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种类

第三十二章《鲸类学》中,梅尔维尔记录了若干种鲸鱼。这里记录一下它们在现代分类中的位置。

不过首先,尽管梅尔维尔认为:

在此很有必要提醒一点,即不管“须鲸”这一名称在归纳某类鲸上多么方便,要是根据长须,或者驼峰,或者大鳍,或者牙齿,来对这种大海兽作个明确的划分,却只会白费力气,尽管这些显著的部分或者特征,比起它同类所有的任何其他孤立的身体特征来,似乎更适于作为正规的鲸类学分类的依据。

实际上……须鲸和齿鲸是目前最主要的鲸鱼分类标准。

  • 须鲸:口腔内没有牙齿,而是长有鲸须(一种角质化的滤食器官)。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动物和群游鱼类为食,成体体型巨大,最小的须鲸体长也大于6米。头顶有两个喷气孔。几乎所有须鲸都有长距离季节性迁徙的习性。须鲸亚目下包括有露脊鲸科、灰鲸科等,代表物种有蓝鲸、座头鲸、灰鲸等。
  • 齿鲸:口腔内有牙齿,通常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以乌贼、海豹、鱼类甚至其它鲸鱼为食。体型差异较大,小到海豚、大到抹香鲸都属齿鲸。头顶只有一个喷气孔。部分齿鲸有迁徙习性。齿鲸亚目下有抹香鲸科、海豚科等,代表物种有虎鲸、抹香鲸、白鲸(这里的白鲸是物种名,而非白化或白变的鲸鱼)等。

梅尔维尔不了解这一点也很正常,我们现在知道就行。

那么,跟着梅尔维尔的章节,来看看他笔下的鲸鱼们吧。

以下引文是《白鲸》的原文。部分内容由AI生成。部分图片来自鲸豚拟人计划《海之歌(The Melody of Ocean)》

抹香鲸

这种鲸,过去英国人含糊地称之为喇叭鲸、赘疣鲸和砧头鲸,现代法国人称之为“卡沙洛”,德国人称之为“波茨鱼”,还有一个长长的学名Macrocephalus(疣猪属鲸)。它无疑是地球上块头最大的居民;所有的鲸中数它最难对付。在外观上它威风凛凛。最后一点,它的商业价值尤其高得无与伦比:珍贵的鲸脑油只能从它身上获得。它所有的特征将在其他地方详加阐述。我现在主要得跟它的名称打交道。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这是很荒谬的。几个世纪以前,人们对抹香鲸的本来面目几乎一无所知,它的油也只是偶尔从它搁浅死去的尸身上获得。那时候,鲸脑油似乎普遍认为是来自当时英国人所知道的格陵兰鲸或露脊鲸。这也真够糊涂的。鲸脑油(Spermaceti)这个名称本身就是对露脊鲸一种颇能引人发笑的嘲弄,它的头一个音节不已经在字面上就表明它是来自抹香鲸(Spermwhale)吗?那时候,鲸脑油也是非常稀罕的,不是用来照明,而仅仅用作油膏和药剂。只有在药房里才买得到,就像我们今天去药房买一盎司大黄一样。我是这么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鲸脑油真正的性质逐渐为人们所知,而买卖人之所以仍然保留它原来的名称,无疑是考虑到这个名称在表明它的稀罕性上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借以提高它的身价。因此,这个称呼最终必须授予那真正提供这种油的鲸。

抹香鲸

  • 抹香鲸(学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是抹香鲸科抹香鲸属的唯一现生种,是体型最大的齿鲸。以下是关于抹香鲸的详细介绍:

    • 形态特征

      • 体型:雄性体长可达18米,体重超过50吨;雌性体长8.2-18米,体重10-20吨。
      • 头部:头部巨大,呈方形,占身体全长的1/3。头骨左右不对称,鼻孔位于头顶且偏左。
      • 皮肤:背部为深灰色至暗黑色,腹部银灰色,上唇和下颚近舌头部位为白色。
      • 牙齿:仅下颌有20-26对大而圆锥状的牙齿,上颌无齿。
      • 鳍肢:胸鳍短而宽阔,尾鳍呈三角形。
    • 生活习性

      • 群居性:抹香鲸喜群居,由少数雄鲸和大群雌鲸、幼鲸组成母系群体。年轻雄鲸在10岁左右离开母系群体,形成流动性的单身汉群体。
      • 潜水能力:是潜水深度最大的鲸类,深潜可达2200米,最长潜水时间可达2小时。
      • 食物来源:主要以深海中的头足类(如乌贼)为食,也会捕食鱼类。
      • 活动范围:雌鲸通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深海区,雄鲸则会向高纬度海域移动。
    • 分布范围

      • 抹香鲸广泛分布于全球不结冰的海域,从赤道到两极都有其踪迹。在中国,抹香鲸见于黄海、东海及南海

书中提到的几种别名基本不可考。只能确定法语“Cachalot”意为“大牙齿”。其学名“Macrocephalus”由“Macro-”(希腊语“大”的意思)和“-cephalus”(希腊语“头”的意思)组成,意为“大头”。“疣猪属”不知从何译来。想必是搞混了Phacochoerus和Macrocephalus吧。

鲸脑油主要来源于抹香鲸头部的“鲸脑油器”(Spermaceti Organ),这是一个大型的腔室,储存了大量的油脂。提取鲸脑油的过程较为复杂:捕鲸者会将抹香鲸的头部切开,取出其中的油脂。这些油脂在低温下会凝结成海绵状物质,经过压榨后分离出液体的鲸脑油和固体的鲸蜡。

鲸脑油的主要成分是十六酸鲸蜡醇酯(Cetyl Palmitate),熔点接近抹香鲸的体温。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空气中会凝结成白色软脂状。鲸脑油不易变质,燃烧时清洁且火焰明亮。鲸脑油在抹香鲸的生活中有多种可能的作用:

