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陈缘风也算老熟人了——当然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的那种“老熟人”。
想当年,我几乎天天泡在微博上,无意间刷到他的漫画《和女儿的日常》。那会儿,他的大女儿蓝蓝还在牙牙学语。
漫画中的人物长着抽象的盒子脑袋,身体却是偏写实的简笔画,寥寥几笔就清晰地勾勒出人物的特征。这种新奇的画风让它从一众火柴人造型中脱颖而出,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眼球。
画风抓眼球,内容也有趣。漫画不仅记录了女儿奴老爸和精灵可爱女儿之间的日常互动,还常常有欧亨利式的情节转折。温馨和温情加上意外的小惊喜,让人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后来,他的小女儿耍耍呱呱坠地,我却因为一些缘故注销了微博。
之后的几年里,朋友们离合聚散,渐行渐远,我甚至因为没了酒友而自动戒了酒。工作兜兜转转,状态起起伏伏,想当子弟兵的时候成了雇佣军,有了当子弟兵的机会却又只剩雇佣军的心态。几番折腾下来,马齿徒增,精力渐衰。有一年春节回家,小外甥女来我家玩,我从第一眼看到她就在想“小姑娘长得好像那个谁……那个谁家的……那个谁来着……”,想了好几天,愣是没想起来“那个谁”是谁。
转眼到了2024年年底。有一天,豆瓣鉴书团突然给我发来一条豆邮,说我抽中了一本书的鉴书机会,书已寄出,请按时交评。我完全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报的名,也不记得报了什么书的活动,更懒得去查:反正等书一到自见分晓。
快递到了之后,拆开一看:哎哟,这四个盒子脑袋!这不是……陈缘风吗?
《每天都想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的绘画风格仍和以前一样。盒子脑袋算得上陈缘风的“注册商标”,轻易不会更换。全书八个板块,不到三百页,一个小时就能轻轻松松开开心心的看完。篇幅不算多,内容则比《和女儿的日常》更丰富:除了两个女儿的日常,还讲了陈缘风两口子的故事。蓝蓝和耍耍也都长大了,一个长得像爸爸一个长得像妈妈。她们的笑脸也算是这幸福一家子的“注册商标”了吧。
如果说《和女儿的日常》是美好生活中的点滴,《每天都想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则是更完满的幸福生活。
读完这本《每天都想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之后,我搜出《和女儿的日常》,又看了一遍。看完之后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蓝蓝真的长大了”……看来我也是个潜在的女儿奴啊。
再搜一搜,发现《和女儿的日常》居然还出了动画,而且出了三季!几年不见陈缘风你出息了啊!喜欢蓝蓝和耍耍的朋友们不妨也去找来看看,绝对物超所值。
不过,把这几部动漫一口气看完,会发现在《每天都想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中,有一些章节是从《和女儿的日常》中照搬过来的。我想,这倒不是陈缘风在偷懒,而是这些章节讲的正好是蓝蓝和耍耍小时候的故事,而这故事恰好在以前也讲过。用同样的素材讲同样的故事,也无可厚非。
“真好啊!”一口气看完全部动漫,我忍不住发出一声感叹,随即又忍不住自己笑了起来。
已经奔四的人了,还为童话中的美好感慨不已,未免有点好笑。童话当然是美好的,它也必须是美好的。这就注定了童话无法变成现实。漫画之外的陈缘风,一定也要面对现实问题。漫画中的童话故事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罢了。退一万步讲,即使他家真的生活在童话世界,真的过着神仙日子,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还是要早起上班,还是要半夜值班,还是要在周末跑到公司来蹭水电网和无人打扰的安宁。用别人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来“治愈”自己,实在有点好笑。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又自己笑了一下。
已经奔四的人了,想法还这么幼稚而且偏执,未免有点好笑。尽管人们活在现实中,现实如何其实并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希望,是对未来的预期。“今亡亦死,举大事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也就是所谓“重要的不是我们身在何处,而是我们去向何方”。对未来的预期,需要可能性的支撑。对可能性的最好证明,就是“既然他可以,凭啥我不行”。
即使陈缘风的生活不是完美的童话,那也不会抹杀童话的美好,反而更能证明童话与现实可以共存。陈缘风的生活当然与我无关,但我的生活可以和他的童话有关:我可以没有大女儿也没有小女儿,但我也可以每天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可以在烂泥地里被黑狗追着咬,但我也可以在脑海中为自己构思一幅幅美好生活的日常。
毕竟,既然他可以,凭啥我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