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斗星壁上观》:不止这些……
- 作者: 杨平
-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副标题: 中国山西文化古迹探寻记实
- 出版年: 2025-4
- 定价: 128
- 装帧: 精装
- ISBN: 9787574127951
不止古迹,还有历史
行走在三晋大地上,抬头是满天星斗,低头是遍地古迹。
你也许见识过晋祠的雕梁画栋,也许仰望过悬空寺的飞檐挂壁;你也许惊叹于应县木塔的大匠巧思,也许向往云冈石窟的鬼斧神工。
但你未必知道,农田庄稼间的那条青石板路上,承载过多少车水马龙的熙熙攘攘;你未必知道,太行山道上风蚀的古堡下,埋葬着多少烈士的碧血丹心;你未必知道,村里老庙里斑驳的石碑上,镌刻着什么人的忠肝义胆。
西侧墙脚下有一块写着“古豫让桥”的青石。我不能判断这块本应该立在古桥头上的石头是不是和庙宇有关,但根据工作经验,带有文字的古物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本《满天斗星壁上观》,正是作者杨平踏遍三晋、叩问历史的生动记录。
作者的脚步,北溯塞上古都大同,南探盐池之滨的运城与晋城;西履黄河涛声中的河曲,东叩太行深处的盂县、平顺。还有三晋腹地——自太原龙城至临汾尧都——她的足迹几乎可以在大地上连缀出山西地图的轮廓。
杨平的访古之旅,不能覆盖了山西的广袤土地,更有自己独到的视角。
书中没有游客趋之若鹜的景点、网传特别出片的院落。作者的目光,总是会对准“城中心一处杂草丛生的庙院里,窗口大开,巨大的‘宁化古城’木刻匾额被一劈两半”,会留意“与大片的玉米地和高粱地交错”的“一座座没有装饰的土墙垣”,会关注“掩映在村民炊烟袅袅的生活中,新旧农家院落前堵后拥”的佛寺……
也许,这才是山西“遍地古迹”最真实的写照。也许,这才是历史古迹最常见的模样。
中华上下五千年,幅员千万平方公里,哪一片土地不深埋着历史的种子?哪一个村落不散落着时光的足迹。
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座座古村、古庙、古堡、古关……它们都是沉默的史官。它们或亲身经历,或静默旁观,记录着朝代的兴衰更迭,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它们是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留给遗留的珍宝。
面对这些历史财富,如果只是拍几张照片、发几条朋友圈,就如拿到名画却只知盖章一样,无疑是过宝山而不入、入宝山而空回。
作者杨平深谙个中三昧。在她的旅途中,古迹从来不是访古的终点,而是追溯历史长河的起点。
如果不是寻访中国唯一一堂旷世绝伦的金代寺观壁画,不是寻访那隐于荒野的美而凄凉的古迹,我相信我这一生与繁峙无缘,更与其东岸的砂河无缘,也就不会在寒冷的冬季踏上那片土地,看到让我难忘的奇妙景致,了解那儿的历史并爱上那片土地和那里的风物。
就这样,散落的星星点点被巧妙的连缀成线、密密地编织成网,尘封已久的历史被打捞出水面,那些遥远、模糊的名字被拉进我们的视线,逐渐变得血肉丰盈、如在眼前……
这,才是探访古迹、叩问历史最诚恳的姿态,最本真的意义。
不止历史,还有当下
站在当下回望历史,如果只停留在空谈之上,很容易陷入割裂和虚无的困境。
我们的历史多么灿烂!我们的文化多么辉煌!可我们的生活多么……!
历史是灿烂,文化是辉煌,与我们何干?我们要生活、要过好日子!这也保护、那也保护,还搞不搞旅游开发了?还要不要发发展经济了?
不可否认,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部分地区贫穷落后的现实,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
毕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足够的资金来保护文物;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在矛盾夹缝中找到突围的路,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平衡与融合。
当追求物质文明的激情再归赤桥村,尴尬而残酷的现实降临了:似乎永远不会断流的智伯渠干枯了——周边不知数目的小煤窑破坏了晋水的水系。毫不科学的深井挖掘,让智伯渠水复流的希望变得更渺茫。于是,赤桥村人做了一个更大胆也许是悔得肠都青了的举动:在古道和古智伯渠上浇灌上水泥、沙子、沥青,两条平整的、汽车可以行驶的现代化街道跃然于赤桥村中。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作者解决这些问题。但至少,作者并没有回避矛盾。
她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没有沉溺在古迹和历史中孤芳自赏。她的眼睛里有巍峨雄壮的古堡,也有佝偻瘦小的老人;她的笔下有厚重久远的历史,也有飞扬喧嚣的尘土;她的心中有亲眼瞻仰精美壁画的震撼与赞叹,也有亲眼目睹文物被毁的痛心与无奈:
对于这种行为,走多了,看多了,我也很能理解。一些民间艺人的技艺虽然实在无法恭维,但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也只能请得起这样水平的腕儿,好或者坏,都是他们对守护这方土地的神灵献上的一份恭敬,只要他们满心欢喜,也就足够了,毕竟他们才是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祖宗留下的那点儿遗产固然可贵,但其子孙的精神寄托也很重要,他们的感受比我们这些所谓对艺术的关切更为重要——尽管新的东西可能很庸俗,不堪历史担当,可这又如何能怪罪他们呢?