  • 浮力调节:鲸脑油的熔点接近抹香鲸的体温,通过调节其凝固状态,抹香鲸可以控制自身的浮力,便于深潜和上浮。
  • 声纳功能:鲸脑油可能与抹香鲸的声纳系统有关,帮助它们在深海中定位猎物。
  • 缓冲保护:鲸脑油所在的腔室可能起到缓冲作用,保护抹香鲸头部免受撞击

露脊鲸

由于它最早被人类捕获,在这一点上它可说是最古老的。它提供众所周知的商品鲸须,以及人们特地称之为“鲸油”的油,一种低档商品。在捕鲸人中间,它被不加区分地冠以如下许多名称:鲸、格陵兰鲸、黑鲸、大鲸、真鲸、露脊鲸。取了这么多名字,这一种类究竟是什么样子便很有点含混不清。那么我划入对开本型的第二类鲸又是什么鲸呢?在英国博物学家眼中是大须类鲸,英国捕鲸人称之为格陵兰鲸,法国捕鲸人称之为巴利安·奥第奈尔,瑞典人称之为格罗兰·沃尔鱼。它就是两百多年来荷兰人和英国人在北极海上捕获的那种鲸;就是美国捕鲸人在印度洋、巴西沿海、挪威西海岸以及他们称之为“露脊鲸巡游场”的世界其他各地所长期追捕的那种鲸。

有人居然想在英国人所说的格陵兰鲸和美国人所说的露脊鲸之间找出不同之处来,但他们对它们许多大的特征看法却又完全一致,并且提不出任何决定性的论据来支持二者截然不同的看法。正是立足于极不可靠的差别上的那些无穷无尽一分再分的细节,使得博物学的某些部分变得令人反感地复杂。我们将在别的地方阐述抹香鲸时再来较为详细地讨论露脊鲸。

露脊鲸

  • 露脊鲸(学名:Eubalaena)是鲸目露脊鲸科的一种大型须鲸,体型仅次于蓝鲸。以下是关于露脊鲸的详细介绍:

    • 一、形态特征

      • 露脊鲸体型肥大短粗,成年个体体长可达17-18米,体重40-100吨。其头部巨大,约占体长的1/3到1/4,上颌细长且向下弯曲呈拱状,下颌两侧向上突出。它们的体表呈深灰色到黑色,腹部色淡,常有不规则的白斑。
      • 头部生有多个角质瘤,最大的位于上颌前端顶部,俗称“帽子”。
      • 无背鳍,鳍肢短宽,尾鳍宽大,后缘中央有缺刻。
      • 嘴内有200-300片鲸须,须长达2.9米,用于滤食。
    • 二、生活习性

      • 露脊鲸通常单独或2-3头一起活动,常在近海湾和岛屿周围出没。它们游泳速度较慢,一般为每 小时2-5海里,受惊时可加快到7-8海里。露脊鲸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如磷虾和桡足类)为食,通过张开大嘴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
    • 三、繁殖与生长

      • 露脊鲸的繁殖速度非常缓慢,雌性约在5-10岁性成熟,每3-5年才生育一次。妊娠期为10-12个月,通常在冬季产仔,每胎仅产1仔。幼鲸出生时体长约4.5-6米,体重约1吨。
    • 四、分布范围

      • 露脊鲸分布于全球多个海域,主要生活在温带和亚热带水域。在中国,露脊鲸见于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球共有4个物种,包括北大西洋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 japonica)和南露脊鲸(Eubalaena australis)。

文中提到的别名大须类鲸:原文Great Mysticetus,Mysticetus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mystikētos”,意为“鲸鱼”,可能与“mystax”(意为“胡子”)有关,因为须鲸的鲸须类似胡须。Great Mysticetus直译为“伟大的须鲸”,通常用来指代体型巨大的须鲸,如露脊鲸(Right Whale)或弓头鲸(Bowhead Whale)

另一个别名真鲸(the True Whale; the Right Whale),露脊鲸因其体型庞大、行动缓慢且富含鲸脂,历史上曾是捕鲸业的主要目标,因此得名“真鲸”(Right Whale),意为“正确的鲸鱼”

至于法国人将露脊鲸称为“Baleine Ordinaire”,意为“普通鲸鱼”。在法语中,“Baleine”是鲸鱼的通用称呼,而“Ordinaire”则表示“普通”或“常见”。

而瑞典人将露脊鲸称为“Gronlands Walfisk”,这一名称的由来与露脊鲸的分布区域和历史背景有关。“Gronlands”:这个词在瑞典语中意为“格陵兰”,表明这种鲸鱼与格陵兰地区密切相关。“Walfisk”:这个词由“WAL”(鲸鱼)和“FISK”(鱼)组成,意为“鲸鱼”。露脊鲸(尤其是北极露脊鲸)常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活动,包括格陵兰周边海域。 鲸豚拟人:北极露脊鲸,又叫弓头鲸

最后提一嘴:露脊鲸(Eubalaena)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南半球的温带海域。根据现有研究,露脊鲸并未在印度洋有明确的分布记录。美国捕鲸人在巴西沿海、挪威西海岸等地确实可以找到露脊鲸。但是,根据现有研究,印度洋没有发现露脊鲸的分布。露脊鲸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温带和亚热带海域,而印度洋的大部分区域属于热带海域,且被赤道的温暖水域所分隔。因此,露脊鲸通常不会在印度洋出现。

