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投资人您好。我们这个项目叫‘中国历代流行饮食体验园’,是一个古镇美食城项目……”
“好了我知道了。不就是盖几个木头房子卖铁板鱿鱼么?好了下一……”
“老板老板……您先看一眼我们的计划书,就看一眼!我保证您只要看一眼,就不会这么想了!”
“计划书?《中国历代流行饮食》?就这个?就……这个?……这个……这个!就这个!就这个了!
“这个项目,我王多鱼投了!”
这当然是在玩梗——也不全是玩梗。阅读这本《中国历代流行饮食》,就像是在游览一座中华美食体验园,可以让人逛吃三个月的那种。
传播快乐,其乐无穷
如果说美食的第一要义是让人快乐,那么对于介绍美食的书籍,其第一要义就是传播快乐。这本《中国历代流行饮食》,何止是传播快乐,简直是拿瓢拿盆往我头上泼洒快乐——泼水节都没人这么泼我!
第一勺快乐来自书中的美食。从粥饭、面食等主食到糕点、茶酒等点心;从羊鱼牛猪等肉食,到果蔬豆腐等素食;从寻常百姓的一日三餐,到皇家文人的钟鸣鼎食……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光看目录都叫人垂涎欲滴!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从这本书中归来,谁还要吃什么铁板鱿鱼炸土豆啊!
第二瓢快乐来自书中的文字。为了从夏商周串到元明清、从稻麦黍讲到牛羊猪,作者为每一段落都埋伏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扣子”,更为每一章节都编演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在这些转场小故事中,不仅有小哥哥、小姐姐来当“美食推荐官”,就连美食自己——猪啊粥啊豆腐啊等等——都主动开口宣传起自己来了。有了它们,这桌饕餮盛筵一下子变得无比活泼生动。徜徉其中,就像置身环球影城一样:刚听完威震天的单口相声,就被小黄人们拉去了对角巷。怎不叫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啊!
这份菜单看得我俩口水直流,小姐姐特别遗憾地说烧尾宴的水晶龙凤糕她好歹还吃过,可这上面的糕点真是一样都没见过。我就有点纳闷了,她不断提及的这个“烧尾宴”究竟是个什么宴啊?
……
“在那聊什么呢这么起劲?该招呼客人吃饭喽。”伴随着宋妈妈温和的声音,各种美味佳肴渐次出现在八仙桌上。每吃一道菜,我对宋妈妈的敬佩之情都随之升高几分,尤其是最后那道“蒸卷”,入口即征服了我的味蕾。只恨自己水平有限,不能当即吟诗赞美。小宋诩这下可得意了,说他妈妈做点心的手艺比做菜更高超,我若不信,就多待些时间,亲自鉴定一下。
……
猪赶紧骄傲地说:“提起这个,最后再给你上道‘大菜’-全猪宴,含金量可比粥高多了。”听到这里,粥就有点不开心了,正准备反唇相讥,突然发现躲在后面偷笑的豆腐,忍不住嚷了一句:“你不就刚得到荤素两界的宠爱吗?有必要笑得这么开心吗?”
第三盆快乐来自书中的配图。这本《中国历代流行饮食》共有181页,几乎无一页不配图——而且全是高清彩图。其中既有考古出土的饮食、器具实物照片,也有高仿真的彩图插画,还有历朝历代的名家画作。
书中的名家名画尤其让我忍俊不禁:谁会把传统工笔画中的果蔬鸟鱼当作食材来看待啊?谁会在看《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十八学士图》乃至《五百罗汉图》时净盯着人家吃啥喝啥啊?哎,正是作者大大——容我感叹一句:这是何等的老饕,何等的可爱!作者总能在这些名画中精准地找到美食,精准地为读者圈点出来,并精准地将它与匹配的文字放在一起。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这是何等的创意,何等的乐趣!
普及知识,回味无穷
咱们中国人出了名的喜欢寓教于乐,我尤甚。我甚至觉得,美食固然让人兴高彩烈,知识更加让人回味无穷。所以,虽然寓教于乐很没有松驰感,但我还是乐此不疲。
任何一本“普及知识”的书籍,都要解决“普及”和“知识”之间的内在矛盾。要做“普及”,就不能太专业。否则宫墙万仞,只会让人望而却步。要讲“知识”,却必然要进入专业领域,否则言之无物,又会白白浪费时间。平衡好不专业和专业,深入浅出地普及知识,绝非易事。我个人认为,这对矛盾这样处理比较好: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知识点作为“普及”的切入点,而以串连知识点的脉络、脉络编织的体系来导向“专业”的门径。
以这个标准来看,这本《中国历代流行饮食》在普及知识方面堪称典范。
生动有趣的知识点
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知识点在本书中真可谓俯拾皆是。不必说汉朝的“汤饼”、唐朝的茶道,也不必说从宋朝开始的一日三餐、从明朝开始登上大雅之堂的猪肉、以及对清朝“满汉全席”的答疑解惑,本书带给我的新知不仅引人入胜,而且丰富密集。倘若老师要划考点,恐怕这本书里没有一个字能够逃出去。
原本茶在问世之初只是作为一味药物使用,后被煮做羹饮,直至魏晋,“可煮为饮”的概念逐渐流行,人们还认识到“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三国魏张揖《广雅》)。而自《茶经》问世后,从“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到“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隐逸传》),不仅茶的品种日益增多,还有不少名茶问世。浙江湖州的“顾渚紫笋”因被陆羽评为上品,遂成贡茶;剑南的“蒙顶石花”,号为第一;山南以峡州茶为上,有“碧涧、明月、芳涩”等;岭南福州则有“方山之露牙”....