令人略感意外——也许是毫不意外——的是:尽管眼中多见泥淖,作者心中仍有阳光;尽管书中描写的生活大多不易,文字间仍涌动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或许坐在炕头窗棂下、正安然做着针线活的老奶奶已经给出了答案:虚掩的门户里,只要还有温暖,只要还有亲切的呼唤,只要汾河还欢畅地流淌在门前,那远去的人就有回望的理由。即使其暂时不能摆脱落魄的命运,生活在别处的人也愿意与之心灵相守。
未来值得期许。
也许,是作者见惯了两千年的起起落落,才对一时的困顿不足为意。
也许,是作者目睹了人们的蓬勃生命力,才对美好的未来笃信不疑。
黄尘古道或已淹没,烽火边城许将荒芜,但流转的岁月、宽厚的大地仍会不断孕育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断为生活的未来注入无穷的活力与希望。
历史沉淀于土地,土地滋养着新生。历史文化和当下生活,应该永远保持这样坚实的联结——“回望过去,或许就是许以未来”。
不止古往今来,还有作者自己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这本《满天斗星壁上观》为鉴,我们不仅可以洞悉山西大地上的古往今来,还可以依稀描画作者的剪影。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清晰触摸到作者文字的张力。
当作者勾勒古迹背后的往事时,那些凝练短小的句子,宛如得得马蹄踏过青石古道,清脆急促,以明快的节奏将 “往事越千年” 的风云变幻酣畅道来:
魏、赵、韩三国为了抵御西部崛起的秦国和南部的楚国,采取了相互联合抵御外敌的国策。太行道在飞地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韩、魏之间自然不见兵马刀戈。然而,当西边的强秦逐渐吞噬韩、魏河东、河南的大片领土时,太行道开始了其血雨腥风的历程。
当作者倾泻胸中意气、抒发心底波澜时,那些气韵悠长的句子,就如“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一般,将作者心底的热忱、震撼、困惑与幽思,层层叠叠地铺展开来,余韵绵长:
我相信她美妙动听的名字背后必然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我也相信起伏至山顶高处的残缺古城墙必然守护着古城曾有的辉煌,我更相信那井然有序的一处处青紫色条石房下一定掩埋着古城曾有的繁华和热闹……只是,不堪忍受的杂乱和衰败模糊了我的双眼,不能正视的心理落差遮蔽了我客观的思考。不能亲近她,自然建立不起感情,也就少了探索她历史的激情。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对文物、历史和家乡的热爱。
她四次探访宁化古城,只为“那青紫色的石头房基和城墙上的绿色苔藓”;三次造访广武古城,因为它“让我既伤感又倍感亲切的”;四次去到宁武古城“寻找她值得被铭记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发现她被遮蒙的美妙”……
她关心冶底古镇上的董家奶奶、东张村里名字叫“花”的女人、米山镇的西屋虎奶,关心那不知姓名的一个老人、两条小狗、五只猫,关心在岳家寨偶遇的河南游客……
书中有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尤为令人动人:她在观察山西人民时,常常会与杭州的生活作对比:
当驴车拉着围着红头巾的女人叮叮当当地碾过敌楼下河边沙石路的时候,我想到了走在杭州城里窈窕时尚的女人。
我脑子里一边装进他对生活朴素的期待,一边想着杭州和他同龄的人在西湖边的洒脱和逍遥。
这微妙的对照,无声地诉说着作者的身份——她是异乡人,更是故乡人。不难想见,即使身处烟雨江南,她心中也一定会萦绕着三晋父老的音容笑貌,一定会惦记着他们那或平淡或艰辛的日常。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躬身入局”的行动和成长。
她对山西和杭州的关心,早已超越了“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感慨,化作踏实且温暖的实践。她不仅积极地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并传播山西的历史文化,更不遗余力地发挥个人影响力,“鼓动、游说我的朋友,有可能的话到村里呼吸新鲜空气、牧羊、种树、搞文化教育”;她了解到董家奶奶的境况后,不仅“回到杭州,我写了‘董家奶奶’的博客,还配发了她倚在屋檐廊下和坐在藤椅上的照片”,并自掏腰包、带动朋友,为董家奶奶一家提供直接的帮助……
正是在这不断触摸历史、深深扎入当下的行动中,她将满腔的热爱化为改变微小现实的力量。每一次俯身,都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自我的重塑。当行动成为书写的注脚,谁又能说,这深情的凝望,仅仅是“壁上观”?
在古迹中触摸历史文化,从历史间走进当下生活,在古往今来中倾注热爱、拾得成长。当切实的行动化为人生的注脚,谁又能说那深情的凝望仅仅是“壁上观”?
董家奶奶和钟山叔叔从来都不知道,因为他们的慈爱和善良、对人和对待这个世界的宽容态度,使我和红这几年成长了不少。
这本《满天斗星壁上观》,于作者杨平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旅程?
而于你我读者,又会在书页间遇见怎样的天地、怎样的众生、怎样的自己呢?
不妨捧书细读,去探寻山西的漫天星斗、遍地古迹,去感受作者所见的人和生活,去邂逅书中的作者和书外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