脊鳍鲸

我把一种怪兽列入这一条目之下,这怪兽有鲸、高喷鲸和长约翰鲸等不同名称,几乎在所有的海洋中都可以见到,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一种鲸,它的远距离喷水常为横渡大西洋的纽约邮船上的乘客所津津乐道。脊鳍鲸的长度和长须跟露脊鲸很相似,只是腰围小些,颜色浅些,近似橄榄色。它那巨大的嘴唇像根锚链,是巨大的皱纹交错歪斜重叠而成。它最易识别的最大特点,即它那据以得名的鳍,常常是一个很明显的目标。它那鳍大约有三至四英尺长,直立在背部较后处,呈三角形,顶部极为尖锐。这个动物即使其他部分一点也看不见,那孤立的鳍也经常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突出在水面上。当海面相当平静,稍稍有点涟漪时,这晷针似的鳍挺立着,影子投映在微波荡漾的海面上,那围绕着它的水圈让人觉得有点像日晷。在那只亚哈斯的日晷上,日影经常往后退。脊鳍鲸不喜群。它似乎不屑与同类为伍,就像有些人不喜欢人类一样。它很内向,总是独来独往,出人意料地在最偏僻最阴沉的海域露出水面。它那股直射空中的喷泉就像是树立在荒野上的一根愤世嫉俗的长矛。在游泳上它是一把天生的快手,以人类现有的能力休想撵上它。这种巨兽带着那背上的标志似乎是它的族类中被放逐的谁也杀不了的该隐。脊鳍鲸,由于有长须,有时就和露脊鲸一道,在理论上归人所谓须鲸类,就是说,有须的鲸。关于这些所谓的须鲸,似乎有好多个品种,不过,大多罕为人知。阔鼻鲸、钩鼻鲸、矛头鲸、隆背鲸、低颚鲸和突嘴鲸,是捕鲸人为其中少数几种取的名字。

脊鳍鲸

  • 脊鳍鲸,又名长须鲸(学名:Balaenoptera physalus),是须鲸属中的一种大型水生哺乳动物,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动物,仅次于蓝鲸。

    • 基本特征

      • 体型:长须鲸体型呈纺锤形,成年个体体长可达18至26米,平均体重约70吨,最大体重可达110吨。
      • 颜色与外观:背部为青灰色,腹部为白色。头部较大,约占体长的1/4,头部后方有灰白色的人字纹,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右侧下唇、口腔及鲸须的一部分为白色,左侧则为灰色。
      • 其他特征:长须鲸有一个背鳍,胸鳍较小且末端尖,尾鳍宽阔。口内每侧有鲸须约260-480片,用于滤食。
    • 生活习性

      • 食物:主要以磷虾、糠虾、桡足类等小型甲壳动物为食,也会捕食鲱鱼、秋刀鱼等群游性鱼类。
      • 游泳速度:长须鲸是游泳速度最快的鲸类之一,时速可达40公里,有“深海猎犬”的美誉。
      • 潜水能力:通常潜到200米以内,但也能潜到更深的水域。
    • 分布范围

      • 长须鲸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从极区到热带海域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温带和冷水海域。它们会避开极点附近的浮冰区以及一些较小的海域,如红海、波斯湾、地中海东部和波罗的海。
    • 保护现状

      • 长须鲸在20世纪曾被大量捕捞,目前属于濒危物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长须鲸的保护状况为“易危”。

文中也提到了露脊鲸的几种别名。Fin-Back, 这个名字来源于其显著的特征——背鳍,这种鲸鱼的背鳍相对较大且突出。Tall-Spout,字面意思是“高喷水”,这可能与鲸鱼喷气孔喷出的水柱有关。Long-John,是“长约翰”的意思,通常指一种保暖内衣,用于在寒冷天气中保暖。前两个名字好理解,第三个名字……就很怪了。这个名字可能来自法语“longues jambes”,意为“长腿”。长腿跑得快嘛,长须鲸游泳速度非常快。

长须鲸通常单独行动,除了母亲与幼鲸之间存在短暂的亲子关系外,个体之间很少形成长期稳定的社群关系,只在捕食、繁殖时会形成一些小群体。有趣的是,长须鲸会和其它鲸类(如座头鲸、小须鲸等)混群。

座头鲸

这种鲸常见于北美洲沿海一带。它经常在那一带被捕获。它像个小贩似的背着个大包袱;或者你不妨称它为象鲸和城堡鲸。无论如何,它这一通用的名称并不足以把它和别的鲸区别开来,因为抹香鲸背上也有个驼峰,只不过小一点而已。它的油不太值钱。它也有须。它是所有的鲸中最爱嬉戏最快活的一员。它弄出来的那些五光十色的泡沫和浪花,一般说来,比别的鲸都多。

座头鲸

  • 座头鲸(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须鲸,以其独特的跃出水面(跃身击浪)行为和复杂的歌声而闻名。座头鲸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对象。

    • 一、基本特征

    • 1. 体型与外观

      • 体型:座头鲸是大型须鲸,体长可达12-16米,体重约25-30吨。雌性通常比雄性略大。
      • 颜色:背部呈深灰色或黑色,腹部为白色,体表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纹。
      • 头部:头部宽阔,呈圆弧形,上颌有白色斑块。
      • 鳍肢:座头鲸的鳍肢非常大,是所有鲸鱼中相对最大的,可达体长的三分之一,故得名“Megaptera”(意为“大翼”)。
      • 尾鳍:尾鳍宽阔,后缘有明显的锯齿状边缘,尾鳍上也有独特的白色斑纹,可用于个体识别。
    • 2. 须板

      • 座头鲸的须板数量较多,每侧约有270-400片须板,用于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
    • 二、生活习性

    • 1. 食物

      • 座头鲸主要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如磷虾)和群游性鱼类(如鲱鱼、沙丁鱼)为食。它们通过张开大嘴,将海水和食物一起吸入,然后利用鲸须过滤海水,留下食物。
    • 2. 行为

