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书名:一本书读懂财报
  • 作者:肖星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9152-4

作者背景

肖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会计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曾获得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称号、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兼任全国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会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会计问题,文章发表于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有著作《上市公司财务问题及分析》和译著《财务报表分析:估值方法》。同时在学堂在线平台讲授“财务分析与决策”课程,在喜马拉雅FM讲授“肖星的财务课:人人都需要财务思维”课程。

本书是一部进行财报解读、财务分析的经典著作,被读者誉为“读过的财务入门书里好的一部”,同时也是学堂在线平台国家精品课“财务分析与决策”的配套参考书、收听超500万次的喜马拉雅FM音频课进阶版图书。自2014年首次出版以来,本书常年占据京东经管类畅销书榜单,电子书销量位列Kindle会计类图书一位,影响了无数财务行业初学者、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层,被众多企业指定为中层及以上管理者必读图书。此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会计系系主任肖星老师对原版书做了全面修订,一方面使内容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另一方面还补充了全新的案例,新内容占总篇幅的五分之一。

全书从解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财务报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出发,为你搭建财务报表骨架,剖析财务数据背后的秘密。读完本书,财务行业初学者将轻松掌握财务分析的方法与技巧,投资人能轻松判断企业的价值,企业管理者能轻松看穿企业的管理效率、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

知识汇集

资产和费用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得花钱。
但如果这笔钱可以换来一个对将来有用的东西,那它就是资产。
如果这笔钱花完就完了,那它就是费用。

资产负债表透露了什么信息?

资产负债表描述了制表时,公司的“家底”,即财务状况。

表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负债和股东权益。
看懂资产负债表,能知道投入公司的本金是否得到保障。
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告诉我们:投入公司的钱都变成了什么。
右边告诉我们,企业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资产负债表恒等式: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变体:

  1. 负债=资产-股东权益
  2. 股东权益=资产-负债

从经济学上说,这两个等式中只有一个是成立的。
实际情况是:把该还的债还清之后,剩下的公司资产才是股东权益。这大概就是所谓“债权高于股权”吧。
所以,第二个等式成立。
更严肃点的考虑是:
一家公司必须给银行还了债、给供应商付了款、给员工发了工资、给税务局交了税之后,才能把剩下来的东西分给股东,这叫作股东的“剩余求偿权”。
……
这意味着股东才是这家公司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

资产负债表到底透露了什么信息?它让公司的股东了解自己的家底,了解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只能描述制表时企业的财务状况。

第二张财务报表是什么?

利润表的一个基本逻辑:收入扣除所有的成本费用,就得到了最终的利润。

利润表反映了企业是否赚了钱、在哪里赚的这两个信息。

利润表将可持续的营业利润与不可持续的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分别展示,又可以帮助企业推断出自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收益。

利润表实际上有两个作用,即它不仅告诉企业,你现在赚了多少钱、这些钱是从哪里赚的,还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自己未来的盈利状况。

几个主要的勾稽关系

  •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企业的毛利润
  •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企业的营业利润
  •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补贴收入+汇兑损益=利润总额
  • 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

研发支出(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xpenditure)

研发支出(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xpenditure):研究与开发某项目所支付的费用。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研发支出和开发阶段研发支出的,全部费用化,记入管理费用;二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支出,全部资本化,记入无形资产,分期摊销。

首先,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研究支出应被记录在管理费用当中;
其次,产品开发阶段的投入,如果满足一定条件的话,可以被记录在无形资产当中。
第三,技术研究成功之后,用于申请专利的这部分费用可以被记入无形资产。
再次,会计准则还规定:外购技术的支出是记在无形资产中的。

管理费用,利润表里的。
无形资产,资产负债表里的。“产品开发阶段”,“满足一定条件”,那不满足条件的呢?

产品的开发是指技术研究成功后,企业为了将技术应用到产品制造中,设计、制作模具等所产生的花费。

不是对技术本身的研究,而是将技术运用到生产中,这是“产品开发阶段”。

原因在于,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功了自然可以帮助企业赚钱,可万一失败了呢?
……

——既然它不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有用的东西,花完了就是花完了,那它就是费用。
啊,这项投入不一定有回报。确定有回报了,才算资产。确定没有回报,以及不确定会不会有回报的,通通归入费用。

企业通过自己的研究获得的技术,如果不申请专利,不会得到半点在无形资产这一项上体现的机会;我们在报表上看到的那些技术,多半是买别人的。

广告的情况也差不多。为了创立品牌,我们可能要打广告,但是由于无法估计广告会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所以只能把广告支出记在营业费用当中。

现金流量表为什么存在?

我们用现金流量表上记录的所有现金的流入减去现金流量表上记录的所有现金的流出,就会得到现金净流量。

净流量是正,则盈利;是负数,则亏损?
资产负债表也可以。

现金流量表在为企业描述其现金的来龙去脉。

钱是怎么来的?怎么走的?这个……资产负债表不也能做到吗?
不同的流入、流出有不同的意义。

源自经营活动的流入一般是可以长久持续下去的。投资的现金流出很可能在未来某一日创造出收益。

现金流量表不仅描述流量的增减变化,也能描述增减变化的原因。
利润表里……不也能体现吗?

现金流量表向我们展示了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增减变化的原因。

嗯,三表“融合”了……也不尽然,只有资产负债表嘛……
注意是“货币资金”。货币资金代表“现金”

关心现金的来龙去脉、监控企业运作风险的现金流量表正中企业下怀,这也是它的重大意义所在。

毕竟,所有的收入、支出,不都是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动吗?

三张报表之间有何关联?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告诉我们公司的运营情况,现金流量表告诉我们公司的风险状况。

资产负债表告诉我们当前的家底;利润表告诉我们近期的生产经营情况;现金流量表反映近期(和未来)的风险、持续经营能力。

我们既知道如何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判断企业的运营状况,也知道如何用现金流量表了解企业的风险状况,那么当这两个体系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对一家企业做出最终的判断呢?

个人认为……对于评价一家企业的生存能力来说,现金流量表更有力。

净利润和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差额,永远等于资产负债表上除现金之外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这也是三张报表最为重要的内在联系。

现金净流量,反映的就是资产负债表上现金——也就是货币资金——的变化。净利润,则是资产和负债在期初和期末的变化,这里应该不包括股东权益吧……。资产和负债,包括了货币资金和其他。那么,净利润-现金=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其他。这个理解好像说得通吧。

读后感想

以入门书的标准来看,这本书真是相当出彩。以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不够专业,没有评价资格。

直观的说,本书的结构让我感觉很怪。它总是先作举例和讲解,再给出相关的定义和概念。这跟我的思维习惯格格不入。另外,有些地方的章节、分类存在互相穿插:这一章的概念在那一章讲解,那一章的内容穿插到了这一章来分析。例如,“非流动借债”中的“长期借款”相关内容,就放到了“流动借债”上下文内。虽然“长期借款”的确和“短期借款”有关联,但是从分类结构上考虑,还是放到“非流动负债”章节下更合适吧。

虽然不太接受这个结构,不过我多少能理解一点个中缘由。这本书不是我习惯的、教科书式的“定义-解释”结构,而是归纳法的“现象-原理”思考模式。作者会先描述一些现象,做出分析、解释,然后从中总结、提炼出定义或概念。

整体思路上,也体现着类似的模式。这本书不是僵化的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个报表间的关系”这种结构铺陈而来,而是按照三个报表间的内生逻辑进行编排的。

由此而论,读这本书时,读者脑子要飞快地转,恐怕还需要有一定的财会基础知识或工作经验,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吃透本书的内容。

不过,即使我这样的小白,通读本书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以入门书的标准来看,这本书真是相当出彩。案例不仅深入检出,而且密切结合实际,给我带来了很强的趣味性。思考分析方面……虽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是也可以偷偷懒,直接跳到后面看结论。整体结构上的不习惯,嗯,恐怕问题在我:我已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遇到这种更贴近事物出现、发展本来面目的思维方式,反而不习惯了。

摘录笔记

引言 会计是什么?

