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战争,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激烈的方式。

它对历史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化、更新。

它能发挥出人们最大的潜能,也能挖掘出人性中最残忍的一面。

在宏大叙事中,战争是人类既绕不过也躲不开的话题。

在百姓生活中,战争是人们津津乐道喋喋不休的谈资。

无论用哪种眼光,从哪个视角看待战争,这本《战役图文史》都能满足你的期待,为你带来满满的收获。


收获满满

提到战争

有的人会感动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牺牲精神

《战役图文史》中有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血战温泉关

斯巴达人和底比斯人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于是坚持奋战。他们走出城墙的掩护,在平原上血战波斯大军。希罗多德这样描述了战斗的场景:“野蛮人(指波斯人)纷纷倒下;而身后的波斯指挥官仍残忍地挥鞭,驱赶波斯人上阵。许多士兵坠海身亡,踩踏致死者更是不计其数。希腊人知道敌人就要从山后赶来,死亡已不可避免,便使出浑身解数,愤怒而又绝望地杀向敌人。长矛折断了,便拔出佩剑继续杀敌。”

国王列奥尼达在战斗中与几名波斯王室成员同归于尽。希腊人拼死保护国王遗体,四度击溃敌人。直到波斯援军背后来袭,希腊勇士才被迫退到城后,紧紧围在一起。佩剑砍断了,勇士们就徒手战斗,甚至用牙齿撕咬。最后波斯军只得凭借弓箭手连续放箭才打败了斯巴达。这一过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斯巴达勇士第厄涅刻(Dienekes),有人告诉他波斯大军正汹涌而来,光射出的箭矢就能遮天蔽日,第厄涅刻冷冷地答道:“若波斯人遮住了太阳,我们就在阴凉里杀个痛快”。

——第二章《血战温泉关》

有的人会憧憬着“月黑夜风高,单于夜遁逃”的不世之功

《战役图文史》中有大败匈奴王阿提拉,因之建功立业的卡太隆尼平原战役

傍晚,埃提乌斯暂时收兵,阿提拉躲到营中避难。第二天,匈奴人败退,阿提拉本来准备自尽。幸亏弓箭手挡住了穷追不舍的罗马军,匈奴人才得以撤军。据传卡太隆尼平原之战中双方死伤人数达16.5万人,虽然这一数字有些夸张,但是这次之战确实死伤惨重。

——第十章《卡太隆尼平原之战》

有的人会鄙夷“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个人野心

《战役图文史》中有为了一己私欲出卖民族利益的野心家

克莱武此战中的主要手段是两面派和要花招。他通过加尔各答的同界精英接近了西拉杰的高级指挥官米尔.贾法可汗(Mir Jafar Khan)。此人颇受投资者和印度反孟加拉人士的青睐,克莱武说服贾法背叛西拉杰,并许诺扶植他取代西拉杰成为新任纳瓦布。

……

克莱武在这场战斗中仅损失了23名欧洲兵和500名印度士兵,并最终夺下了孟加拉。西拉杰在穆尔昔达巴德被处死,米尔.贾法顺理成章地升任新纳瓦布。

——第二十四章《普拉西战役》

有的人会推崇“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英雄气概,会伤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穷途末路

《战役图文史》中有并肩作战的英雄,有惺惺相惜的敌手,有痛失一臂的战友,也有晚节不保的元戎。

马博罗和欧根亲王默契配合、意志坚定,缔造了布伦海姆的丰功伟绩。战后授予他们的奖章上,二人被描绘为罗马神话中的卡斯托尔(Castor)和波吕克斯(Pollux)兄弟。

——第二十一章《布伦海姆战役》

罗菲尔德战后,萨克斯很有风度地这样向国王介绍了列戈尼尔:“陛下,我向您介绍一个人,他仅用一招就出奇制胜,粉碎了我的全部计划。”结果,法国国王让这位胡格诺教徒担任了和平使者。

——第二十三章《罗菲尔德战役》

正在此时,意外发生了。当晚,杰克逊骑马侦察战场时,被自己的士兵当成联邦军,结果左臂中弹。随军医生当即为他做了截肢。杰克逊是罗伯特·李将军的得力将领,两人一直配合默契。李将军听闻此事,低声叹道:“杰克逊失去了左臂,而我失去了右臂。”所幸子弹没有伤及脏器,并不危及生命。然而,5月10日,杰克逊受伤后仅8天就不幸感染急性肺炎,不治身亡。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去对岸的树荫下乘凉吧。”杰克逊死后,李将军痛苦万分,他知道,杰克逊的牺牲对于南部联盟无疑是重大损失。

——第三十三章《钱瑟勒斯维尔战役》

14日,德军进入巴黎。6月16日,年迈的贝当元帅接管法军。6天后,这位昔日的“凡尔登的救星”发出指示,命令法国同胞放下武器。

——第四十一章《法国沦陷》

有的人会悲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万姓悲哭

《战役图文史》中有漫山遍野横七竖八的尸体,不知是谁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有的人会对战争兵器的沿革感兴趣

