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大争之世”

方今世界正逐渐转向“大争之世”。各方各面的热战、商战此起彼伏,舆论宣传阵地上也是炮火连天。

热战打的是生死存亡,商战打的是真金白银。那么,舆论宣传之争,争的是什么呢?

是舆论话语权,是文化主导权,是价值判定权,是路线决策权,归根结底是族群生存权。

还记得“休克疗法”吗?前景多么美好,承诺多么坚定。俄罗斯信了,也照做了。结果一个强大的工业国竟然沦落到连轻工业都残缺不全、要靠卖能源为生的田地。

还记得“how dare you”吗?多么理直气壮,多么咄咄逼人。从一个小女孩到一帮政客一起鼓噪,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从现在开始所有人都要减少碳排放。一切都那么高上大,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还好我们没有相信这套说辞,否则,恐怕我们也要和俄罗斯一样了。

还记得“山火是自然规律,是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吗?多么客观理性,多么无懈可击。从一国总理到无数水军,众口一词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还好我们没有信这套说辞,否则,一场重庆山火就不知道要毁掉多少家庭。

还记得《读者》、《意林》上的《夏令营中的较量》、《青岛下水道里的零件》吗?还记得清华美院的“眯眯眼”妆造吗?还记得《雄狮少年》里的“唐氏儿”造型吗?还记得“毒教材”里美化了谁、丑化了谁吗?这些问题真的只是个人观点、审美差异吗?

更不用提新疆棉、BBC滤镜、吃狗肉、“西藏的咖啡太贵了”……

诚然,有些争论上升不到你死我活的高度,有些分歧可以和衷共济、美美与共。可是别忘了:用零和博弈的方式、还是用和平共处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这本身也是一项文化之争。一个地球能不能容下两个超级大国,不同的回答也会导向不同的结果。


“先为不可胜”之书

在民族存亡的斗争中,我们绝对不能输。输了,敌人就会“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在舆论文化的争论上,我们同样不能输。输了,敌人就会把我们炸的粉碎,还要站在废墟和尸体上说:“虽然他们失去了一切,但是他们获得了自由。”

孙子兵法有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要做到“不可胜”,我们就必须有强大的实力,必须自己的主心骨。在文化战场上,就必须对自己有信心,必须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如果连脊梁骨都断了、膝盖骨都软了,还怎么和他们斗?

可喜的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恰恰相反,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正在日益增强。公知、河殇派、反思怪越来越臭,非遗文化、博物馆研学越来越香,三体、流浪地球、原神、黑猴文化输出越来越强……

可惜的是,我们有激动人心的故事,有被故事激荡的热情;我们有大大小小的各种平台,有五花八门的各种技术手段。可惜的是,恐怕大多数人都只有实践行动而缺乏理论知识。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就不展开论述了。总之,空有实践而没有理论,是绝对不行的。

这本《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一本研究理论的书,一本“先为不可胜”的书:

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今日中国,文明焕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成立联合编写组,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指导,聚焦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特质、突出特性、文化演进、精神标识、承载方式、建设法宝、根本遵循、方向路径,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学理性研究和通俗化阐释。

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依照文化“内道”“外器”“动势”三个层次,按照论证严谨、观点独到、数据翔实、表达生动、文风活泼等要求行文,尝试勾勒一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景图,力求做到研究与阐释相统一、“讲好大道理”与“说好小故事”相统一,拓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深度、广度,提升研究的温度、效度,以期有助于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阐释宣传。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理论研究总给人以“空话”、“套话”之感,读来总让人感到枯燥、乏味,难有收获。

这本《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一样。很显然,湖南社科院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早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种种办法来避免。

“一图胜百言”

第一个办法就是为大段的说理文字配上简明直观的解说图片。在每一章的开头,编著们都配上了一张讲解图,为读者描画了本章的“蓝图”。

这些图解完美地诠释了“一图胜百言”的意义。它们不仅简明扼要地呈现出了各章节的核心内容,而且直观清晰地呈现出了它们内在的脉络和关系。

作为研究和解读理论的书籍,《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就是提纲挈领之作;这些简明直观的图解,更是全书精华荟萃之所。