作者很鸡贼啊,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会计是一门科学,哪怕是犯了一点错误,也不能算做好了会计工作。”
……
“会计是一门艺术。做会计不仅要把每一步的加减乘除都计算得精确无比,而且要在会计准则的范围之内做出选择和判断,让它能够准确地描绘一家企业。”
……
会计变幻莫测,它往往不是黑白分明的,它存在很多判断和选择,会造成很多不同的结果,会计是魔法。

总之:描述和分析企业经营现状

通过分析财务信息做决策就变成了这本书的主题。

在描述分析基础上,做出决策。

资产负债表:企业的照相机

资产负债表到底透露了什么信息?它让公司的股东了解自己的家底,了解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只能描述制表时企业的财务状况。

所以是“照相机”,留下的是一个“快照”

资产负债表示例

资产金额负债金额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 货币资金808- 短期借款1262
- 应收账款1180- 应付账款688
- 其它应收款21- 其它应付款9
- 预付账款221- 预收账款0
- 存货527- 其它1044
- 待摊费用9非流动负债
- 其他流动资产290- 长期借债1368
非流动资产- 应付债券0
- 长期资产60- 长期应付款12
- 固定资产5422其它非流动负债793
- 无形资产及其它非流动资产168股东权益金额
- 本498
- 资本公积2002
- 盈余公积308
- 未分配利润722
资产总计8706负债及股东权益总计8706

在会计中,企业都在忙些什么?

公司需要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财务报表。

么几乎所有国家都要求企业做三张报表,而且都是这三张财务报表呢?

为什么会有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干什么的?

人们之所以做财务报表,是希望用它来描述一家企业的经济活动。

在会计看来,企业一辈子其实只做了三件事:经营、投资和融资。

如果是金融公司、投资公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是不是就是一件事了?

在这个从现金开始又回到现金的循环过程中,企业的三项活动——经营、投资、融资——也在循环往复。

从现金到现金……呃,现金流量表是不是就呼之欲出了?

经营活动

什么叫经营活动?比如说一家企业需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回收货款,这些企业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叫经营活动。

做自己的事。围绕生产展开。

投资活动

什么是投资活动?如果一家企业想到一个新的地区去开展业务,想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领域,或者想设计生产出一个新产品,都需要进行投资。

拿钱给别人去做事。围绕资本展开。

融资活动

在经营和投资的过程当中,只要这家公司缺钱了,它就必须到银行去借钱,或者找别人来投资自己,这就叫融资活动。

从别人那里拿钱来做事。围绕资本展开。

在现代商业社会,卖掉产品并不意味着马上能拿到钱,很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拿到了一个收款的权利。我们必须把这些应收账款收回来才算是真正赚到钱,然后我们就可以给银行还债、给股东分红,等等。

获得权利,和实际发生,是分开的。所以有应收和实收,应付和实付。

除了赚钱以外,经营企业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证股东投入的本金不会遭到任何损失。我们必须要知道,本金现在都成了什么,它们现在的价值如何,是不是还保持着原来的价值。因此,我们就需要有一张能描述这些问题的财务报表,这张财务报表就是资产负债表,如表1所示。

最核心的点:股东的本金“转变”成了什么东西,它们当前价值几何。
资本:公司收到(应收)多少
负债:公司应付多少

一张完整的资产负债表。这张表被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说了一件事——资产,右边说了两件事——负债及股东权益。

流动资产包含哪些项目?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

一年(自然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呃,比如一个赛季?)内变现或使用。
这么说的话,“应收账款”、“预付账款”都应该在这个时间内兑现?

各项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是按照它们各自转换为现金的速度来排序的。

现金为王啊。
第一项“货币资金”,本身就是现金。
第二项“应收账款”和第三项“其它应收款”,收回来了就是现金。
第四项“预付账款”和第五项“存货”,需要把产品卖出去之后才能回收现金。这么说的话,“存货”是不是应该在“预付账款”之前?嗯,可能考虑到“存货”中有“在产品”,而“预付账款”对应的都是“产成品”?
第六项待摊费用,呃,既然是费用,那……花了就花了,不能再变成钱了。也不对。毕竟它在流动“资产”项目里,还是算作了资产而非费用。嗯,可能是考虑到“待摊”,而摊销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

货币资金(Cash)

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个项目的期末余额,具有专门用途的货币资金不包括在内。

说白了就是钱。不管是放在银行里的钱,还是放在公司的钱,都是企业的货币资金。

看看英文:Cash,现金……

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

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

“应”收而暂时未收。

在销售产品的时候,时常有卖掉产品却收不到钱的情况发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因为买方说不能马上付钱给卖方,而卖方又不想失去这个客户,所以愿意承担风险,让买方延迟付款。也有可能是因为同类产品的售卖者很多,为了和别人竞争,卖方必须向买方承诺一些优惠条件。总之,在这种情况下,卖方便获得了收款的权利,这种收款的权利就叫作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Other Receivables)

企业除存出保证金(如租房子时交付的未来将退回的保证金、押金等)、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代位追偿款、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长期应收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

例如,非投资性质(没有利息收入)的借款,员工出差时向公司借用的备用金等。
这个企业可能跟它的关联方进行了一些交易,关联方把这些资金“借”走了,而被“借”走的钱就体现在其他应收款里。

比如……呢……?我倒是听说过某设计院向施工单位“借”钱给员工发年终的事儿……这种能算吗?

预付账款(Prepaid Accounts)

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

在有的情况下,比如说货品相当紧缺,卖方可能会要求买方预付一笔定金,甚至要求买方预付所有的货款;而买方也想要切切实实地把东西握在手里,因而也愿意提前把钱付给卖方。这样就产生了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能带来什么?它带来了一种向卖方收货的权利——预付账款相当于是暂存在卖方处的,只要买方没有获得产品,就都具有这笔预付账款的所有权。因此,预付账款也是一项重要的资产。

拥有了某项资产的所有权。

存货(Inventory)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在产品(Work in Process)

在产品(Work in Process):正在加工,尚未完成的产品。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在产品包括正在加工的产品和准备进一步加工的半成品,狭义的在产品仅指正在加工的产品。

产成品(Finished Goods)

产成品(Finished Goods):企业已经完成全部征税过程并已验收入库合乎标准规格和技术条件,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

待摊费用

这6万元换来了一批能使用6个月的办公用品,所以这是一项对未来有用的支出,它符合资产的一般概念,所以它是一项资产。
但这批办公用品无疑会在6个月之内用光,这6万元最终将会变成小张公司这6个月的办公费用。
它最初的确是一笔资产,但随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时间的流逝,它最终变成了一笔费用,这就叫待摊费用。

现行的会计准则只将有效期长于一年的待摊费用列入待摊费用,并且要在前面加上“长期”两个字,即将其称为“长期待摊费用”;而将有效期少于一年的待摊费用直接记入相关的费用项目。

非流动资产包含哪些项目?

非流动资产(Non-current Assets):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流动资产总能很快地完成“从现金开始又回到现金”的过程。但资产中还有另外一样,即非流动资产,它要完成这个过程则需要一段漫长的时光。
因此,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差异就在于是否能在一个循环之内就将自己完全变为现金。

长期股权投资(Long-term Investments)

长期股权投资(Long-term Investments):包括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者与合营单位共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者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

能够实控的投资

固定资产(Fixed Assets)

固定资产(Fixed Assets),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
(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持有目的,持有时间

固定资产折旧(Depreciation)

固定资产折旧(Depreciation):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前面的表中没有固定资产折旧这一项?