      • 跃身击浪: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的行为而闻名,这种行为可能用于社交、清洁身体或驱赶捕食者。
      • 气泡网捕食:座头鲸在捕食时会形成“气泡网”,通过排出气泡将鱼群困住,然后张开大嘴捕食。
      • 歌声:座头鲸雄性会发出复杂的歌声,这些歌声可能用于求偶或领地宣示。
    • 3. 迁徙

      • 座头鲸是长距离迁徙的动物。它们在夏季前往高纬度的冷水区域觅食,冬季则前往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繁殖。例如,北太平洋的座头鲸会在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之间迁徙。
    • 三、分布范围

      • 座头鲸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从北极到南极都有其踪迹。它们主要生活在温带和亚热带海域,但在繁殖季节会前往热带海域。
    • 四、繁殖与生长

      • 繁殖:座头鲸的繁殖季节通常在冬季,雌性每2-3年产1仔。
      • 妊娠期:妊娠期约11个月,幼鲸出生时体长约4米,体重约1吨。
      • 寿命:座头鲸的寿命可达50-70年。
    • 五、保护现状

      • 座头鲸曾因商业捕鲸活动而数量锐减,但随着国际捕鲸禁令的实施,其种群数量有所恢复。目前,座头鲸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无危”(LC)物种,但部分种群仍面临威胁,如船只碰撞、海洋污染和渔业误捕。
    • 六、文化意义

      • 座头鲸因其独特的行为和外观,成为海洋生态旅游的重要对象,尤其是在夏威夷、阿拉斯加和澳大利亚等地。它们的跃身击浪行为和歌声也常常被用于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

梅尔维尔说“它是所有的鲸中最爱嬉戏最快活的一员”,大概是指座头鲸喜欢跃身击浪吧。其实她还很喜欢唱歌,只是当时的人不太可能听得到了。 鲸豚拟人:座头鲸,又叫大翅鲸

剃刀鲸

关于这种鲸,除了它的名称外,其他方面所知极少。我曾在离合恩角相当远的海面上看到过它。它性格孤僻,既躲避捕鲸人,也躲避专家学者。虽然它绝不是懦夫,可它总是隐身水下,只能看到它的背部呈长而尖的脊状露出水面。放过它吧。关于它我也就知道这么多,其他人也不会比我强。

剃刀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鲸鱼种类,而是对某些大型鲸鱼的别称,主要是因为它们流线型的身体外形类似剃刀而得名。一般是指蓝鲸。

蓝鲸

  • 蓝鲸(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动物,属于须鲸科须鲸属,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以下是关于蓝鲸的详细介绍:

    • 一、基本特征

      • 体型: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体长可达22-33米,体重在50-180吨之间。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头部宽大,嘴巴巨大,可容纳大量食物。
      • 颜色与外观:蓝鲸的背部呈深蓝灰色,腹部为浅灰色,体侧和腹部有白色或灰色的斑点。
      • 须板:蓝鲸的嘴里没有牙齿,但有200-400片须板,用于滤食浮游生物。
      • 鳍和尾巴:蓝鲸有两个大型鳍和宽阔的尾鳍,尾鳍宽度可达体长的1/5至1/4,帮助它们在水中灵活游动。
    • 二、生活习性

      • 食物:蓝鲸主要以磷虾为食,每天需要消耗4-8吨食物。它们通过张开大嘴,吞下大量海水和食物,然后通过须板过滤海水,只留下食物。
      • 潜水能力:蓝鲸是出色的潜水者,潜水深度可达500米,潜水时间可持续10-30分钟。
      • 呼吸方式:蓝鲸用肺呼吸,肺容量极大,可在水下停留较长时间。呼吸时,它们能从鼻孔喷出高达10米的水柱。
      • 迁徙行为:蓝鲸是长距离迁徙的动物,夏季前往极地附近的冷水域觅食,冬季返回热带或亚热带海域繁殖。
    • 三、分布范围

      • 蓝鲸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从南极到北极的南北两半球均有分布。它们主要栖息在温带和寒带冷水域,水温在5-20℃之间。在中国,蓝鲸曾出现在黄海、东海和南海。
    • 四、繁殖

      • 繁殖周期:蓝鲸的繁殖周期较长,雌性通常每2-3年繁殖一次。
      • 妊娠期:妊娠期约12个月,冬季产下一只幼崽,幼崽出生时体长约5米。
      • 哺乳期:幼崽哺乳期约为6-7个月。
    • 五、保护现状

      • 蓝鲸曾因过度捕鲸而数量锐减,目前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EN),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尽管国际捕鲸委员会自1966年起开始保护蓝鲸,但其种群数量恢复缓慢。蓝鲸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象征。保护蓝鲸及其栖息地,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考虑到蓝鲸“夏季前往极地附近的冷水域觅食”,梅尔维尔在“离合恩角很远的海面上看到它”也就不足为奇了。 鲸豚拟人:蓝鲸大姐大

蓝鲸大多数时候也是独居,或者以2-3头的小群体一起活动。蓝鲸一般10-15分钟需要换一次气,观测到的最长记录是36分钟换一次气。相对来说算是比较长的鲸鱼了。这也许就是作者认为它们“性格孤僻”、“总是隐身水下”的缘故。

黄腹鲸

也是一位性格孤僻的先生,腹部呈浅黄色,肯定是下潜过深擦过炼狱的顶瓦时留下的。轻易看不到它的踪影;我也只在南洋较偏僻的海面上看到过它。你得当心它会把你几个绳厂的捕鲸索都给拖走。关于它的奇闻倒不少。再见吧,黄腹鲸!关于你的真实情况我再也说不出什么来了,即使是最老的南塔开特人也一样。

