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白鲸》出版于1851年。面对史上第一个全球产业,麦尔维尔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对捕鲸业和捕鲸人们大加赞颂。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小说中的盛景只是最后的回光返照。到了19世纪60年代,在科技、战争乃至海难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美国捕鲸业迎来了不可逆转的衰亡。
我们可以从捕鲸船数量中窥见这一趋势。1833年,美国捕鲸船队总共有392艘船,到1846年增加到735艘。当时全世界捕鲸船总共不过900余艘。1850年代,约有13400名船员操作650艘美国捕鲸船在太平洋上作业。1861年,全美捕鲸船尚有514艘。5年后,也就是1866年,这一数据降至263艘。又过去10年,到1876年,海面上的美国捕鲸船只剩39艘,仅有30年前的一个零头。
盛极一时的美国捕鲸业为什么会如此迅速的凋零?这要从它为什么会为什么会如此迅猛地发展说起。
殖民地时期
1600年,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茨在挪威外海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此后,这个地处北极的岛屿成为了捕鲸活动的中心。英国人首先开发了这一地区,但随后荷兰人驱逐了他们并接管了此地的捕鲸业。到1684年时,已有246艘荷兰捕鲸船在群岛附近捕捉鲸鱼。
在北极铩羽而归的英国人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殖民地。1629年,英属北美殖民地上的马萨诸塞海湾公司获得了英国皇家特许权,可以无限制地捕杀鲸鱼。1639年,英国更是对马萨诸塞地区从事捕鲸相关工作的所有船只豁免7年税收,并特许渔民们在捕鱼季节免服兵役。
此后,北美东海岸的英属殖民地逐渐崛起,成为新的捕鲸中心。
首先崛起的是纽约的长岛。长岛捕鲸业以近岸捕捞为主,主要目标是搁浅和浅海区域的露脊鲸。长岛的鲸鱼资源很快被捕杀殆尽,更深入大西洋、更靠近鲸鱼迁徙路线的楠塔基特迅速崛起,取代长岛成为第二代捕鲸中心。
1712年左右,一名叫赫西的船长在楠塔基特岛附近海域捕获了一头抹香鲸。这是人类第一次捕获这种海洋巨兽。很快,人们从抹香鲸体内提取到了鲸脑油。这一发现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光明,为捕鲸业打开了繁荣之门,也为鲸鱼敲响了悲惨的丧钟。
照明与鲸鱼
“城门举烛,殃及鲸鱼”
在发现鲸脑油之前,欧美主要的照明燃料有松节油、蜡烛木、鳕鱼油、猪油、牛油等。它们都有显著的缺点。松节油无法燃尽,会留下难以清理的黑色残渣。蜡烛木会产生乌黑的油烟。动物油脂燃烧时普遍会有刺鼻臭味,照明亮度也不尽如人意。而且猪油易凝结、牛油易熔化,在冬夏两季使用不便。即使制成蜡烛,也难掩种种不足。
鲸脑油的发现为照明市场找到了几乎完美的解决方案。这种油脂及其蜡烛制品,燃烧时无烟无味,照明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光线均匀柔和,既不会在冬季凝固而难以点燃,也不会在夏天变软而不便使用。凭借这种种优势,鲸脑油迅速成为欧美市场备受青睐的照明燃料。
市场的追捧刺激了原料市场的发展。从1722年起,荷兰人也从北极转战北美,46年间共有5886艘次荷兰捕鲸船来此捕鲸。1726年,楠塔基特一年捕获鲸鱼86条,是其海岸捕鲸业的顶点。
1736年,伦敦市政府决定提高城市夜间照明率,计划用数年时间将路灯数量增至15000盏,照明时间上升到5000小时。要知道,此前的伦敦城每隔10座房屋才有一盏路灯,路灯每月只点燃20天,而且在午夜之前就会熄灭,全年亮灯时间不过750小时。伦敦市政府的这一决策大大增加了照明燃料的需求。
一支小小的蜡烛,竟为身躯庞大的鲸鱼带来了杀身之祸。真是“城门举烛,殃及鲸鱼”。
市场需求的东风把捕鲸中心从楠塔基特岛推到了它西边的新贝德福德。实际上,早在楠塔基特岛捕鲸业一帆风顺之时,岛上的捕鲸巨头罗奇家族就已展现出高明的战略眼光,把自己的发展中心转移至新贝德福德。新贝德福德拥有优良的港口,出海便利不输楠塔基特岛;附近广袤的森林提供了源源不绝的造船材料;背后的北美大陆更为运输加工捕捞成果和船只补给带来了岛上无法比拟的便利。种种因素叠加,使得新贝德福德不仅接过了楠塔基特的舵柄,更助它抓住新一轮风口,将捕鲸行业、这座城市及其居民推上了财富的巅峰。