在使用的过程中,固定资产会逐渐损耗,其价值也会随着损耗逐渐降低。因此,会计在记账的时候,还需要不断描述这个损耗的量,即折旧。

固定资产的损耗,记折旧

对于土地而言,是不会有折旧这一说的。

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 and Other Assets)

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 and Other Assets):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本科目核算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土地使用权(Land Usage Rights)

土地使用权(Land Usage Rights):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企业和个人是可以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的,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就不是无形资产,而是固定资产。而在中国,由于企业和个人都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只能拥有使用权,所以土地使用权就变成了一项无形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

显然,超过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待摊费用,即长期待摊费用。

孤立的资产怎么组成鲜活的企业?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家企业的固定资产值最高,已经达到了54亿元;排在第二位的是应收账款,数额近12亿元。如果一家企业金额最大的资产是固定资产,排在第二位的是应收账款,那它应该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呢?
一方面,固定资产多说明这家公司可能是制造业企业,而且还是一家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另一方面,小张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允许客户暂缓支付货款,因此,小张的公司应该正面临着一定压力。在大多数的竞争性制造业企业当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状态。

因为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归企业所有,因此都不能算是企业的资产。即使是这家公司的股东也不归企业所有,而且真实的情况正恰恰相反——企业归股东所有。

新公司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会计们把公鸡记入存货,而把母鸡归入生产性生物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这一项。但对于一家养鸡场来说,用来给母鸡配种的公鸡也应该被记入生产性生物资产。

养鸡场的情况

生物资产(Biological Assets)

生物资产(Biological Assets):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除了金融行业之外,所有行业的报表格式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这个完全一样的格式却展现着各不相同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每项资产的内涵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些资产组合之后,就会成为一家鲜活的企业,它会告诉你这家企业的状态和特征,这就是资产的结构和它所透露出的信息。

那么,金融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是怎样的呢?见后。

资产如何计价?

究竟应该用当时购买资产的成本还是资产现在的市场价格来记录资产的价值呢?它们哪个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资产的价值呢?

现在的市场价格的确是资产在市场上的当前价格,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客观。

历史成本/原始成本/实际成本(Historical Cost)

历史成本/原始成本/实际成本(Historical Cost):
资产在其取得时为它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负债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为交换而收到的或为偿付将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交易发生或敲定时的金额

如果这个资产升值,就当作没看见;如果资产的价值减小了,就把这个减值记下来。 只记减值

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

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如企业的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

所有的金融资产都有一个当前的客观价格。因为存在一个非常活跃的金融市场,所以它们的市场价格非常容易达成共识。

所以,金融资产用当前市场价,而非历史价,即“公允价值”
那么,如果有一个全面且活跃的资产市场……可行性堪忧。但是:

除金融资产外,房地产也具有这种特征,因为房地产的交易也非常活跃,这使得它们的市场价格比较客观、透明。但只有一种房地产被允许按照公允价值计算,那就是投资性房地产,即用作出租或出售使用的房地产,企业自己的办公楼、厂房等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公允价值/公允市价/公允价格(Fair Value)

公允价值/公允市价/公允价格(Fair Value):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历史成本有哪些含义?

鉴定“冤大头”?哈哈哈
哎,颜总的论文,是不是就研究过这个?

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只有花了的钱才能记在账上。这是历史成本的第一层含义。

所以,例子中,只有实花的三千万可以记账。另外5.7亿,即使确是资产当前价值,也不能记账。

在历史成本的计价体系下,增加资产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发生一个新的交易,这是历史成本原则的第二层含义。

左手倒右手。这种违规吧,还有洗钱嫌疑。

哪些概念容易与资产混淆?

让我猜猜,费用?

资产和财产物资

感觉没讲清楚啊。到底区别在什么地方?

财产物资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有些资产)体现了一种权利——可以向客户收回货款的权利、向供应商讨回产品的权利。

有的东西的确是财产物资,但却不是财务报表上的资产。

不归自己所有的,不能作为资产

是不是可以归纳为:所有权+产生收益?看看AI的回答:“拥有或控制”,对应“所有权”;“带来经济收益”,对应“产生收益”。看来我的理解还算到位。

在会计学中,“资产”和“财产物资”是两个相关但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
1.资产: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资产是企业用于经营和投资活动的重要资源,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
2.财产物资:财产物资通常是指企业拥有的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如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财产物资是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物质基础。
总的来说,资产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企业的所有权益和资源,而财产物资是资产的一部分,特指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费用和资产

今天说的资产其实就是明天的费用,在很多情况下,资产和费用只存在时间概念上的不同。

AI给的“费用”的含义:

在会计学中,“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为了获取收入而发生的资源的减少或债务的增加。费用通常与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活动直接相关,反映了企业在该期间内为了产生收入所付出的代价。
费用可以分为两大类:
1.运营费用:这些是与企业日常运营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销售成本(如原材料、直接劳动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运营费用在利润表中通常被列为收入的减项,以计算企业的营业利润。
2.非运营费用:这些费用不是日常运营的直接结果,而是与企业非核心活动相关,如投资收益或损失、汇兑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等。
在会计处理上,费用通常在发生时被确认为当期费用,并计入当期的利润表。这符合会计的“收入确认原则”和“配比原则”,即费用应当与产生收入的会计期间相匹配,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费用的概念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费用结构和管理费用控制情况,可以了解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水平。

有多少负债要还?

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有两大项,一项是负债,一项是股东权益。

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在一份资产负债表中,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合计。

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流动负债是指企业在一年之内(含一年)必须支付的负债。

几乎每个公司都必然要面对的

负债(Liability)

负债(Liability):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公司、企业的现有债务,这种债务需要企业在将来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加以清偿,从而引起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短期借款(Short-term Borrowing)

短期借款(Short-term Borrowing):企业用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或为抵偿某项债务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外单位借入的、还款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一个经营周期内的各种借款。

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

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

应付账款(Accounts Payable):企业因购买材料、物资和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该付给供货单位的账款。

注意是应付,是一种负债,是我们欠供应商的货款。前面的“资产”是应收账款,是客户欠我们的前。可以粗浅理解为“债权”和“债务”吗?

其他应付款(Other Payables)

其他应付款(Other Payables):企业在商品交易业务以外发生的应付和暂收款项。指企业除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利润等以外的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

预收账款(Deposit Received)

预收账款(Deposit Received):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购货方预先支付一部分货款给供应方而发生的一项负债。

这个……我的预收账款,是我的客户预付了一笔账款给我。因而,我欠客户一批货,背着债务;客户有权利从我这得到一批货,有债权。

这个可能应该先厘清“供应商”、“企业”、“客户”这个生产经营链吧。

其它

为了简化,把一些项目合并在一起,统称为“其他”。

  • 应付工资
  • 应交税金
  • 应付福利费
  • 应付股利
  • 其他暂收应付款项
  • 预提费用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

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Non-current Liabilities):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非流动负债的主要项目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

长期借款(Long-term Loans Payable)

长期借款(Long-term Loans Payable):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借款。

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

应付债券(Bond Payable)

应付债券(Bond Payable):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对外发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借款性质的书面证明,是一种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书面承诺。

企业债

在中国,发行企业债券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情况,只有那些发行了债券的公司的应付债券才不会是零。

长期应付款(Long-term Payable)

长期应付款(Long-term Payable):企业除了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长期负债,包括应付引进设备款、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

股东都有些什么权益?

因为股东是不能够随意撤资的,所以对公司来说,股东权益可以说是一个永远都不需要偿还的项目。

呃……只是记录在册,不需要实际支付?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

一般来说,有限责任公司习惯叫所有者权益,股份有限公司习惯叫股东权益。方便起见,本书统一使用股东权益。

如果这是一张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那这个项目的确是叫作“股本”;但如果这只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那这个项目就得被称作“实收资本”。

股东权益(Shareholder's Equity):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也称为净资产。股东权益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了公司的自有资本。

股东投资一家公司,往往有两种方式:
其一,股东拿出一笔钱(或其他资产)放到公司,算作对这家公司的投资;
其二,公司所赚的钱本应归股东所有,但股东把这笔钱留在公司里,也算作一笔投资。

“复利”投资?追加投资?

