与装饰功能的室内吊顶构件,亦称“承尘”,宋代定名后沿用至今。该形式最早见于北魏时期敦煌壁画,宋代称“平棊”,明清改称井口天花并成为最高形制,支条交接处常饰沥粉贴金花纹。东汉已有类似承尘系统,唐代以前多采用布幔挡灰,明清故宫建筑中可见与藻井结合的装饰形式。

敦煌的早期平棋大小不一,比较随意。隋唐后变得规整、统一。

北京很多宫殿寺观的主建筑上也有。很像藻井。

唐代:华丽丰富。

平棋·中唐·莫高窟第159窟

西夏:更平和暖郁,不如唐代活泼大气。

平棋·西夏·莫高窟第408窟

宋代:最大特征是几何纹变多,大量使用青绿色,走向清冷。宋代几何纹非常多而繁复华丽。

平棋·宋代·榆林窟·第26窟

龛楣

龛楣是佛龛顶部的装饰图案。龛楣整体就是莲瓣、忍冬等形象,为佛教主题服务。初唐后就没了。

为什么会有鳞纹?垂鳞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近似鳞纹,主线以粗线勾出,中衬以细线之云雷纹。这里的鳞纹图案大约是与中国传统纹饰融合的结果。

十六国北魏:使用浮塑法,即通过压缩处理凸起于壁面或装饰面的浅浮雕式造像工艺。其核心特征在于结合绘画与雕塑技法,以木枝或秸秆为骨架基础,通过敷泥塑形与彩绘装饰展现三维空间感。

西魏北周:浮塑转变为平面描绘。

龛楣·西魏·莫高窟·第288窟

隋朝:各图像区域大小比例出现变化,出现波斯联珠纹。

龛楣·隋代·莫高窟·第404窟

地毯

主要出现在壁画中的生活场景中,推测为生活中有实物对照。

早期地毯就是大色块。最精美的出现在唐代。对称,华丽,多层次。

初唐几何纹多,边饰窄,层次略少。

中晚唐:大量使用宝相花、茶花等,少用几何纹。边饰加宽。

地毯·盛唐·莫高窟·第172窟

地毯·盛唐·莫高窟·第302窟

上图的图案明显来自山文甲。

地毯·晚唐·莫高窟·第9窟

桌帘

与地毯一样,主要出现在壁画中的生活场景中,推测为生活中有实物对照。

桌帘类似于现代桌旗下垂的部分。桌面部分被盘碟果品盖住,下垂部分清楚可见。

唐代:生动唯美

桌帘·盛唐·莫高窟·第172窟

华盖

华盖是佛像上方的伞盖。

最有意思的是西夏时期的华盖,出现新的变化,不像伞,但非常美。

北朝:简单,层次少,装饰简洁,几何云气忍冬纹等。

西魏:造型纹样都更华丽

华盖·西魏·莫高窟·第285窟

隋代:装饰越来越满,越来越丰富。

华盖·隋代·莫高窟·第244窟

华盖·隋代·莫高窟·第401窟

初唐:有些不像伞盖,直接就是中间一朵宝相花周围加上各种装饰。

华盖·初唐·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繁复华丽,融入建筑特征。层次丰富,色彩绚丽。

华盖·盛唐·莫高窟·第45窟

华盖·盛唐·莫高窟·第49窟

中晚唐:出现建筑中的飞檐造型,大量使用茶花纹。

华盖·中唐·莫高窟·第112窟

五代、宋:变得平静,外形平直化,璎珞、飘带修长

华盖·宋代·榆林窟·第6窟

华盖·宋代·莫高窟·第76窟

西夏:不像华盖,只用各种花卉图案组成大致形象,活泼奇特。不出现在佛像上方位置上的话,也许没人会认为它是华盖。

华盖·西夏·莫高窟·第97窟

华盖·西夏·榆林窟·第2窟

上面这幅中出现了倒置的“一束莲”。正的“一束莲”是宋代瓷器上常见的图案。这种纹饰最早出自北宋的耀州窑中,当时部分耀州窑青瓷上饰的三把束莲纹,并印有“三把莲”字样,至元代开始才将这种纹饰普遍运用在了各类青花器物中。直到明代永宣时期,“一束莲”纹饰被发展至顶峰,成为了当时最典型的瓷器装饰图案之一。

背光

佛像背后的光芒,分为头光、身光,有圆形椭圆形莲瓣形。

背光示意图

背光·初唐·莫高窟·第220窟

十六国北朝:火焰纹忍冬纹为主,色彩浓郁强烈。火焰象征佛陀法力。忍冬“过冬不死”、“忍受寒冬”的特点,正契合佛教“轮回转世”、“忍耐苦难”的观念;且忍冬纹可能融合了佛教、祆教的“圣树”纹样。

背光·北魏·莫高窟·第263窟

背光·西魏·莫高窟·第288窟

隋代:过渡时期,火焰更紧凑繁复动感,出现联珠纹。

背光·隋代·莫高窟·第314窟

背光·隋代·莫高窟·第404窟

唐代:火焰纹很少出现,大量出现花卉纹(宝相花、卷草纹是唐朝最主要的花卉纹,都是非写实的花卉,而是组合多种花草果品形成的虚构花卉纹饰)。纹饰多样,色彩华丽。

背光·初唐·莫高窟·第202窟

上图是一种二花连续,几何重复,形成三角空间。

背光·初唐·莫高窟·第217窟

上图背光外圈、中圈纹饰呈现出松散-紧密的变化,体现出较高的结构技法和审美水平。

背光·盛唐·莫高窟·第444窟

背光·中唐·莫高窟·第188窟

五代、宋:简单,程式化,几乎回归到秦汉瓦当的几何质感。秦汉瓦当是材质决定纹饰简单程式化,是被动接受的结果;宋代在壁画上主动使用这样的纹样,显然是一种主动的审美选择。几何纹成为主流。色调走向质朴。