工业革命与鲸鱼
大洋此岸“羊吃人”,大洋彼岸“人捕鲸”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告一段落。在利益驱使下,工厂主们引入两班倒、三班倒制度,让工人和机器都昼夜不停地开足马力。
夜班带来的夜间照明需求,为鲸脑油带来了更大的市场。机器运转所需的润滑油又为鲸鱼油开辟了新的市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终将传到大洋彼岸,激荡起鲸鱼们阵阵哀歌。
影响还不止于此。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繁荣,时尚消费带来了审美新风向。“钟形裙”、“沙漏形服饰”成为新贵老钱们追捧的宠儿。在不远的将来,鲸骨——实际上是鲸须,时人认为那是骨头——成为太太小姐们的裙下重臣,裙摆化作笼罩在鲸鱼头上的另一层乌云。如同中世纪骑士向贵妇人献殷勤一样,捕鲸船将鲸鱼剥皮拆骨也有了新的理由。
在多重市场需求的强烈刺激下,捕鲸业迎来了第一次迅猛发展。海岸捕鲸无法满足需求,人们开始向深海进发,捕鲸范围很快扩展到北大西洋及赤道海域。随着北大西洋鲸鱼数量急剧下降,1774年,美国捕鲸船首次越过赤道追捕鲸鱼,一直追捕到巴西。全球化捕鲸的大幕就此拉开。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革命的“肥水”似乎只流向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而没有滋润其本土的捕鲸业。从宏观层面看,这正是中学课本上所谓“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廉价原材料”的真实写照。在微观层面上,当本土存在大量工厂就业机会时,恐怕也没人愿意出海捕鲸。
然而,正当捕鲸业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扶摇直上时,莱克星顿的枪声响了。
独立战争与鲸鱼
当人类把屠刀指向自己时,鲸鱼们才能得到一线生机。
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整条海岸线上的捕鲸活动都被迫暂停。楠塔基特岛遭受的打击尤为沉重。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中,楠塔基特岛可能是与英国关系最密切、对英国依赖度最高的地区。岛上的支柱行业捕鲸业完全依赖英国市场——相比之下,新贝德福德在捕鲸业之外还有制鞋业和棉花种植业;岛上居民的生活物资大部分也来自英国——殖民地不仅是宗主国的原材料产地,也是其产品倾销市场。可以说,楠塔基特岛在地理上离北美更近,在经济文化上则与英国更加亲近。
因此,主张独立的大陆会议对楠塔基特岛持怀疑甚至敌对态度。1775年5月29日,大陆会议就决定自即日起“除马萨诸塞湾殖民地之外,任何地区不得向楠塔基特岛输送粮食和必需品”,而且要求这些物资“只能供岛内居民使用”。到7月时,大陆会议又发起了行动,联合抵制从大陆向楠塔基特岛运送“任何粮食和必需品”,除非岛上居民们能证明这些物资仅供自己使用,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提供给外国人。
雪上加霜的是,英国人似乎也不把楠塔基特岛人视作盟友。如果不是受阻于海上风暴,早在1778年9月,英国海军就会像对待新贝德福德和马萨葡萄园岛那样,把楠塔基特岛洗劫一空、付诸一炬。1779年4月5日,亲英派的乔治·伦纳德(George Leonard)带领7艘船来到岛上。据说,他此行的目的是要确认岛上居民“究竟是支持战争还是和平;支持乔治国王还是美国独立”。由于他没在岛上停留多久,这一说法无法验证、他的结论也无从探究。但我们明确知道:他临走时,从岛上抢走了260桶抹香鲸鲸鱼油、1400磅鲸须等总价值超过10000英镑的物资。
楠塔基特人到底支持哪一方,本文不做深入。总之,在大陆和英国的夹心板中,楠塔基特岛的捕鲸业彻底停摆。尽管在1781年前后,他们从英国人手中得到24份捕鲸许可证,尽管在1783年年初,他们又向大陆会议申请到35份捕鲸许可,但这些都无济于事。