股本和资本公积是从外面拿进来的,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从里面留下来的。

“外面拿进来的”:股东拿出来的投入到公司中的
“里面留下来的”:公司赚的钱,应归属股东的,留在公司里做追加投资

股本

股本(Capital Stock):股东在公司中所占的权益,多用于股票。

在中国,股本必须等于注册资本,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实缴到位的注册资本。如果股东实际投入的资金比注册资本多,那多出来的这块,就是所谓的资本公积。

当公司有多个股东的时候,不是以他们的投资额来确定股权比例,而是以他们在股本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股权比例。

所以,“股本比例”和“股权比例”要保持一致。“股权比例”可以理解为“股权份额”,“股本比例”是“这些股票份额对应的股本份额”。“投资比例”是“购买这些股权所投入的资本”。

书里的例子就很明白。小黄是创始人,投入100万,占有100%股权;小张后来投资,由于股票涨价,小张出资500万,和小黄各占50%股权。这时,股权比例1:1,投资比例1:5。股本比例应该也是1:1,因而股本只记录200万(小黄、小张各100万);小张多投资的400万计入资本公积。

值得说明的是,放在资本公积的400万元可不是小张独有的,它是所有股东共有的。也就是说,小张拥有400万元资本公积中的200万元,小黄也同样拥有200万元。

在中国,股本金额就等于公司实缴到位的注册资本,而注册资本是这家公司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上限,而股本的组成则确定了多个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股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意义。

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Additional Paid-in Capital):企业收到的投资者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以及直接记入股东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和直接记入股东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包括损失哦。结合“上市公司一定有资本公积”,如果股价跌破发行价了,资本公积是不是就是负数了。

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Surplus Reserve):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中国的公司法规定,一家公司有了盈利之后,必须留存至少10%作为盈余公积。

简单说来,盈余公积是法律不让我们分配的利润,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自己不想分的利润。

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Retained Earnings):企业未作分配的利润。它在以后年度可继续进行分配,在未进行分配之前,属于股东权益的组成部分。

资产负债表透露了什么信息?

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告诉我们:投入公司的钱都变成了什么

左边是资产

右边告诉我们,企业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右边是负债和股东权益

资产负债表恒等式: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变体:

  1. 负债=资产-股东权益
  2. 股东权益=资产-负债

从经济学上说,这两个等式中只有一个是成立的。
实际情况是:把该还的债还清之后,剩下的公司资产才是股东权益。这大概就是所谓“债权高于股权”吧。
所以,第二个等式成立。
更严肃点的考虑是:
一家公司必须给银行还了债、给供应商付了款、给员工发了工资、给税务局交了税之后,才能把剩下来的东西分给股东,这叫作股东的“剩余求偿权”。
……
这意味着股东才是这家公司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

资产负债表到底透露了什么信息?它让公司的股东了解自己的家底,了解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只能描述制表时企业的财务状况。

利润表:企业的摄像机

看懂利润表,则能得知投入的本金有没有赚到钱。 资产是静态的,利润是动态的?

由此,利润表的好处就彰显出来了:它不仅能告诉企业今年赚了多少钱,还能在区分了可持续项目和不可持续项目的基础上,推测企业未来的盈利情况。

例如后面讲到的“营业外收入”,就不可持续。

利润表示例

表内应该有勾稽关系的吧。

  •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企业的毛利润
  •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企业的营业利润
  •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补贴收入+汇兑损益=利润总额
  • 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
项目本期金额
一、营业收入4454
- 减:营业成本3191
-- 税金及附加15
-- 营业费用250
-- 管理费用302
-- 财务费用130
-- 资产减值损失-
-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50
--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616
-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7
- 补贴收入-
- 汇兑损益-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609
- 减:所得税费用229
四、净利润(亏损以“-”号填列)380

企业卖出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是营业收入,而卖出的产品则是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就得到了企业做这笔生意所获得的毛利。

获取利润的第一步是什么?

首先,为了得到收益,企业将付出一系列代价。

先付出成本,再获取利益。熬成鸡汤就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或者说,一定是先因后果。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企业卖出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是营业收入,而卖出的产品则是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就得到了企业做这笔生意所获得的毛利。

获取利润的第二步是什么?

税金及附加(Business Tax andSurcharges)

税金及附加(Business Tax andSurcharges):企业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相关税费,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等。

不是所得税,因为只有赚到了钱才需要缴纳所得税,而无论是否赚到钱,只要是有业务的企业就都得缴纳增值税。

以前是营业税。营改增(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之后,营业税税种消失,这个项目变成了“税金及附加”。

看这个描述,有点像……在市场收的保护费……哈哈哈哈。

增值税(Value-added Tax)

增值税(Value-added Tax):是一种销售税,由消费者承担,属累退税,是基于商品或服务的增值而征收的一种间接税。增值税征收通常包括在生产、流通或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是基于增值额或以价差为计税依据的中性税种。

消费者为获得商品必须额外支付增值税,因此,增值税是由消费者承担的一种税收成本。

增值税是落到消费者头上了?没辙,肯定要转嫁过来的。

但是这样说的话,任何税费,最终都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来的吧。 可能有些税种是跟利润挂钩。而费用是跟生产挂钩?

这笔钱在资产负债表里记做“应交税金”,这个我答对了哈哈哈。

费用(Expense)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三个项目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期间费用。

是不是可以粗略理解,营业费用是企业业务直接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费用;管理费用是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管理产生的费用;财务费用是不由生产经营及其组织管理相关行为产生、而围绕资金产生的费用?

理解差不多。可以拉到“分类整理”看AI的解释。

营业费用(Operating Expense)

营业费用(Operating Expense):企业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

对一个生产产品、销售产品的企业来说,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就是营业费用。

通俗版。

管理费用(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Expense)

管理费用(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Expense):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财务费用(Financing Expense)

财务费用(Financing Expense):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有的企业如商品流通企业、保险企业进行单独核算,不包括在财务费用中)、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融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如债券印刷费、国外借款担保费等。

为筹集资金而产生的费用。

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实际上是借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的净额。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财务费用是一个正数,但在特殊情况下,财务费用也有可能是一个负数。此时,财务费用虽然是一个费用项目,但事实上它是增加利润的。

借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这不是利息差么……

反了。这里的“借款利息”,是融资所需支付的成本;存款利息,是融资的资本还没花出去时,企业从银行收到的利息。

钱趴在银行账上吃利息,对应到资产负债表上,应该就是货币资产占比高了。

获取利润的第三步是什么?

营业利润(Operating Profit):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主要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等因素有关。

投资收益(Investment Income)

投资收益(Investment Income):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等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净收益。

非自己的营业活动,而是对外投资,从别人的生产经营中获取的利润。嗯,分得了别人的利润,这算不算一种剥削。

剩下的两个项目,一个叫“资产减值损失”,一个叫“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这两项实际上都是由资产价格变化引起的利润的增减变化。

公允价值变化,wow,比如股价?

资产减值损失(Loss of AssetsImpairment)

资产减值损失(Loss of AssetsImpairment):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

账面价值,买进来时的价格?可回收金额,当前卖出的价格?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Gains on the Changesin the Fair Value)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Gains on the Changesin the Fair Value):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则做相反的分录。

哦,大概是考虑到资产负债表上,大部分资产记的是历史价值、一些金融资产记录的是公允价值,所以在利润表上,也要分两项来记录二者的价值变动。

从文中解释来看,这个理解是对的。

另外,大部分资产都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折旧”,因此利润表记录的主要都是“减值损失”。土地会越耕耘越肥沃,品牌(有可能)会越来越响亮、商誉(有可能)会越来越高,因此,这一项也可能出现负值。也即是从“损失”变成了“利润”。但是……表内没有对这一项专门说明用“-”号记录哎。

获取利润的第四步是什么?