“黄腹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鲸鱼种类,而是对某些鲸鱼的俗称,主要源于其腹部颜色特征。蓝鲸、长须鲸、小须鲸的腹部都有可能会呈现淡黄色。

然而,小须鲸体型较小,作者所说黄腹鲸应该不包括它。蓝鲸、长须鲸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海豚鲸

这种鲸,它那粗重响亮的呼吸声,或者还不如说吹气声,给陆上人提供了一条谚语。它虽然是大海中人们很熟悉的居民,一般却并不把它算作鲸。可是它却又具备这种大海兽所有的大的特征,因此绝大多数博物学家已经确认它是鲸。它是那种八开本型的中等身材,约15至25英尺长,腰围尺寸与之相称。它喜群;从来没人把它看作正式的捕猎对象,虽然它油相当多,而且还是很好的照明用油。有些捕鲸人认为,这种鲸一出现,便是大抹香鲸前来的预兆。

海豚鲸不是一个正式名称。体长15至25英尺(约4到8米)的鲸鱼,主要有虎鲸、小须鲸等几种。它们的换气声音都挺响亮(虽然不是最响亮的),但是它们的产油量都不高——毕竟体型摆在这里。考虑单位产量的话,虎鲸的脂肪层较厚,单位产量会比小须鲸高一点,但仍然比不过抹香鲸等大型鲸鱼。另外,虎鲸鲸油在照明领域用得比较多,小须鲸鲸油则主要用于润滑剂、肥皂等领域。

关于鲸鱼换气声的谚语,可能是:“The whale’s breath touches the sky, reminding us of life’s connection to the heavens.”但这句话似乎是在形容水柱很长,而非声音很大。

由于后文有逆戟鲸(即虎鲸),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小须鲸。 小须鲸

  • 小须鲸(学名: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又名尖嘴鲸、明克鲸或湾鲸,是须鲸科中体型较小的一种鲸鱼。以下是关于小须鲸的详细介绍:

    • 基本特征

      • 体型:小须鲸体长通常为6-10米,体重可达5-10吨。
      • 外观:身体呈流线型,背部为黑色至暗灰色,腹部为白色,体侧有白色或浅灰色的条纹。胸鳍外侧中央有一条白色横带,是其显著的识别特征。
      • 头部:头部较小,吻端尖锐,下颌端比上颌端突出15-20厘米。
      • 鲸须:每侧有230-273片鲸须,须板呈黄白色或乳白色。
    • 生活习性

      • 食物:小须鲸主要以磷虾、小鱿鱼和小型鱼类为食,利用鲸须过滤食物。
      • 迁徙行为:小须鲸具有迁徙习性,通常在秋季洄游至特定海域。
      • 潜水能力:小须鲸的潜水时间较短,通常每隔2-4分钟需要浮出水面换气。
      • 社交行为:小须鲸通常单独活动,但在食物丰富的区域会形成小群体。
    • 分布范围

      • 小须鲸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的温带和亚寒带海域,包括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海域。在中国,小须鲸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 繁殖与生长

      • 繁殖期:小须鲸的繁殖期通常在夏季,妊娠期为10-11个月,每胎产1仔。
      • 幼鲸:初生幼鲸体长约为2.5-2.7米,体重超过150千克。
    • 保护现状

      • 小须鲸目前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无危(LC)物种,但其种群数量仍受到商业捕鲸和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黑鲸/鬣鲸

对所有的鲸我都采用了捕鲸人所通用的名称,因为一般说来,这些名称都取得很合适。至于偶尔有个别名称有点含糊或者词不达意的,我也会指出来并建议换一个。关于黑鲸这一名称我就准备这么做,因为黑色几乎是所有的鲸的共色。所以,还是劳驾叫它鬣鲸吧。它的贪婪是出了名的,并且由于它嘴唇的内角向上翘的缘故,它脸上老挂着靡菲斯特魔鬼般的狞笑。这种鲸平均约16~18英尺长。海洋中几乎到处都可以见到它。它游泳时,那钩状脊鳍很独特地露在外面,有点像罗马式的鼻子。抹香鲸捕猎者赶上找不到捕猎对象时,有时也捕杀鬣鲸,以便能持续供应船上廉价的照明用油——正如有些节俭的家庭主妇,碰上没有客人,又是独自在家时,就点难闻的牛脂烛,而舍不得点好闻的蜡烛。这种鲸的脂肪层虽然很薄,有些也能提炼出三十多加仑油来。

黑鲸和鬣鲸都不是正式名称。伪虎鲸、短肢领航鲸都比较符合文中描述。考虑伪虎鲸的脂肪层比较厚,这里介绍一下短肢领航鲸。 短肢领航鲸

  • 短肢领航鲸(学名: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大型海豚科动物。以下是关于短肢领航鲸的详细介绍:

    • 形态特征

      • 体型:短肢领航鲸成年个体体长一般为3.5-6.5米,体重1-4吨,雄性体型大于雌性。
      • 外观:身体呈黑色或黑褐色,腹部稍浅,眼睛后有灰色或白色的斜斑纹,背鳍基底后背上有十字形灰白斑。
      • 头部:前额圆润且隆起,向前突出,吻部特别短,没有明显的吻突。
      • 背鳍:背鳍高而宽大,位于体前部约体长1/3处,形状是区分其与其他小型黑鲸(如伪虎鲸、瓜头鲸)的重要特征。
      • 鳍肢:鳍肢狭窄而长,约为体长的1/6,基部最宽,前缘深弧形,后缘深凹。
    • 生活习性