1783年,战争结束。尽管新贝德福德、普罗温斯敦等捕鲸港口都有同样的遭遇,尽管不久之后的1812年战争再起,但背靠大陆会议、面向国际贸易的它们很快就重振雄风。只有楠塔基特岛的捕鲸业走到了尽头。
19世纪:黄金时期
种子
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
1792年,苏格兰人威廉·默克多发明了煤气灯。这种灯具采用从煤炭中制备的煤气为燃料,不仅同样具有亮度较高、光线稳定等优点,而且成本更低廉、使用更便捷。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良和商业化推广之后,1807年,伦敦的帕尔梅尔大街成为了全世界第一条点起煤气灯的街道。到1816年,美国巴尔第摩市全城采用煤气灯照明。等到19世纪中叶,这种煤气灯已经遍及欧美的大街小巷,甚至远东的香港、上海等大城市。至今香港仍保留着四盏那个年代的煤气路灯。
即使在蜡烛照明行业中,鲸脑油蜡烛也面临新的竞争对手。1825年,舍弗勒尔和盖·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1583年,波兰化学家伊格纳西·卢卡西维茨发明了煤油灯。石蜡和煤油都是从石油中提炼的化合物。这标志着照明市场即将进入石油化工时代。
不过,在石油化工时代真正来临之前,照明市场易主并没有给鲸鱼带来多少好运。机器润滑需求仍然强劲,时尚消费需求方兴未艾,它们仍然足够支撑起一个兴盛发达的行业。
骆驼比马大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回到1812年,当年爆发的第二次独立战争没有对美国捕鲸业造成上一次战争那样的破坏。1815年,战争结束,大西洋两岸的和平局势为美国捕鲸业带来了新的繁荣发展。在新贝德福德的带动下,美国东海岸有超过60个沿岸地区开展了捕鲸活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捕鲸业进入了一段黄金时期。
1830年到1840年的十年间,英国对美国鲸脑油的进口量从6000加仑激增至374000加仑。此后五年,平均每年进口28800加仑。1845年,受英国政府改变降低对美关税的影响,英国当年的鲸脑油进口量增长了200%,并在此后18年里持续上涨。英国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鲸脑油出口国。
作为时尚产业、服装产业第一大国,法国一直是美国捕鲸业所获鲸骨的第一进口国。在1840年法国就从美国进口鲸骨1546905磅,比半个世纪前增长了14.2倍。
与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在陆地上的作为一样,美国捕鲸船也在全球海域上“开疆拓土”。当时,全球海洋上游弋着900多艘捕鲸船,其中就有735艘来自美国。
正是在1841年,作家梅尔维尔随捕鲸船出海,亲身参与到这一轰轰烈烈的全球化产业当中。
1847年,美国捕鲸船“优越号”在北冰洋海域发现大量弓头鲸,收获大量鲸骨和鲸油。这次航行被称为“19世纪捕鲸业的最大发现”。鲸骨产量随新捕鲸区域的开发而大幅提升,进一步推动美国捕鲸业走向巅峰。
1848年,美国捕鲸船穿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正式将捕鲸范围最终扩大至全球四大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球产业。捕鲸业也借此攀升为美国第五大经济产业。
1853年,捕鲸业达到了最盈利的一年,捕杀鲸鱼8000多条,出产鲸脑油103000桶、鲸油260000桶、鲸骨570万磅,共创造了11000000美元的收入。
一堆堆稻草
压垮骆驼的一定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1851年,梅尔维尔撰写的《白鲸》出版发行。恐怕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烈火烹油的行业,竟然会如此迅速的陨落。
最沉重的打击来自现代石油工业。
虽然针对石油制品的发现、发明早已层出不穷,但现代石油工业直到1959年才拉开序幕。这一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钻成了第一口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油井。此后60年间,石油产量增长到将近1亿吨,形成了从开采工具、运输方式到冶炼工艺、产品销售的一整套石油工业体系。