它们都跟经营活动没有关系,而且它们都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不会持续发生。

不要把融资、投资活动算进来。这些也是生产经营活动范围之列。

而且,这些行为都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营业外收入(Non-operatingRevenues)

营业外收入(Non-operatingRevenues):除企业营业执照中规定的主营业务以及附属的其他业务之外的所有收入。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债务重组利得、企业合并损益、盘盈利得、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政府补助、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罚款收入、捐赠利得等。

投资行为,在营业执照上吗?

营业外支出(Non-operatingExpenses)

营业外支出(Non-operatingExpenses):企业发生的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补贴收入

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项目,也就是政府为一些企业提供的补贴。

汇兑损益

在货币兑换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化而产生的损益。

获取利润的最后一步是什么?

应税所得(Taxable Income)

应税所得(Taxable Income):根据税法规定所确认的收入总额与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即可扣除费用)的差额,又称为应税利润,是企业应纳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纳税金额。可能比营业利润高,按说应该不会比营业利润更低了吧。

净利润(Net Profit)

净利润(Net Profit):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缴纳了所得税以后公司的利润留存,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
净利润是一家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家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中国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一般在25%……这里的25%是应税所得的25%,而非利润总额的25%

有纳税门槛?没这么简单。

税法却规定,当公司的广告支出超过营业收入的15%之后,超过的部分就不能在税前列支了。

“税前列支”(Tax Deductible Expenses)是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之前,企业或个人可以从其总收入中扣除的合法费用。

简单理解,大概其就是,有些钱可以算作正常成本,计算利润时可以从收入中扣除。这些就是“税前列支”。不能税前列支的,就是你花了钱,还不能算入正常成本里。比如前面的广告支出。广告支出太离谱了,这个经营状况多半有问题。大概也是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吧。

详情见后。

第二张财务报表是什么?

利润表的一个基本逻辑:收入扣除所有的成本费用,就得到了最终的利润。

利润表反映了企业是否赚了钱、在哪里赚的这两个信息。

利润表将可持续的营业利润与不可持续的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分别展示,又可以帮助企业推断出自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收益。

利润表实际上有两个作用,即它不仅告诉企业,你现在赚了多少钱、这些钱是从哪里赚的,还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自己未来的盈利状况。

有几个地方是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有收入不等于收到现金,收到了钱却可能没有收入,有费用也不等于要付出现金,付出了现金不一定会产生费用。
权利与现金不一定同步。或者说,数据流和现金流不一定同步?总之:
利润不等同于现金流。

现金流量表就呼之欲出了。

财务报表的诞生和内在逻辑

我们先得了解财务报表的产生和逻辑架构,建立一个初级的财务思维,到时候再了解现金流量表,便自然水到渠成。

为啥不放在第一章呢?

成立新公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呃……想清楚怎么赚钱?
看起来,第一件事是拿到启动资金,就是“货币资金”这项;然后转换为各项生产经营用的资产,准备开工。

生产成本在哪里?

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
存货这项猜得不错。原材料计入存货。对应的货币资金减少。
如果有购买原材料的账款,应付未付的,计入应付账款。

生产成本虽然带着“成本”两个字,但它并不在利润表上,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具体而言,就是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中。

利润表中的成本又叫什么?它的名字叫作“营业成本”——卖出产成品之后,企业虽然获得了一笔收入,却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这些交易产生的直接损失便是所谓的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和生产成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营业成本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那些被卖掉的产品的生产成本。
当产品还没有售出时,它只是企业的一项资产,没有产生利润。此时,它只反应了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企业投入的所有成本。因而,只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中。
一经售出,产品就进入了更大的经济活动范围内——从生产到消费,因而产生了利润,可以进入利润表了。在利润表中,投入产品中的成本是营业行为的一部分成本——所以我觉得生产成本是营业成本的一部分才对吧——总之,计入营业成本中。
如果只是部分售出,那么没有售出的产品,仍然要留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里。啊,这样来看,营业成本就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了:产品没有完全售出。

为什么会有人做赔本的买卖?

什么是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又包括生产车间的水电开支、厂房设备的折旧等。

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

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总额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成本。直接材料是典型的变动成本,在一定期间内它们的发生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产品的耗费则保持不变。

固定成本(Fixed Cost)

固定成本(Fixed Cost):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无论是否发生业务,都会产生的固定成本。计件工资、绩效工资也许是变动成本,但底薪、基本工资是固定成本。

制造费用(Manufacturing Overhead)

制造费用(Manufacturing Overhead):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记入产品或劳务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

固定成本“搞出”了什么乱子?

不能简单地把毛利润增加看成业绩提升的表现。

库存积压可能导致毛利润增长。本质上就是生产成本和营业成本之间差了一个“售出”的环节。没有售出的存货,不会计入营业成本,因而库存积压有可能会压低营业成本,导致毛利润上升。

嗯,毛利润上升,可不是净利润上升。这么说,存货还会计入利润表的其它项目中吗?营业费用?

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发生了毛利润减少和产品库存减少的情况,那么,这个毛利润的减少也不是真实的。

简单说,毛利润不靠谱呗……

销售活动对财务报表有什么影响?

资产负债表里有“未分配利润”项,属“股东权益”类

研发支出对财务报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研发支出(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xpenditure)

研发支出(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xpenditure):研究与开发某项目所支付的费用。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研发支出和开发阶段研发支出的,全部费用化,记入管理费用;二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支出,全部资本化,记入无形资产,分期摊销。

首先,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研究支出应被记录在管理费用当中;
其次,产品开发阶段的投入,如果满足一定条件的话,可以被记录在无形资产当中。
第三,技术研究成功之后,用于申请专利的这部分费用可以被记入无形资产。
再次,会计准则还规定:外购技术的支出是记在无形资产中的。

管理费用,利润表里的。
无形资产,资产负债表里的。“产品开发阶段”,“满足一定条件”,那不满足条件的呢?

产品的开发是指技术研究成功后,企业为了将技术应用到产品制造中,设计、制作模具等所产生的花费。

不是对技术本身的研究,而是将技术运用到生产中,这是“产品开发阶段”。

原因在于,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功了自然可以帮助企业赚钱,可万一失败了呢?
……
——既然它不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有用的东西,花完了就是花完了,那它就是费用。

啊,这项投入不一定有回报。确定有回报了,才算资产。确定没有回报,以及不确定会不会有回报的,通通归入费用。

企业通过自己的研究获得的技术,如果不申请专利,不会得到半点在无形资产这一项上体现的机会;我们在报表上看到的那些技术,多半是买别人的。

广告的情况也差不多。为了创立品牌,我们可能要打广告,但是由于无法估计广告会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所以只能把广告支出记在营业费用当中。

表外资产(Off Balance Sheet Asset)

表外资产(Off Balance Sheet Asset):一般是指按会计准则(GAAP)容许的会计技巧,企业将旗下一些资产,包括子公司、贷款、衍生工具等置于此项,以降低公司债务与资本比率。

表外资产无须列于资产负债表内,但要在财务报告中以注释形式列明。研发投入、组织建设、品牌渠道等都属于表外资产。

会计准则虽然对研究支出规定了唯一的记录方式,但企业却能够通过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来实现不同的会计结果。

比如搞子公司来拆分债务,好做表上市……

财务报表是怎样诞生的?