      • 集群行为:短肢领航鲸喜欢集群生活,通常结成数十头的小群或数百头的大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紧密,即使受到驱赶也不会散群。
      • 潜水能力:它们能够潜到较深的海域,通常潜水时不露出尾鳍,快速游动时会在水面形成泡沫和激浪。
      • 食物:主要以头足类(如乌贼)和小型鱼类为食,捕食时会利用强大的水流冲刷猎物。
      • 行为:短肢领航鲸对声音反应敏感,听到声音后会向反方向游离。它们很少跃身击浪,但常会鲸尾击浪或浮窥。
    • 分布范围

      • 短肢领航鲸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但在寒冷区域较少见。
    • 繁殖与生长

      • 繁殖:短肢领航鲸全年均可繁殖,雄性22岁、体长4.5米时性成熟,雌性12岁、体长3.2米时性成熟。
      • 幼鲸:初生幼鲸体长约1.4-1.9米,体重约60公斤。
      • 短肢领航鲸是一种极具社会性的海洋哺乳动物,其独特的外观和行为方式使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目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一角鲸/尖鼻鲸

这是名字取得很古怪的又一例,之所以如此命名,我想是由于它那独特的角一开始就被人误认为是个鹰钩鼻子的缘故。这种鲸长约16英尺,角的平均长度为5英尺,虽则有的超过10英尺,甚至达到15英尺。严格说来,它的角只不过是一颗突出的獠牙,从牙床上笔直长出来,稍稍有点下弯。但这牙只见于左边,影响就很坏,给它的主人带来一种类似笨手笨脚的左撇子的神态。这牙质角或牙质矛究竟起什么作用,还很难说。它似乎不像箭鱼和长喙鱼把剑形喙拿来当武器用,虽然有些水手告诉我一角鲸拿它当耙使,用来翻掘海底寻找食物。查利·科芬说那是当冰镩用的,因为一角鲸在北极海里,一旦想升上水面,发现头上盖了一层冰,就拿角往上捅,就此破冰而出。不过你很难证实这两种猜测。我个人认为,不管一角鲸把这只边角真正派什么用场——不管是什么——它要是在阅读小册子时把它这角当裁纸刀使,那肯定是方便之至。这一角鲸,我还听到有叫它长牙鲸、带角鲸和独角鲸的。它肯定是生物界各个王国中几乎都可见到的独角现象的一个很奇特的例子。我从某些隐居的古代作者的著作中得知这种海兽的角在古代被看做是解毒的特效药,因此配制这种药可以赚大钱。人们也把它蒸馏成一种嗅盐,供贵妇人晕厥时用,正如雄鹿角之制成鹿精一样。早先这角本身曾被视为珍奇之物。有书记载说马丁·弗罗比歇爵士某次航行归来,那条出生入死的船顺泰晤士河而下时,贝斯女王从格林尼治宫窗口朝他恩宠有加地挥了挥她那戴着钻戒的手;书上说,“马丁爵士某次航行归来,屈膝敬献给女王陛下一只一角鲸又大又长的角,后来好长时间一直挂在温莎宫里。”一位爱尔兰作家十分肯定地说,莱斯特伯爵也曾屈膝敬献给女王陛下一只角,不过那只角是来自陆地上一独角兽。

一角鲸通身乳白色,点缀着圆形和椭圆形的黑点,很像一只美丽的豹子。它的油非常高级,又清又纯,不过很少,而它又很难捕获。它主要见于两极周围的海洋。

一角鲸

  • 一角鲸(学名:Monodon monoceros),又称为冰鲸、独角鲸、角鲸,是一种生活在北极海域的神秘鲸类,属于一角鲸科(Monodontidae)。以下是关于一角鲸的详细介绍:

    • 形态特征

      • 体长与体重:成年一角鲸体长一般在4到5米(不包括长牙),雄性略长于雌性,平均体重为800-1600公斤。
      • 外观:一角鲸的头部小而圆,嘴喙不明显,额隆凸出,呈小幅度上翘。它们没有背鳍,但背部后半部有低矮的肉质隆起。
      • 体色:成鲸体色为白色,背部散布有黑色斑点。年老个体几乎全为白色,仅背部中央、头顶与胸鳍边缘仍可见黑色区域。
      • 长牙:一角鲸最显著的特征是雄鲸的长牙,这是一根从左上颚突出的犬齿,长度可达2-3米,呈螺旋状。长牙内部大半中空,轴心保持笔直。极少数雄鲸(约500分之1)会连右侧的牙齿也突出唇外,形成“双长牙”的罕见情况。
    • 生活习性

      • 食物:一角鲸主要以北极鳕鱼、比目鱼以及其他鱼类为食。
      • 潜水能力:它们是深层潜水者,能在海洋各层深度觅食。
      • 行为:雄性一角鲸会用长牙互相较量,发出的声音像两根木棍互击。这种打斗行为可能用于建立社会阶级的支配权。
      • 群居行为:通常1-25只组群,也有数百甚至数千只同游的情况。雌鲸与仔鲸经常组成群队,而雄鲸则形成单独的群体。
    • 分布范围

      • 一角鲸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特定海域,大多集中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岛西部的海湾和水湾。它们是所有鲸豚类中分布最北的物种。
    • 繁殖与生长

      • 繁殖周期:妊娠期约15.3个月,交配季在3-5月,次年7-8月间产仔。
      • 幼鲸:初生仔鲸体长1.5-1.7米,重80公斤,出生后即可游动。
      • 寿命:野生一角鲸寿命约50年。
    • 保护现状

      • 一角鲸目前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无危物种(LC)。

文中对一角鲸的描述显然更详细和准确,甚至已经知道了所谓的“角”其实是牙。联系到捕鲸业发端于北极捕鲸,对一角鲸这种北冰洋常见鲸类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就不足为奇了。 鲸豚拟人:一角鲸