我想,即使不能对展开论述的文字部分深入学习,把这些图解吃透、记牢,对《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能有不错的理解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个办法则是贴近实践、贴近时事。

目前,无论官方主导还是民间自发,我们在文化事业上都已做出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本书编著们在高屋建瓴地阐述理论的同时,也充分地从实践中收集材料、概括经验,将它们融合到理论当中。因而,这本书总能唤起我们对所做、所见、所闻、所感的联想,从而让我们摆脱理论学习的枯燥之感。

例如,为了阐述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本书信手拈来一批传统经典:

中华民族是一个强调“守正”的民族,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墨子说“义者,正也”,孟子云“义,人之正路也”,《忠经》说“明主之为国也,任于正,去于邪,邪则不忠,忠则必正,有正然后用其能”,《管子·法法》提出“明正以治国”,程颐主张“中者,天下之正道”,等等。可以说,“正”作为正道、规则、规律,一直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立身行事准则、治国理政理念。同时,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民族,《诗经·大雅·文王》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荀子》有言“夫道者,体常而尽变”,《大学》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都是不循旧例、革故鼎新的意思。

为了阐述“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书一口气点了七八种前沿科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根基,把自身文化建设搞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提升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科技光芒点亮雪花元素,91朵“小雪花”汇聚成一朵代表全人类“一起向未来”的“大雪花”意境,用文化赋智的科技向世界人民传播了中华文明“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念。数智时代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智新技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运用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虚拟现实、裸眼3D等各种前沿科技成果,不断更新和丰富传播手段、传播形式……

为了阐述“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完善价值表达”,本书又把目光转向了新媒体下一系列的“新式”文化产品:

此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增加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即依托网络媒介的传播优势,基于诸多互联网平台资源,运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来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把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结合起来,利用广大受众喜爱的现代化元素,开发各类传统文化产品,增加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如《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进行跨界融合,把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歌曲,创作出《少年中国说》《岳阳楼记》等流行新曲,使古老的诗词文化得以焕发新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界融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进而触达更为广泛的青少年群体、覆盖更为多元的文化圈层,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甚至连《千与千寻》都被编著们收入囊中,成为“批判的武器”:

人不仅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西方现代化中人自身的发展也逐渐扭曲,物欲膨胀、物质主义猖猴,往往成为单向度的人。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就是对物欲横流的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隐喻。在少女千寻的神域历险故事中,宫崎骏利用离奇的情节、富有想象力的人物对消费异化和资本倾轧进行了批判。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变成了猪;沉默善良的无脸男因为贪吃,变成了面目狰狞的怪物;白龙因为吞下了象征权力的印章,沦为了坏人汤婆婆的帮凶。“贪吃”隐喻的正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过度刺激消费、物欲膨胀的现实。在资本主义文化中,消费主义观念得不到节制,人会逐渐变得欲望膨胀、精神空虚。人于是成为物的奴隶,不再关心善恶,逐渐丧失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


怎样读这本书

尽管编著们做了诸多努力,“理论研究”所具有的理论高于实践、概括性抽象性较强等特性也无法彻底改变。

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如果没有基本的理论素养,读到本书也有难免产生“空话”、“枯燥”等感受。就好比看到房屋户型图时,没有做过装修的人可能只会觉得“好大”、“看不明白”,室内装潢设计师则能由此获得设计灵感,为客户提供漂亮的、满意的家居环境。

因此,读这本书,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化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思考和感受能力。这样,在读书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相互印证,可以在理论指导下触类旁通的总结过往、展望未来。这样,在放下书本之后,就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让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让自己的文化事业、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上一层楼。

如果实在读不进去,其实也无妨。可以暂时放下这本书,先投身到自己所从事的、热爱的文化事业当中去,在摸爬滚打中丰富自己的感受、积累自己的经验、打磨自己的思考。带着这些感受、经验和思考,再来翻开这本书。相信到那个时候,你对这本书、对自己的事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我相信,只要你热爱这个国家,热爱中华文明,只要你仍在坚持文化事业,只要你愿意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终有一天,你的热情和理性会唤醒你的理论自觉,驱使着你回来读一读这本《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