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面的例子中也讲到了一些,例如存货(生产成本)和营业成本。工资和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等。

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最直接、最表面的联系了——利润表当中的一部分利润有可能被归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这一项,未分配利润将两张表联系在一起。

解剖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示例

-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融资活动
--对内投资对外投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
流入销售、税收处置收益处置收益融入资金融入资金
流出采购、人工、税收购建投入还本付息分红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3000
收到的税费返还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入小计3000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2000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1200
支付的各项税费100
支付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450
现金流出小计3500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500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长期资产而所收到的现金净额
现金流入小计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资金5850
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出小计5850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850
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3200
借款所收到的现金5100
收到的其他与融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入小计8300
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230
支付的其他与融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出小计230
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070
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1720

现金流量表的真相是什么?

现金流量表描述现金的流向,也就是企业收到钱和付出钱的情况。……从经营、投资和融资三个角度,对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了描述。

收到,付出,描述了现金的流向。

经营,投资,融资。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只要一个人会记流水账,也就会做现金流量表,因为现金流量表本身就是一张流水账单。

简单理解就是流水账单。

现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现金,现金等价物。

一家公司的现金是怎样流入和流出的?

经营活动

现金流入
  • 销售产品
  • 退税

退税(Tax Rebate):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已纳税款的退还,优惠退税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即国家为鼓励纳税人从事或扩大某种经济活动而给予的税款退还。通常包括出口退税、再投资退税、复出口退税、溢征退税等多种形式。

  • 代缴增值税
现金流出
  • 采购原材料
  • 支付工资
  • 缴税

投资活动

现金流入

一种是企业变卖了自己的资产;另一种是投资收益 变卖资产……哦对,不属于生产经营活动

现金流出

只要是投资,就一定会出现现金的流出

对内投资 这笔投资会形成这家公司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对外投资

融资活动

对于企业来说,其融资方式也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债务融资,一种是股权融资。

融资的时候一定会有现金流入。

融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一定伴随着一定量的现金流出。

一定量,不一定等额。

现金流量表为什么存在?

我们用现金流量表上记录的所有现金的流入减去现金流量表上记录的所有现金的流出,就会得到现金净流量。

净流量是正,则盈利;是负数,则亏损?
资产负债表也可以。

现金流量表在为企业描述其现金的来龙去脉。

钱是怎么来的?怎么走的?这个……资产负债表不也能做到吗?
不同的流入、流出有不同的意义。

源自经营活动的流入一般是可以长久持续下去的。投资的现金流出很可能在未来某一日创造出收益。

现金流量表不仅描述流量的增减变化,也能描述增减变化的原因。
利润表里……不也能体现吗?

现金流量表向我们展示了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增减变化的原因。

嗯,三表“融合”了……也不尽然,只有资产负债表嘛……
注意是“货币资金”。货币资金代表“现金”

关心现金的来龙去脉、监控企业运作风险的现金流量表正中企业下怀,这也是它的重大意义所在。

毕竟,所有的收入、支出,不都是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动吗?

现金流量表是怎样产生的?

由于现金流量表是一种分类记录,所以在把这些现金变化记录在上面的时候,就必须搞清楚这种现金变化到底是属于经营、投资还是融资,是属于流入还是流出。

横轴三项:经营、投资、融资;纵轴两项:流入、流出。

只要把所有与经营相关的内容汇总在一起,就得出了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把所有与投资相关的内容汇总在一起,就是企业的投资活动现金流;把所有与融资相关的现金流汇总在一起,就得到了企业的融资活动现金流。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ash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ash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企业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以外的所有的交易和事项产生的现金流量。它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主要项目包括:

  •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 (2)收到的各种税费;
  •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主要项目包括:

  • (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 (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 (3)支付的各项税费;
  • (4)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Cash from Investing Activities)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Cash from Investing Activities):企业长期资产(通常指一年以上)的购建及其处置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购建固定资产等所支付的现金、长期投资现金流量和处置长期资产现金流量,并按其性质分项列示。

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出售、转让或到期收回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而收到的现金,以及收回长期债权投资本金而收到的现金。不包括长期债权投资收回的利息,以及收回的非现金资产。
  •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因各种投资而分得的现金股利、利润、利息等。
  •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到的现金净额”项目
    反映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取得的现金,扣除为处置这些资产而支付的有关费用后的净额。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损失而收到的保险赔偿收入,也在本项目反映。
  •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以外,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其他现金流入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
  •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购买、建造固定资产,取得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不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利息资本化的部分,以及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借款利息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在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单独反映。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的固定资产,其首次付款支付的现金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以后各期支付的现金作为融资活动的现金流出。
  •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进行各种性质的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包括企业取得的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短期股票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以及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附加费用。

融资活动现金流量(Cash from Financing Activities)

融资活动现金流量(Cash from Financing Activities):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的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现金,包括以发行股票方式筹集的资金实际收到股款净额(发行收入减去支付的佣金等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发行债券实际收到的现金(发行收入减去支付的佣金等发行费用后的净额)等。
  • (2)“借款所收到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举借各种短期、长期借款所收到的现金。
  • (3)“收到的其他与融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收到的其他与融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如接受现金捐赠等。
  •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以现金偿还债务的本金,包括偿还金融企业的借款本金、偿还债券本金等。企业偿还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在“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反映,不包括在本项目内。
  • (5)“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的现金股利、利润,以及支付给其他投资者的利息。
  • (6)“支付的其他与融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外,支付的其他与融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如捐赠现金支出等。其他现金流出如价值较大的,单独列项目反映。

活用三张报表,打通财务数据经脉

成本、收益、风险?
只是注意下,收益分布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

为什么每家企业都需要这三张财务报表?

首先,利润表主要被用来描述企业的经营活动。

利润表,重点是经营活动

资产负债表虽然与经营活动有那么一点点的关系,但和投资、融资才算是真正的“血亲”。

资产负债表,重点是投资和融资

现金流量表是站在风险的角度,揭示企业的风险状况和持续经营的能力。

揭示风险和持续经营能力。也就是“现金为王”:
“现金流量表是站在风险的角度,揭示企业的风险状况和持续经营的能力”,突然觉得你这个“现金为王”概括的好精准。曾经有阵子听说海南航空负债率80%、90%多,那时候还纳闷这公司怎么还能开得下去。这么看的话,只要现金能周转得过来,即使负债高,风险状况就还可控,公司也就还有持续经营的能力。“现金为王”一下子具象了

在第一个维度上,现金流量表描述了一家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即所谓风险的视角;在第二个维度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则展示了倘若这家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它将是什么样子——有多少家底,又有多少收益,即所谓收益的视角。

综合起来说,现金流量表:风险视角;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收益(成本、利润)

银行家和投资人最爱哪张报表?

企业在做不同的决策时,或许会侧重从不同的财务报表获取信息。

银行从来都不希望企业还不起钱,也不希望看到任何一家企业通过变卖自己的资产来还债,它希望企业手头永远有大量的现金。

银行要现金,不要资产。资产处置既麻烦,又有可能减值。
即使要资产,也希望企业有持续经营能力。

如果一个投资者想知道这家企业未来的盈利状况如何,就应该求助于利润表。

收益,利润。

购买一家公司相当于购买了它的股东权益,因为收购使你取代了原有股东而成为这个公司的新股东,所以你买下的是股东权益。既然成为这家公司的新股东,显然,你最该关注股东权益,而关注股东权益当然就要关注资产负债表了。

根子上是购买了股东权益。

收购一家公司时,资产和负债谁更“危险”?

资产和负债都是风险,资产是一种被高估的风险,而负债是一种被低估的风险。

资产是一种被高估的风险,应该是指资产转换为现金时存在减值风险;然而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资产价值都会做较高估计。实际上是高估了资产的价值,从而造成了更大的减值风险。
负债是一种被低估的风险,应该是指偿还债务时存在偿债风险;然而一般来说,对自己的债务压力都会做较低的估计。实际上是低估了自己的偿债压力,从而造成了更大的偿债风险。尤其是加上杠杆之后。

在兼并过程中,资产和负债这两种风险,究竟哪个更难控制呢?

显然是负债。低估的风险相对更不可控,一旦被兼并者的财务报表隐瞒了一些负债,兼并者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财务报表有隐瞒……岂不就是假账吗?

