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只读转向读写,已有五六年了。五六年间,七七八八地读,零零碎碎地写,全凭感觉。
感觉得多了,就有了点感觉。“读”这部分暂且不提。“写”这部分,慢慢地收敛到两个方向上:其一是以我为主,写读后感,其二则是以书为主,写书评。由于某些不可名状不可直视不可言说的原因,两个方向进一步坍缩到了“写书评”上。
写得多了,渐渐感到了“理屈词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发人深省”……我好像只会这样分析、只会这几个词。以前笑话美食节目“入口即化”包打天下。现在被回旋镖扎了心,一扎一个嘤嘤嘤。
不会写不要紧,我可以学嘛。
于是,在高人的指点下,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这本《小说的细节》。
不过,我只读到了阿特伍德那一章。后续章节中提到的作品和作家,我既未读过也不了解,就暂时止步于此了。
还没读完整本书,甚至还没读到一半,“高山仰止”四个大字就在我脑中牢牢地扎下了根——也许我是没什么见识的刘姥姥,但人家真的是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啊!
当我还需要大段大段引用原文才能讲清楚作品的内涵时,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将它们清楚、准确地概括出来。
当我还需要叠用好几个近义词才能完整说明自己的想法时,作者总能找到最精妙的词句,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当我还在搜肠刮肚地想要融合评论和感受融合时,作者已经写下了整整一本(肯定不止)熔散文、小传和评论于一炉的文字。
在了解作家生平和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阅读量方面,我还有可能“景行景止”。可是在笔力方面……
迷失于层峦叠嶂的我请来一位向导,希望她能带我找到出山的坦途。谁知她却把我带到了更加雄伟奇丽的崇山峻岭之间。我可能一辈子都攀登不到这样的高度,只能“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好在我早有心理准备: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正视差距,然后找准方向,从模仿和追赶开始。尽管差距大得让人灰心甚至绝望,尽管最后未必能(也许是不可能)“完成某种程度上的超越”,“景行景止”四个大字一直都在眼前晃悠。
那就继续读吧。
继续读下去,学到了好多东西啊!
不必说自由间接引语的优点、读者与作者的较量、语言轻重的两难,也不必说意识流、不可靠叙事和“把故事讲圆”,单说“三重结构”、“三层叙事”,就足够我过个大年了。
我甚至还能现学现卖:《小说的细节》的整个评价系统采用了“知人论世”、“整体风格”和“文本细节”的三重框架,“在很多段落都宛若多声部合唱一般丰富”。
的确,本书名为《小说的细节》,其实远不止“小说的细节”。书中约有三分之一在讲述作家们的生平,约有三分之一在综述作家和作品的整体风格,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专注于小说文本呈现的细节。
这首三重奏,不仅带我更加全面和深入地领略了作家、作品和文字的美妙,更向我展示了一套“十二平均律”。这是模仿的范本,也是追赶的引擎,是真正能够构建万物的“元宇宙”。
相比于作家们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作品段落,知人论世、整体风格、文本细节这套框架,是我从《小说的细节》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也是我在2024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知人论世、整体风格、文本细节,这不是谁都会的吗?还用得着别人教?
呼吸,划手,蹬腿,这不是谁都会的吗?为什么蛙泳还是需要别人教呢?即使靠野狐禅学会了基本要领,想要踏上竞技舞台,不也离不开专业教练的教导吗?
而且,把大白话组织成理论,和用大白话阐述理论一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曾面试过很多这样的程序员,他们总说自己在编程中会有意无意地使用设计模式,却讲不清楚常用设计模式的用法和优缺点;他们总说系统架构是在不断地重构优化中演进出来的,却提不出演进的原则性方向。
很多事情上,我和他们一样:能够在模模糊糊中触碰到某些感想和念头,却无法系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偏偏有些东西,不说清道明就无法有效的理解,更无法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提高。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只是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无能罢了。
这种“游离甚至独立于文本之外,弦外之音远比题中之义用了更多力气”的话就不扯这么远了。“知人论世、整体风格、文本细节”这一课,我做了点课后复习,尝试把它们整合到一个“模型”中——这是同期读的另一本书带来的“后遗症”。前后做了三个版本,始终不尽如意。最后想想,干脆都放上来,请高人指点斧正吧。
写到这里,其实已经深深陷入模型中“读者”的小循环里。这很符合我捧起这本书的初衷:在自己的读和写上做出改变。回头看看2024年的足迹,我可以欣慰的说自己的确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改变了很多。属于我的小小循环得到了新的推力,踌躇满志地准备着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写到这里,离《小说的细节》这部作品有点太远了。我似乎可以不用把对本作的评论写完。学生给老师的最高评价应该是满分成绩单,而不是“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上的五星好评。满分成绩单有点难,但我可以保证,“日后惹出祸来,不把师父说出来”……哈哈哈。
不过,请允许我以这篇小结,向本书、向作者,向推荐我读这本书的高人,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这样,我就可以心满意足地敲下2024年最后一个句号,满怀期待地准备2025年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