背光·五代·莫高窟·第36窟

边饰

一种带状花边装饰。壁画(衣物飘带)、彩塑、藻井,分割空间同时,美化装饰,增加层次,丰富结构。

边饰示意图

边饰·中唐·莫高窟·第154窟

上图展示了边饰的分割空间作用:右侧边饰隔开了两幅壁画,一幅是生活主题(图片中央部分),一幅是佛教伎乐主题(图片最右侧,仅展示部分)。有点像《韩熙载夜宴图》中屏风的作用。

十六国北朝:简单的忍冬纹几何纹云气纹为主。组合变化很多。

边饰·北魏·莫高窟·第251窟/第257窟

上图251窟边饰是正反组合的忍冬纹。

边饰·北魏·莫高窟·第251窟/第259窟

上图251窟是云气纹的变体,使用白色线条穿插勾边,呈现出飞天飘带的效果。259窟是鱼鳞纹,和鱼鳞甲相似。

隋代:题材增多,新增莲花伎乐童子和联珠纹题材。莲花伎乐童子非常活泼动感。

边饰·隋代·莫高窟·第427窟

上图中有莲瓣下垂的莲花。这是由西魏传承而来的特征:没有莲蓬的莲瓣下垂,有莲蓬的莲瓣上昂。

边饰·隋代·莫高窟·第402窟

隋代典型特征:白色线条钩边;白色联珠纹。

初唐:纹样疏朗生动,运用退晕法绘制(唐代典型手法,渐变法)

边饰·初唐·莫高窟·第334窟/第321窟

盛唐:宝相花,动感,华丽

边饰·盛唐·莫高窟·第148窟

边饰·盛唐·莫高窟·第45窟/第320窟

中晚唐:特别满

边饰·中唐·莫高窟·第154窟/第158窟

边饰·中唐·莫高窟·第9窟/第196窟

五代西夏宋元:总体走向平淡。出现新的图案形式。

边饰·西夏·莫高窟·第409窟/榆林窟·第3窟

上图409窟,看似卷草纹,实际上是波状卷云纹,是西夏出现的新图样。

边饰·西夏·莫高窟·第409窟

上图是西夏新出现的摩尼宝珠图案,白色圆点是珠子上的高光。

配饰

没来得及拍照,略

散花

没来得及拍照,略

总结

这是讲座的总结,主要取自林徽因先生的总结分析。

印度中亚西亚的佛教图样,秦汉经典图样,历代织物图案,共同构成了敦煌的装饰图案。

色彩华丽和谐,通过穿插布局达到多样统一。“时间的艺术”使得色彩逐渐衰退,对比度下降,显得更加和谐统一。由此引出现在整理敦煌壁画时的三种方式:客观临摹(壁画缺失则整理稿也缺失),补全(壁画缺失则尽量补全;但色彩仍按现存壁画取色),复原(根据现有色彩的化学成分,推测千年之前的色彩组成。张大千开创,现在基本不使用这种方式了。)。

表现技法:平涂勾线(所有技法的基础),渲染,退晕。从明暗凹凸造型转向以线造型。唐代开始退晕法,元代使用湿画法。多种技法综合运用。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节选,林徽因。


个人感受和小结

最后是我自己的一点感受。

孙晓丽教授的讲座清楚地梳理了敦煌装饰图案中的文化传承、美学关联,以及历代审美取向在调整中的发展。

可以看到:一个时期的流行元素几乎会出现在所有艺术形式上,例如建筑、瓷器甚至盔甲。即使会有变形展示,仍能找到统一的程式。

就总体的传承脉络而言,各个时代大体上有如下特征。

十六国、北朝:人物、纹饰有浓厚的印度中亚风格,大量采用火焰纹、忍冬纹、莲花纹等佛教图样。藻井是个特殊的“斗四套覆结构”。

隋朝: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大量出现;仍有佛教图案,更加活泼生动、层次丰富。藻井中的垂幔风格非常美。

唐朝:宝相花(其纹样以牡丹、莲花等花卉为主体,镶嵌不同花叶构成多层次图案,花芯及花瓣基部常用圆珠排列,形似宝珠)、卷草纹(以忍冬、荷花、牡丹等植物为原型,经"S"形波状曲线排列形成二方连续图案,其造型以连续波曲状为基本特征,骨架结构包含主茎与穿插的花叶枝蔓,配色遵循冷暖色对比原则,兼具具象与抽象表现形式)大量出现;生活化的场景、花草、果品、用具大量出现。极其繁复、华丽、丰富。在一些形制上出现了审美的螺旋反复,所谓“时尚是个轮回”。

五代、宋:由唐的华丽绚丽逐渐转向平静、,抽象的几何纹大量出现。

西夏:继承唐朝风格的基础上,出现很活泼、非常规的变化。华盖尤美。

元:融入佛教密宗元素,独具一格。

此外,深刻体验到理论知识不一定能直接提高审美的愉悦感。想想孙晓丽教授等人整理、复原敦煌壁画的艰辛吧。那么细腻、多样、丰富的图案,起码够结膜炎、腱鞘炎发作三年的了。即使是听讲座,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也同样感受不到轻松愉快,而只会觉得昏昏欲睡。

但是,理论知识能够开辟新的审美视角,构建更完整的审美体系,从而打开新的美学世界。直观地说,有了老师梳理讲解的历代装饰风格脉络,我才知道该看哪儿、好在哪儿,而不再是简单粗暴的“我C!太TM的好看了!”

最后,想要了解更多敦煌装饰图案知识,请阅读常沙娜先生的《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

想要了解更多讲座信息,请关注中国国家图书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