造成负债没有出现在报表上的原因多种多样,或有负债的存在便是其一。

开始解释了:不一定是假账。

那些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的负债,就是所谓的或有负债。

替人担保造成的负债。那这种……会体现到报表里面吗?

表外负债,就是那些明明存在但却没有被记录在财务报表上的负债。

会计准则允许。但情况特殊。

怎么做同型分析?

我想……现在可以看看颜总的论文了。

各个项目在利润表中分别占比多少就是利润表的结构;从收入到利润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损耗了多少,就是对利润表进行同型分析的成果。

呃……漏斗?也不一定,毕竟不一定是纯粹的上大下小。

资产负债表详细列明了各个项目在企业资金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而同型分析的着眼点正在于此。

话说,现金流量表……是不是不能这么分析了。

使(利润表)所有的项目都除以收入,再乘以100%,就能获得这些项目在收入中的占比,也就得到了同型分析的结果

哇,看我后面的“各项占比高”的分析……哈哈哈哈 不过注意,这里的“占比”分母不对:是以“收入”为分母。

同型分析让企业更加了解财务报表的结构,它远比一般的财务报表直观:通过对利润表进行同型分析,企业可以得知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实现从收入到利润的;通过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企业可以获悉自己资产的构成和资金的各项来源。

呃,简单说就是……做饼图……?
还可以做趋势分析、比较分析?

趋势分析(Trend Analysis):将实际达到的结果,与不同时期财务报表中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Comparing Analysis):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确定指标间的差异,并进行差异分析或趋势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我想说,这三种分析方法,适用性很广。

怎样用比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原始的报表数据不能充分描述企业状况的时候,企业就需要在这些原始的财务数据之间做一些加减乘除的运算,计算所得的新数据即所谓的“比率”。

基于这些比率进行分析,就是“比率分析”。

在运用比率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数据变成比率,比如将毛利润转化成毛利率,将净利润转化为净利润率。

转换成比率,关键是选择分母。

毛利率(Gross Margin)

毛利率(Gross Margin):毛利与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营业收入和与收入相对应的营业成本之间的差额。 毛利润/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

净利润率(Net Profit Margin)

净利润率(Net Profit Margin):又称销售净利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扣除所有成本、费用和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率。

净利润/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

一家企业的净利润率较高,说明在从营业收入到利润的转化过程中损耗较少,也就有更多的收入可以转化为盈利,那这家企业一定是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因此,净利润率是一个与效益有关的概念。

由收入转化为利润损失少。
为什么选择收入作为分母……?收入/成本,这个比率是什么呢?由成本转化为收入,或者成本转化为利润,这个比率不是更有意义吗?
这么说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制造一个漏斗了?

周转率

确切地说是总资产的周转率。在同样的时间里,总资产的周转率越高,完成上述循环(资金-资产-售出-资金-资产-售出)的次数越多,赚的钱也就越多。因此,总资产的周转率是一个与效率有关的概念。

总资产报酬率(Return on Assets)

总资产报酬率(Return on Assets):又称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英文缩写ROA,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

(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收入)=净利润/总资产 = 总资产报酬率

从资产负债表左边的概念来说,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企业整体的投资回报;从资产负债表右边的概念来说,由于总资产等于负债与股东权益的和,所以总资产报酬率是股东和债权人综合的投资回报。

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

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英文缩写ROI,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企业从一项投资性商业活动的投资中得到的经济回报。

(投资收益 - 投资成本) / 投资成本 × 100%。 基于投资成本。

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

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又称净资产利润率,英文缩写ROE,指利润额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说明给股东(所有者)带来的收益越高;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股东(所有者)的获利能力越弱。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

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单位股东投资产生的净利润。……边际效益?
这里的“平均股东权益”通常是指年初和年末股东权益的平均值。
基于自有资本。

一家公司的营运能力怎么样?

企业的投资回报决定于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效益可以用净利润率和毛利率来表示,效率则可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表现。

总资产周转率(Total Assets Turnover)

总资产周转率(Total Assets Turnover):企业在一定时期营业收入同平均资产总额(可以用期初与期末资产总额之和除以2得到)的比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的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高,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出销售能力越强。

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 总资产周转率
呃,这个实际是总资产到收入的转化率吧?实际上,我有可能只完成一次周转,用高收入来拉升这个“总资产周转率”……这到也能说明在这个时期内“每单位资产能够产生的销售收入”。只是……名不副实啊。周转率是周转频率才对吧。
实际没法计算周转频率……记录也不行。资产不是一次性转化的,而是分批次转化的。期初的10份资产中,有7份在期中完成一次周转,回到资产项中。这时算周转了1次,还是0.7次?

AI的解释:

总资产周转率(Total Assets Turnover Ratio)是衡量企业利用其总资产产生销售收入效率的财务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每单位资产能够产生的销售收入。计算总资产周转率的基本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率 = 销售收入 / 平均总资产
其中:

  • 销售收入通常指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营业收入净额,即减去销售折扣、折让等后的净额。
  • 平均总资产是指企业在计算期间内资产总额的平均值,通常取期初和期末资产总额的平均值。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undefined.确定销售收入:从财务报表中获取营业收入净额。
    undefined.计算平均总资产:将期初和期末的总资产相加,然后除以2。
    undefined.应用公式:将销售收入除以平均总资产,得到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的值越大,说明企业利用资产产生收入的能力越强,资产的运营效率越高。如果总资产周转率较低,可能意味着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可能需要改进资产管理策略。

应收账款周转率(Accounts ReceivableTurnover)

应收账款周转率(Accounts ReceivableTurnover):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营业收入除以平均应收账款(可以用年初与年末应收账款之和除以2得到)的比值,也就是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它说明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
用时间表示的周转速度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叫平均应收账款回收期或平均收现期,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等于365除以应收账款周转率。

定义确实是次数。算法明明是转化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Current AssetsTurnover)

流动资产周转率(Current AssetsTurnover):营业收入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它反映的是全部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分析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一个综合指标,流动资产周转得快,可以节约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其实是由各项流动资产周转率加权平均决定的,按它们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来加权。

固定资产周转率(Fixed AssetsTurnover)

固定资产周转率(Fixed AssetsTurnover):企业营业收入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周转情况,从而衡量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
该比率越高,表明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越高,利用固定资产效果越好。

花费一年时间还无法周转一次。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存货周转率(Inventory Turnover)

存货周转率(Inventory Turnover):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成本(也可以用营业收入)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
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注意哦,首选营业成本,而不是营业收入。

因为在被出售之后,存货就转化成了营业成本,所以人们更习惯用成本除以存货的方式来计算存货周转率。

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通通是时点数据,而利润表则表现了一段时期的数据,如果用时段数据直接除以时点数据,二者是不匹配的。
……
用营业收入或者营业成本除以这项资产在一年当中真正的平均水平,一般用这项资产期初数额与期末数额之和除以2来计算这个平均水平。

营运能力(Operating Capability)

在资金-资产-出售-资金-资产-出售的循环中,获取利润的能力?

营运能力(Operating Capability):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分析比率为各种资产的周转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以及相对应的周转周期。

一家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怎么样?

偿债能力(Solvency)

偿债能力(Solvency):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包括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

看货币资金和流动资产……?

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

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用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便获得了流动比率,这个比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速动比率(Quick Ratio/Acid-testRatio)

速动比率(Quick Ratio/Acid-testRatio):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的指标。
速动资产中一般不包括流动资产中的存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减去存货。

流动资产实际上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角色是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做准备,另一个角色是为企业的日常运营提供流动资金。
当一家公司的流动比率为1,那么它的营运资金一定是不足的。

流动比率为1,说明流动资产只够第一个角色用。

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流动比率都在1到2之间。
在中国,企业往往不需要靠变现流动资产来偿还短期借款,而是用新的借款来偿还,也就是借新债还旧债,借款本身实现了自我循环。

我擦,借新还旧……借多了之后银行要哭死了吧。

因此,虽然用所有流动资产除以所有流动负债得出的流动比率可能很低,但用流动资产除以扣除了短期借款的流动负债,得出的流动比率就没有那么低了。

常见比例在4~5左右。

一家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怎么样?

