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作者: 范敏
  •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 副标题: 7步打造高绩效小团队
  • 出版年: 2024-10-6
  • 页数: 268
  • 定价: 78
  •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3311056

小团队和大团队

小团队和大团队,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小大之辩”。

怎样的团队是“小团队”?怎样的团队是“大团队”?在讨论“小团队管理者”应当如何管理团队之前,似乎应当先厘清这一问题。

例如,一个总经理带三四名总监,一个部门经理带三四名部门经理,一个部门经理带三四名一线员工。请问:总经理、总监和部门经理,谁是“小团队管理者”?

如果只看直接下属的人数,那么本例中的三个角色都是“小团队管理者”。然而,无论从管理目标还是管理方式上考虑,三者都有显著差异。因此,仅依据直接下属人数而将他们统称为“小团队管理者”显然有失偏颇。

究其根本,中、高层管理者面对的并不只是由直接下属组成的“小团队”,而是整个部门乃至整个公司构成的“大团队”。可以说,在讨论“小团队管理者”应当如何如何时,中高层管理者天然地就被话题排除在外。

对基层管理者而言,虽然扁平化架构也会让他们面对更大的团队,但这样的团队一定会通过上级任命或自发涌现形成新的层级,从而创造出新的基层管理者,并将原先的“基层管理者”抬上更高的位置。

总之,只有基层管理者符合“小团队管理者”的定位。

但是,本书作者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最直观的证据是:当需要举例论证时,书中举出的例子往往是“小米创始人雷军”、当年还是经理级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副总”、“华为的李先生”等成功人士。如果作者认为自己讨论的是“小丑鱼的日常生活”,为什么她会用蓝鲸的生活习性来举例呢?反过来说,当作者用大象来举例时,是否可以说明她所讨论的对象绝非蚂蚁?

更有力的证据是:书中提到的部分管理任务,在实践中往往会超出基层管理者的权限范围。例如定岗定编,基层管理者在这项工作上有发言权吗?又如“用愿景吸引人才”、“真正解决员工们在意的问题”,基层管理者手中能有多少权力和资源,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愿景、解决多大的问题呢?还有“获取目标团队名单、指定人才猎取策略、快速展开联系行动”,第三步倒还罢了,前两个步骤也需要基层管理者亲力亲为吗?不会被批评工作量这么不饱和吗?

小团队和大团队的“小大之辨”,还会给出版物带来另一个问题: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谁?是基层管理者吗?前述问题似乎可以否定这一点。可如果是中高层管理者,本书内容又似乎更偏重战术而非战略——

小战术和大战略,这是本书的第二个“小大之辩”。


小战术和大战略

战术和战略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一言蔽之:战术为战略服务。也就是说,战略决定“做什么”,战术阐述“怎么做”。

那么,为什么说本书偏重战术而非战略呢?

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到“领导的任务不是改变人,是发现人”;到了第三章,又提出“人才培养,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渔”。然而,培养人不也是一个改变人的过程吗?变不能为能,变一能为多能,这不就是培养吗?倘若领导的任务不是改变人,那又怎能要求他去培养人呢?

在第二章第二节中,作者提到“要不断引导员工澄清他在汇报的那项工作中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到了第六节又提到:“员工有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已经成为骨干的员工,非常有底气,对自己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想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工作有清晰的想法”。问题又来了:当员工的价值观和团队目标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呢?

面对这些问题,相信每一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答案。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在书中给出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回答一个前置问题:“你带团队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就难免让人产生怀疑:对它的前置问题,是否也同样无法回答?

目标就是战略方向,就是”做什么“。当过程中遇到两难困境时,有目标才有选择,有战略才有方向。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战略,只有工具、战术,就很容易陷入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困境。

在战术层面,本书称得上一本好书。书中介绍的DISC模型、STAR行为面试法、100-1-10人才盘点法等管理方法,的确是团队管理工作的得力工具。

然而,在战略层面,本书显得有点单薄。团队管理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运用这些管理工具,最终要达成一个怎样的目标?作者阐述得比较少。更多的笔墨落在了”怎样做“三个字上。

说作者完全没有讨论团队管理的”战略目标“,也有失偏颇。书中也确实提到过团队管理的一些目标。不过,在我的理解中,本书提到的只是团队管理中的“小目标”,而非“大目标”。

“小目标”和“大目标”,这是本书的第三个“小大之辩”。


小目标与大目标

作者在书中并未明言她认可的团队管理目标。但我们可以从她笔下的一些表述中窥破天机:

“做管理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解决员工们在意的问题,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下属觉得遇到了贵人,即使若干年后已经不在一起共事,曾经的下属也对管理者记忆犹新、心怀感激。”

“一个高绩效的团队,一定是由一群对工作无比挚爱的员工组成的。”

……

不难看出,作者的团队管理围绕“人”展开,其团队管理的目标是打造高凝聚力的高绩效团队。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项很重要的团队目标。但也不得不说,这绝对不是团队管理的终极目标。

建设高效团队,犹如打造一把倚天剑、屠龙刀。除非是名剑山庄、铁炉堡这样的“工匠世家”,否则,打造神兵利器一定不是江湖的最高境界。手持神兵、修炼秘籍,都是为了闯荡江湖。行侠仗义、快意恩仇,这才是侠客们的终极梦想。

建设团队也是一样:它一定要服务于团队的业务目标、绩效目标。这个大目标因团队而异,无论具体是什么,建设团队都是实现这个大目标路途中的一个小目标。正如作者自己在书中所说:团队管理者“要不断引导员工澄清他在汇报的那项工作中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管理者必须自己先弄清楚团队在工作中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才能找到团队建设的目标,并对团队成员做出引导。

其实,团队的业务目标、绩效目标,最终仍然要落到“人”的身上。团队奋力达成绩效,是为了让服务对象更加满意。团队成员努力工作,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正如先哲们所说:人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作者将团队管理的目光聚焦于“人”,也许与她的工作经历和背景有关。从“从事人力资源与组织发展管理相关工作16年,深度聚焦团队管理、人才发展与培养领域”等介绍中,从本书各章节内容中,不难看出作者应该是专精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于怎样把人高效组织起来,作者的“武器库”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是,对于组织起来之后要做什么,本书似乎涉猎不多。

这也无可厚非。江湖之大,门派之多,所有“一统江湖”都是痴心妄想。不管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所以,小大之辩至此可以休矣。与其在这里纸上谈兵、呈口舌之快,不如把书中的工具拿来一用。无论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还是“小李飞刀、例不虚发”,只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我们达成自己的目标,就不妨把它收入囊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小乐”与“大乐”的“小大之辩”,相信作者与读者必定人同此心,心同此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