《战役图文史》中有从弓箭到火炮的兵器发展历史

弓箭手的规模日益壮大,可以为徒步作战的骑兵提供保护。……英国人还将长弓发展到极致。它射程远,发射快,威力远远超过欧洲军队普遍使用的弩。

——第十三章《普瓦捷战役》

至此,以弓箭手决定胜负的时代即将过去,弓和弩很快会被火炮所取代。

——第十四章《阿金库尔战役》

有的人会对战术战法的演化感兴趣

《战役图文史》中有从骑兵到坦克的战术演进过程

诺曼骑士的战术是先以长矛冲击敌人,待冲击力被削弱,再用剑、斧或狼牙棒迎敌。

——第十一章《黑斯廷斯战役》

古斯塔夫首次将长矛与火枪相结合,用于进攻。他令多名火枪手一齐射击,随后,长矛手从打开的缺口中突破,扰乱敌人阵脚。

——第十九章《布赖滕费尔德战役》

在1917年11-12月的康布雷战役(Battle of Cambrai)中,英军最先将坦克搬上了战场。由于坦克可以迅速突破敌军战壕的封锁,因此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的几个月里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这一时期,坦克还不是战场上的主导因素。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坦克才取代骑兵,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武器。

——第四十一章《法国沦陷》

有的人热衷于战争背后的历史

《战役图文史》中有改变了历史进程的战役

无论是德军的野蛮残杀,还是苏军的顽强抵抗,斯大林格勒战役都让人不禁联想到凡尔登战役。第六集团军的毁灭还带有几分坎尼战役的色彩,然而希特勒却没有费边·马克西姆斯这样的将领帮助他毁灭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扩张领土的梦想破灭了,苏联红军开始无情地朝柏林进发,德国被迫转入防御。

——第四十五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有的人沉迷于战争关联的艺术

《战役图文史》中也有描绘战斗的雕塑、美术、文学和摄影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69)中,将拿破仑描写成冷酷无情之人。托尔斯泰描写了拿破仑在犹豫,是否要将后备力量投入猛烈的炮火中:“拿破仑陷入了抑郁。这个赌徒一直十分幸运,他总是放心大胆地下注,并且从未失手。然而当他精心计算取胜的概率时,却突然发现,越是算得仔细,就越是容易赌输。”

——第二十九章《博罗迪诺战役》

到处是急匆匆的战马:上马, 集合的部队,炮车震响个不停, 纷纷都火急飞快地向战地出发, 顷刻间一排排都列成作战的队形; 远处是一阵又一阵深沉的雷鸣; 近处报警的铜鼓一齐敲响了, 不等到启明星隐退就催起了所有的士兵……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三章第二十五节,滑铁卢前夜)

——第三十章《滑铁卢战役》

几乎可以说,我们可以在这本《战役图文史》中找到关于战争和战争的一切话题。

尽管每个战役的章节内容算不上详实——平均下来不到10页——对于想要了解“有哪些”、“是什么”的读者来说,这本图文并茂《战役图文史》相当丰富有趣。


美中不足

我相信肯定有人会吐槽:战争和战役并不是一回事!

别怪我,我只是照猫画虎,真正把二者混为一谈的正是本书作者。尽管本书叫《战役图文史》,尽管本书英文名是《The Great Battles: 50 key battle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present day》,作者也没有严格区分“battle”和“war”。

例如,本书第四章题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将这场历时近30年、发生了大小数十场战役的“古希腊世界大战”浓缩在了区区10页当中。又如本书第六章《坎尼战役》,尽管标题只提到一场战役,作者还是在一章之内讲完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战争和战役,在作者笔下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分野。

这两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都被浓缩在了一章之内。相比之下,第二次希波战争中的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普瓦捷战役、阿金库尔战役、奥尔良战役等等同一战争下的不同战役,却都能独占一章。各章的详略选择标准是什么,不得不说是个谜题。

如果说重要战役才值得单写一章,那么第二章血战温泉关、第九章洗劫罗马和第十三章普瓦捷战役就没有必要独立成章。因为作者在书中直言这几场战役的意义不大:

从军事上说,温泉关战役意义不大,希腊人只不过将战斗拖延了3天而已,几乎无法重新组织力量进行抵抗。

——第二章《血战温泉关》

当时的罗马象征意义重大,但洗劫罗马实际上没有任何战略意义。

——第九章《洗劫罗马》

不过普瓦捷战败对法国的影响微乎其微,“黑太子”也无力继续扩大战果,只能把约翰押回波尔多当了4年人质,勒索了巨额赎金,仅此而已。

——第十三章《普瓦捷战役》

另一方面,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转折点,雅典海军全军覆没的羊河口战役,在第四章中竟然只字未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的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战役、瓜岛战役、硫磺岛战役,以及中国战场上的上海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全都无影无踪。更不要提古代东方世界的大小战役了。

有书友评价说,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是作者凭自己的喜好做出的选择,没有什么一定之规。从战役战例的选择来看,这个观点不无道理。

以普及读物的标准来看。凭个人喜好选择材料,还算可以接受。每章内容稍显简略,也不是什么问题。其它的问题,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例如,第十三章《普瓦捷战役》中,作者总结道:

爱德华在这场战役中充分展现了一个大将的灵活应变之才。

关于这场战役的直接描写,书中只有这样一段:

9月17日黎明,英军进入法军南部的一片高地,隐蔽在山楂林后,弓箭手埋伏在两翼。战线左侧的沼泽和右侧的战壕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保护。虽然防线牢固,但是他们的粮草很快就会耗尽。英军做好了准备:一旦侧翼遭到法国骑兵攻击,他们就向后撤。法军的主要目的在于打散英军的弓箭手,英国弓箭手总能克服重重阻力,重新排好阵型,而后痛击法军,并且反击一次比一次有力。英军这一切活动皆隐藏在山后,大部分法军根本察觉不出。法国大军在法国王太子(Dauphin,国王的长子)带领下,继续沿着山楂林前进,挤进山谷。此后的两小时里,双方展开了一场白刃战,法军抵挡不住,被迫撤退。王太子被护送到安全地带,士兵见王太子离开,便也准备撤退。约翰二世率领后备军亲自上阵,试图挽回局面,无奈被英军赶下山坡,而后被团团围住:背后是德·布赫上尉的加斯科尼军,侧面是詹姆斯·奥德利(James Audley)爵士的骑兵。众多法军被俘,约翰二世也未能逃脱。

不知道哪位语文课代表能从中总结出“灵活应变之才”?爱德华的“灵活应变之才”体现在了什么地方?作者在不经意间抛出了一个谜题。

类似的问题在其它章节中也出现过。例如在第十五章《围攻奥尔良》中,作者提到:

暂且不论法军是否收到了上帝帮助,但是现实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即火炮的应用。

本章仅在这一处提到了“火炮”这两个字。至于火炮是怎样帮助法军的,作者把这个谜题留给了读者。

在同一章中,作者还提到:

进攻巴黎时,贞德的腿部在圣奥诺雷港战斗中被弩箭刺伤。她刀枪不入的神话就此破灭。

然而,这不是贞德在本章中第一次受伤。往前翻一页,就能读到这样一段:

5月8日,她(注:即贞德)指挥法军进攻卢瓦尔河南岸的土列尔堡,颈部被箭射中受伤。

为什么第一次受伤没有打破圣女贞德刀枪不入的神话呢?作者制造了这个谜题,又把它留给了读者。

迷雾重重的还其它文字。在第二十六章《魁北克战役》中,作者指出:

沃尔夫军在魁北克城外海域停留了数月之久。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探测了地形,选择了几处可以进攻的地点。有趣的是,18世纪最著名的法国探险家路易斯-安托万·德·布干维尔(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具体是什么作用呢?如果这一作用可以略过不提,那它真的是“重要”作用吗?又一个留给读者的谜题。

顺带一提,在这一章中,只有下面这一句提到了詹姆斯·沃尔夫属于对战双方哪一个阵营:

1757年9月,詹姆斯·沃尔夫参加了英军对法国大西洋港口罗什福尔(Rochefort)港的突袭。

如果不小心错过这条信息,恐怕就会像我一样,看半天都没搞明白到底谁在进攻、谁在防守。

还有第三十二章《杉安道河谷战役》中,作者为托马斯·杰克逊将军送上了这样的赞誉:

杰克逊的出色表现可以同腓特烈大帝1760年的胜利相提并论。他以佯动和消耗战术拖垮了敌人,赢得了当时一位军事权威的高度评价。并且这位军事权威的地位丝毫不亚于腓特烈时期的克劳塞维茨。

这位“军事权威”是谁?“You Know Who”吗?对他的姓名身份,为什么如此讳莫如深呢?这个谜题,再一次留给了读者。

留下这么多“未解之谜”,难道是为了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吗?但愿如此。就我个人而言,本书留下的疑问比它普及的知识更让我印象深刻。不知道该称其为“普及读物”还是“悬疑读物”了。

在这些问题之外,翻译方面就成了细枝末节了。

首当其冲的问题出现在本书副标题上。英文副标题叫《50 key battle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present day》,中文译名叫《改变世界历史的50场战役》。即便是意译,多少也应该尊重原意吧。且不说“50 key battle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present day”中哪有“改变世界历史”的含义,就看书中那几场“没什么意义”的战役,这个翻译也有点离题万里了。

最生硬的翻译错误出现在第十六章《君士坦丁堡沦陷》的配图中,左上角的"Golden Horn"应该翻译成“金角湾”,而不是“金门”。

另外,第六章《坎尼战役》中的Gnaeus被翻译成了“涅乌斯”(涅乌斯·塞维利·盖米努斯,Gnaeus Servillus Geminus)。而在第七章《法萨卢斯战役》中,又被翻译成了“格奈乌斯”(格奈乌斯·庞培,Gnaeus Ponpeius Magnus)。这种同名异译有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倒也无伤大雅。


总而言之

总之,这本书有不少闪光点,也有不少不足。尽管不足以登堂入室,它也可以带我们一窥战争史的门径。作为普及读物,挺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