逆戟鲸

关于这种鲸,南塔开特人准确掌握的情况很少,职业博物学家更是一无所知。从我远远看它的情况来看,它大小跟海豚鲸差不多。它非常凶猛——有点像斐济鱼。有时它咬住对开本型大鲸的嘴唇,像水蛭般吊在那里,那巨大有力的海兽气得要死也无可奈何。从没有人追捕它。什么样的油我都没听说它有。给这种鲸取这么个名字并不太合适,它不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凡属生物,陆上的也好,海中的也好,无一例外全是杀手;波拿巴家族和大鲨鱼全包括在内。

虎鲸

  • 逆戟鲸(学名:Orcinus orca),又被称为虎鲸、杀人鲸,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以下是关于逆戟鲸的详细介绍:

    • 基本信息

      • 体型:逆戟鲸成年雄性体长可达9米,体重可达9000千克;雌性体长可达8.5米,体重约5500千克。
      • 外观:身体呈纺锤形,背部为黑色,腹部为白色,眼后上方有椭圆形白斑,背鳍后下方有鞍状灰白色斑。
      • 背鳍:雄性背鳍高大直立,可达1.0-1.8米;雌性背鳍呈镰刀形,高度不超过0.7米。
      • 牙齿:上下颌各有10-14对大而尖锐的圆锥形牙齿。
    • 生活习性

      • 食性:逆戟鲸是顶级捕食者,以鱼类、海豹、企鹅、鲨鱼甚至其他鲸类为食。
      • 潜水能力:它们善于潜水,能潜到1000米的深度。
      • 集群行为:逆戟鲸通常以小群体活动,群体成员间关系紧密,会共同捕猎和照顾幼崽。
    • 分布范围

      • 逆戟鲸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从赤道到极地水域均有分布。
    • 繁殖与寿命

      • 繁殖:雌性每3-5年生育一次,妊娠期为1年,每胎产1仔。
      • 寿命:雌性平均寿命可达80-90年,雄性平均寿命约50-60年。
    • 保护现状

      • 逆戟鲸目前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数据缺乏(DD)物种。

文中提到的斐济鱼,多半是指斐济蓝魔(Chrysiptera taupou),性情很凶猛。

而“咬住对开本型大鲸的嘴唇”,应该主要是指虎鲸会吃灰鲸的舌头和下巴的嫩肉。

鲸豚拟人:过客型虎鲸

但是如前所述,虽然产量不高,虎鲸也产鲸油。这是虎鲸与梅尔维尔的描述不太相符的一点。

长尾鲸

这位先生以尾闻名,把尾巴当鞭子,用来抽击敌方。它登上对开本型大鲸的背,人家一游动,它就用尾巴鞭打它,算是干了活,抵作搭乘费。有些小学教师就是这样混日子的。它比逆戟鲸更不为人所知。二者均为不法之徒,哪怕在无法可依的海洋上都算得上。

长尾鲸不是一个正式名称。从“用尾巴抽打大鲸”这个行为来看,这里说的可能是虎鲸。虎鲸在捕食海豚、海豹时,会用尾巴抽打对方。虎鲸也会捕食灰鲸、抹香鲸等大型鲸鱼。虽然没找到虎鲸用尾巴抽打大鲸的记录,但是说它们也会使用这种战术,这个推测应该站得住脚。

乌拉鲸

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小鲸,几乎到处都可见到。它的大名是我取的;因为小鲸不止一种,必须有所区别。我之所以叫它乌拉鲸,是因为它们总是嘻嘻哈哈,成群结队地出游,在辽阔的大海上老是朝空中跳跃,就像7月4日国庆节人群抛向空中的帽子一样。它们一出现,总会引起水手们的欢呼。它们兴致很高,在微波起伏的海上总是顶风而游。它们是喜欢在风前嬉闹的顽童。人们把它们的出现看做是幸运的预兆。你要是看到这些快快活活的小鲸而无动于衷不欢呼雀跃,那就请老天爷帮帮你吧;你身上太缺少那股子善意的逗闹起哄的劲儿了。一条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乌拉鲸可以足足给你一加仑好油。而从它的口腔部位提炼出的那种纯净浅色的液体更是特别珍贵。宝石匠和钟表匠都离不了它。水手们把它滴在细磨石上。此外,小鲸肉也很好吃。你可能从没想到过小鲸也会喷水。那倒是确实的,它那股喷泉很小,不是一眼就能看见。不过下次你要是有机会的话,仔细观察观察它;那你就会看到在你面前的是一条具体而微的大抹香鲸。

“它的大名是我取的”,可见乌拉鲸并非正式名称。从“它们总是嘻嘻哈哈,成群结队地出游,在辽阔的大海上老是朝空中跳跃”这点来看,这里说的多半是宽吻海豚。

但是,“从它的口腔部位提炼出的那种纯净浅色的液体更是特别珍贵”,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

另外,宽吻海豚长得一点都不像抹香鲸,显然不是“一条具体而微的大抹香鲸”。符合这一描述的应该是侏儒抹香鲸或小抹香鲸。但这两种鲸鱼都不会成群结队跳出海面。因此这里还是介绍宽吻海豚吧。

宽吻海豚

  • 宽吻海豚(学名:Tursiops truncatus)是全球最常见的鲸类物种之一,属于海豚科,以其聪明、活泼和友好的性格而闻名。以下是关于宽吻海豚的详细介绍:

    • 形态特征

      • 体型:宽吻海豚体长通常在2-4米之间,体重可达250-500千克。雄性通常比雌性稍大。
      • 外观:身体呈流线型,背部为浅灰色至深灰色,腹部为浅色。吻部突出,呈棒状,与头部分界明显,眼睛至吻部有一条黑色带。
      • 背鳍:背鳍较大,呈镰刀状,顶端后倾,位于体中部。
      • 牙齿:上下颌各有20-50对圆锥形牙齿,用于捕捉猎物。
    • 生活习性