纵横交错的知识脉络
在这些散落的知识点背后,这本《中国历代流行饮食》也为读者穿针引线,串起了好几条知识脉络。
最明显的一条脉络,就是时间: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我们耳熟能详的朝代变迁正是本书的目录顺序,也是本书讲解知识的最基本的线索。
基于这条“经线”,我们还可以梳理出许多“纬线”。例如,普通百姓、达官显贵和皇室宫廷的饮食变迁,这也是从目录中就可一望而知的线索。此外,主食、酒饮、果蔬糕点的沿革,肉食、素品的演变,烹饪方法的发展,甚至饮食与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者都已在书中埋下或明或暗的线索,只待有心的读者来寻踪觅迹登堂入室了。
魏晋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只有酒才能让人们暂时脱离现实的苦闷,获得一丝慰藉和快乐,正所谓“一酌千忧散,三杯万事空”(唐贾至《对酒曲二首,其二》)。尤其对于文人雅士来说,不仅自身抱负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稍有不慎还会招致政治灾祸,不如远离朝堂,纵情山水,饮酒作赋。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饮酒之风渐盛。
不足,或者说建议
为什么还会有不足和建议呢……第一次有了美食赋予的快乐,又有了从知识中汲取的快乐。两件快乐的事情重合在一起。而这两份快乐,又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得到的,本该是像梦境一般幸福的时间……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先把这个白学家拖出去暴打一顿,然后回来说说我的一点小小建议。
什么样的美食最让人快乐?
一本《中国历代流行饮食》,列举了浩如烟海的美味珍馐。那么,什么样的美食最让人快乐呢?
我的答案有点欠揍:吃到嘴里的美食最让人快乐!(哈哈哈……)
不得不说,这也是本书留给我的最大遗憾:作者写了这么多人间美味,却没留下一张菜谱。这大概是作者有意为之。只是我觉得,看一千本美食书,也不如吃一口美食那么让人满足。
如果能从这么多山珍海味当中,选几道有特色、易操作、味道也不赖的,提供菜谱让我们尝试尝试,那真是历史走进现实、文化融入生活,快乐打着筋斗地翻番啊!
什么样的文字最要而不烦?
平心而论,要在181页的图书中讲遍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史,比“把大象装进冰箱”还难。尤其是在唐宋以后,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史料记载越来越多,摆到作者面前的写作材料一定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难“一言以蔽之”。
越是有这样的困难,就越要取舍得当、详略得宜。这样才能言简意赅、要而不烦。
就取舍而言,我觉得本书没有什么可指摘的。但是在详略方面,有些章节大段大段地堆砌菜名,简直可以当相声«报菜名»的教材,就让我有点难以恭维了。
如果能够在简短展开的基础上适当概括,也许可读性会更高,也会有更多的供作者发挥自我的空间。
至于满汉席,其实属于官场菜的一种,方便官员请客时能兼顾同朝为官的满汉两族同事。当年乾隆南巡扬州的时候,当地官员就为一同前来的六司百官准备了丰盛的满汉席,每桌除鲜果、枯果、洋碟、小菜碟及热吃劝酒外,菜肴备办如下:
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用“头号五簋碗”盛)
鲫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碗。(用“二号五簋碗”盛)
猪肚假江瑶、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肫掌羹、糟蒸鲥鱼、假班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片子汤、茧儿羹、一品级汤饭碗。(用“细白羹碗”盛)炙哈尔巴小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攉、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梅花包子。(用“毛血盘”盛)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逻辑似有不通,部分非常识性的名词缺少必要的解释,结尾有点戛然而止、显得太过仓促和意犹未尽,都可说是我吹毛求疵,按下不表。
总之
美食的快乐和知识的快乐,两件快乐的事情重合在一起。而这两份快乐,又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这本《中国历代流行饮食》真是让我爱不释手。王多鱼这个项目什么时候启动什么时候完工啊,我非得逛足一百八十天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