石油可以提炼煤油等照明燃料,也可以提炼性能卓越的润滑油。这就注定它要和鲸鱼油同台竞技。1859年,一口油井可以出产84000加仑原油,每加仑售价为0.38美元;十年后,美国共有油井3737口,每年出产4200000桶原油,每加仑0.13美元。同一年,抹香鲸油每加仑1.38美元,鲸油价格每加仑0.77美元。鲸鱼油的市场需求大幅下跌,美国捕鲸业跌下由盛转衰的第一级台阶。
1861年2月18日,美国南方各州成立“美利坚联盟国”,与北方的“美利坚合众国”鏖战至1865年。这场战争是美国捕鲸业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大量适龄男性被征召入伍,大量捕鲸船只被军队征用或击沉,美国捕鲸业面临无人又无船的困境。
在南北战争的五年间,1865年,抹香鲸油、鲸油和鲸骨的产量比1861年环比下降了30%、52.7%和61.2%。全美捕鲸船的数量也从1861年的514艘下降至1866年的263艘。
注意:没有其它国家或地区趁虚而入,接管美国捕鲸业衰落留下的空白市场。由此可以推测,此时鲸鱼制品的市场需求已经大幅萎缩。这才是美国捕鲸业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随着煤气灯、煤油灯等照明设备的出现,市场对鲸脑油的需求本就在持续下降。石油工业的兴起使得鲸鱼油在润滑市场上也失去了竞争力。同时,内战导致物价上涨,鲸鱼油也不能幸免。内战结束之初,只有美国最富裕阶层才负担得起鲸鱼油制品,这对本就饱受打击的鲸鱼油市场更是雪上加霜。时尚服装行业对鲸骨的需求成了美国捕鲸业的救命稻草。
祸不单行。1871年和1876年,美国捕鲸船在北冰洋遭遇两次特大规模海难。许多捕鲸商人破产,大量从业人员无奈转投其它产业。1876年,美国捕鲸船队只剩下39艘船,仅是巅峰时期的一个零头。
1908年,石油取代鲸油的场景再次上演。弹簧钢投入服装生产,服装市场对鲸骨的需求大幅削减,成为压垮美国捕鲸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20世纪
工业革命带来的市场需求将美国捕鲸业推上顶峰;新的技术创新、工业发明又将它推落悬崖。在这个行业的起起落落中,唯一不变的是鲸鱼们的噩运。
是的,鲸鱼们的境遇并没有随着美国捕鲸业的衰落而有所改善。
早在19世纪下半叶,捕鲸船队就已装备蒸汽动力船、新式鱼叉炮。这不仅让捕鲸船的效率得到提升,而且将过去难以捕猎的鲸鱼类型也纳入捕杀目标中。在新技术的帮助下,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鲸鱼捕获量就增加了十倍。20世纪以来捕杀的鲸鱼数量已超过此前捕杀的鲸鱼总数。
是什么样的市场需求支撑起这些捕杀量呢?除了土著居民获取食物、燃料之外,现代捕鲸业的主要目标仍是获取鲸油,以制造肥皂、人造黄油或润滑剂。虽然在欧美等发达地区,这些产品已基本被石油制品取代,但是在欧美之外(如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尤其在石油资源匮乏的地区,这些鲸油制品仍然有很大的市场。
1931年,美国、英国、丹麦、冰岛和挪威等国签订《日内瓦捕鲸管制公约》,但没有什么效果。1946年,《国际捕鲸规则协议》签订,国际捕鲸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商业与科研并存、捕捞与保护博弈的现代捕鲸的开端。
1982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了“全面暂停商业捕鲸决定”,除了小范围内的土著捕鲸和科考捕鲸,其他商业捕鲸行为全部停止。但是,众所周知,有些国家根本不予理会,甚至公然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
美国捕鲸业的盛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出大戏。麦尔维尔的《白鲸》,是对人类伟大精神的磅礴颂歌。当人类历史翻开新的篇章时,人类一定还将谱写更恢弘的颂歌。希望在这新的歌声中,不再有哀鸣和悲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