      • 群居行为:宽吻海豚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通常以小群体形式生活,群体规模从几只到上百只不等。它们会形成育儿团体、青年团体和成年雄性团体。
      • 觅食行为:主要以鱼类和乌贼为食,每天摄入量约为体重的4%-6%。它们会集体合作捕猎,通过回声定位系统在黑暗的海洋中导航和寻找猎物。
      • 洄游行为:宽吻海豚具有向岸或离岸的洄游习性,近海种群可能迁移数千公里。
      • 交流行为:宽吻海豚通过复杂的信号系统交流,包括吱吱声、口哨声和肢体语言(如跳跃、拍尾等)。它们的听觉系统非常发达,能够记忆声音长达20年。
    • 分布范围

      • 宽吻海豚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海域,包括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它们常出现在海湾、河口、海峡和沿海水域。在中国,宽吻海豚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 繁殖与生长

      • 繁殖:雌性宽吻海豚的怀孕期为11-12个月,每2年左右繁殖一次。幼崽出生时体长约1米,体重9-11千克。
      • 寿命:雌性寿命约为40年,雄性寿命通常不超过30年。
    • 保护现状

      • 宽吻海豚目前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无危物种(LC)。然而,它们仍面临海洋污染、渔网缠绕和栖息地破坏等威胁。
    • 特殊行为

      • 救人行为:宽吻海豚对人类非常友好,曾多次被记录救助受伤的潜水员。
      • 军事用途:宽吻海豚因其高智力和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曾被用于军事用途,如水下侦查和排雷。

海盗鲸

十足一个海盗,非常凶猛。只出没于太平洋,我想。它比乌拉鲸稍稍大一点,但体态结构上很接近。一触怒它,它会像鲨鱼一样吞掉你。我多次放下小艇去追它,但还没见过它被捕获过。

海盗鲸同样不是正式名称。从“比乌拉鲸稍稍大一点,但体态结构上很接近”来看,可能是短肢领航鲸。这种鲸鱼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白嘴鲸

这是小鲸中最大的一种,迄今还只在太平洋里发现过它。沿用至今的唯一英文名称——露脊小鲸,是渔人给它取的,因为它主要出现在那种对开本型大鲸附近。在外形上它和乌拉鲸稍有不同,没有那么圆胖,腰围没有那么粗,确实,它那身段很有点像衣着整齐的绅士。它背上无鳍(大多数小鲸都有),有一条可爱的尾巴,一双淡褐色多愁善感的印第安人眼睛。可是它的白嘴却造成了压倒一切的破坏性效果。从它整个的背部到两侧的鳍是一片深黑色,然而有一条界线,清清楚楚一如船身上那叫做“吃水线”的标志。那条界线贯穿头尾,上下截然两色。界线之上为黑色,之下为白色。白色覆盖它一部分头和它整个嘴,看去就像刚刚从抢劫粗粉袋的犯罪现场逃脱似的。一副羞愧难当、粉脸苍白的模样!它的油跟一般小鲸没有多大差别。

一条“吃水线”把整条海豚分为黑白两色,而且没有背鳍,显然是南露脊海豚。

南露脊海豚

  • 南露脊海豚(学名:Lissodelphis peronii)是南半球唯一一种没有背鳍的海豚,属于鲸目海豚科。以下是关于南露脊海豚的详细介绍:

    • 形态特征

      • 体型与颜色:南露脊海豚体型纤细,呈流线形,体长一般在1.83米到2.4米之间。其背部为黑色或深灰色,腹部为白色,两色在体侧有明显分界。幼崽的体色较柔和,呈棕灰色。
      • 其他特征:它们的喙较短,鳍肢小且稍作内弯,尾鳍后缘有明显的中央缺刻。这种海豚没有背鳍,其平坦的体型可能有助于在水中保持稳定。
    • 分布与栖息

      • 南露脊海豚主要栖息于南半球的温带至亚南极水域,大致在南纬30度到65度之间。它们常沿着南半球大陆的西海岸向北延伸,最北可达南纬12度的秘鲁北部海域。这种海豚主要分布于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域。
    • 生活习性

      • 群居性:南露脊海豚具有高度群居性,群体平均规模为210头,有时甚至会形成上千头的大群。它们在群体中会进行多种复杂的游动和呼吸策略。
      • 游泳与潜水:这种海豚是快速游动者,游泳时速可达22-45公里,潜水周期为10-75秒,群体潜水时间可达6.5分钟。它们在快速游动时会跃出水面,动作优雅。
      • 食物:南露脊海豚主要以海洋中层鱼类为食,包括灯笼鱼、鱿鱼等,也会捕食大眼金枪鱼。
    • 繁殖与保护

      • 南露脊海豚的繁殖信息较为匮乏,推测雄性体长212-220厘米、雌性体长206-212厘米时进入性成熟期。目前尚无其种群数量的准确统计。由于缺乏数据,南露脊海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数据缺乏(DD)物种。此外,它还被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 其他特点

      • 行为:南露脊海豚有时会与其他鲸豚类如暗色斑纹海豚、沙漏斑纹海豚或领航鲸共游。它们对船只的反应不一,有些群体会让船只靠近,有些则会躲避。
      • 误认情况:由于其黑白相间的配色和快速游动的姿势,南露脊海豚在远处或快速游动时可能会被误认为企鹅,缓慢游动时则可能被错认成海狗或海狮。
      • 南露脊海豚是一种独特且神秘的海洋生物,其生活习性和种群状况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保护。

《白鲸》出版于1851年。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梅尔维尔对鲸鱼能有如此多的了解,实属不易。这种求知欲、探索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学习。

因此,更多其它的鲸鱼,就有请各位自己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