总不会是固定资产吧……看来不是。变卖固定资产或其它长期资产,就是准备关门了……

用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结果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时,我们假设企业是用流动资产变现得到的现金去偿还流动负债的,这个假设也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负债的偿还,包含本金和利息两个维度;偿债,也包含偿还本金和偿还利息两个维度。

用净利润除以利息,又将得到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比率。因为净利润本身就是一个扣除了利息的结果,用净利润除以利息,就是计算在还完利息之后,企业赚的钱还可以再还几次利息。重复偿还利息,银行倒是赚翻了,企业自己却只能关门大吉,这显然是大错特错的。

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所得税和利息,就得到了所谓的息税前收益,这就是偿还利息和所得税之前企业赚到的钱,这笔钱是可以用来偿还利息的。

根本思路是:根据最终结果逐步倒推,计算出企业可以动用哪些钱来偿还债务。

息税前收益(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Tax)

息税前收益(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Tax):扣除利息、所得税之前的利润,英文简称EBIT。

利息收入倍数(Times InterestEarned/Interest Protection Multiples)

利息收入倍数(Times InterestEarned/Interest Protection Multiples):也称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

资产负债率(Liability/Asset Ratio)

资产负债率(Liability/Asset Ratio):又称财务杠杆(Financial Leverage),是企业负债总额占企业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反映了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资产所占比重的大小,反映了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度,也反映了企业举债经营的能力。

利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这个方式虽然粗糙,但却大体靠谱。

对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财务杠杆水平维持在45%左右。

无论是利息收入倍数还是资产负债率都不只被用来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它们其实是企业整体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

话说,如果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是这俩的话……为什么银行放贷款主要看现金流量表呢?
emmm不要被字面蒙蔽了。银行主要看现金流量表,肯定也不只看现金流量表。这两项指标能够衡量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表则可以补偿说明这些偿债能力的可靠性——是否存在经营风险,偿债能力是否长期稳定,等等。

找出影响财务数据的因素

影响财务数据的因素有哪些?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企业决策行为的体现,那么,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决策,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

首先,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独特的战略选择
战略执行能力

行业大环境对企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首先要说的是,这里要讨论的环境其实并没有那么宽泛,既不包括世界经济,也与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无关,而专指某一行业。

五力图(Five Forces Model)

五力图(Five Forces Model):五力分析模型,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会影响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

在营销的市场分析里也提到过这个五力分析模型。

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

包括已经存在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和替代产品的威胁。
竞争压力大,对价格、销量都会造成影响。

购买方的谈判能力和供货方的谈判能力

议价权。

竞争越激烈,购买方就拥有越强的谈判能力,得到的实惠也就越多。

这里的购买方,是企业的下游,也就是买家。
购买方的议价能力,影响企业的利润、应收货款等。
供货方的谈判能力,则影响企业的成本、应付货款等。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和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这两项没有提到?也许可以推测下?
也许会影响产品售出得到的收入?可能还会影响供货方的供货能力,从而影响成本?

造纸行业和家电行业有多大差异?

这里是用这两个行业来举例分析行业环境对企业和财报的影响。跨行业的分析。

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可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中国的造纸行业时常要面对高高在上的供应商,对上游供应商缺乏一定的谈判能力。

在中国,家电行业的竞争可谓相当惨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家电行业都在进行“削价特卖”,整个行业的利润相当薄。在这样的情况下,家电行业的销售渠道又被两三家公司垄断,购买方非常集中,这又进一步削弱了家电企业对下游购买方的谈判能力。

行业差异如何影响造纸企业和彩电生产企业的财务数据?

造纸企业的毛利率达到28%,而彩电生产企业的毛利率却只有15%……全然不同的竞争环境,使这两家企业的毛利率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毛利率其实反映了整个行业的竞争环境

同一个行业内的不同企业,毛利率也可能有较大差异吧?

造纸企业的应收账款占了总资产的14%,存货占了总资产的7%;而彩电生产企业的应收账款则占到总资产的23%,存货占总资产的39%。……由于家电行业的竞争实在太激烈,这些家电企业的购买方都因而获得了一些额外的“权利”……应收账款和存货反映了企业和它下游购买方的关系

我有点纳闷的是,应收账款高的情况下,存货为什么还会这么高……按说,应收账款高,说明产品卖出得多啊。不过,二者不是强负相关……最起码,存货包括了在途产品嘛……

这家造纸企业……明明是这个行业里面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却只有8%的应付账款,连那家规模一般般的彩电生产企业都有15%的应付账款呢。……造纸企业的上游供应商都是高高在上的,它们具有无比高强的谈判能力:一方面提高原材料价格,压缩造纸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造成造纸企业如今应付账款少的局面,使它们在购买原材料的时候无法占用自己的现金。……应付账款则从侧面表现出企业上游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竞争激烈,则自己对上游、下游的谈判能力是不是都会下降?

造纸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一比例甚至高达62%,而彩电生产企业的固定资产却只占总资产的14%……因为造纸企业每一万吨的产能就需要消耗一亿元的投资,而且这一亿元中的大部分都要被用来购买设备……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反映了这个行业的基本特征

行业基本特征……重资产、轻资产之类的吗

总资产周转率让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

管理得好,资源利用率高,是这意思吗?

造纸企业的财务数据经历了怎样的动态变化?

emmm感觉这个地方,如果结合现实,可以很好地解释财务数据。可是如果只有财务数据,能推断出现实发生的事情吗?总感觉够呛。感觉财务数据概括性太强了点……

尤其是最后这段。三年数据里,毛利率连年下降、第三年更是大幅下降,应收账款先升后降,存货先降后升。这可以推测出第三年采用了降价策略吗?

彩电生产企业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这家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获得了提升,而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获得了大幅下降。这些数据似乎说明,这家公司“咸鱼翻身”了 ……
这家公司周转率的提升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在这些有利的数据背后,或许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巨大的亏损。

这么看,同样的数据,其实可以解读出两种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原因。
所以,应当结合“事实”来分析报表,而不能仅依据报表来推测“事实”。
这里的“事实”打了引号,是指企业披露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可以在财报中得到佐证。

战略定位和执行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务数据?

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企业通过降低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获得市场占有率。

所谓成本领先战略,就是其实这家企业的产品跟别家企业的产品没什么差别,但这家企业努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大的价格优势,也就是薄利多销。

压降成本。但这不是薄利多销吧。薄利多销是指降低价格、增加销量,与成本没有直接关系吧?

薄利体现在财务数据上是指毛利率低。

营业收入降低。成本不一定降低。

毛利率是一个更容易受企业战略定位影响的指标,它直接受企业降低或抬高价格的影响;而净利率则并非仅仅受到企业战略单方面的影响,还受到管理水平、营销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毛利率低是对薄利的比较靠谱的陈述。

净利率要在毛利率的基础上再扣除一些费用。

多销的真实含义就是企业周转率高。

销量高。

成本领先战略的特点就呼之欲出了,它的财务表现就是低毛利而高周转率。

毛利率低,说明收入低。周转率高,是销售能力强。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Differentiation Strategy):为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创造被全行业和顾客都视为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是使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战略。

富有特色的产品定价一般都比较高,而定价高的产品则不会有太大的需求量,因此,走差异化路线的企业一定都是高毛利低周转率的。

差异化战略是一种通过牺牲效率来换取效益的战略,与成本领先战略是完全不同的战略。

emmm,有没有价高而周转率也高的呢……?烟草……?哈哈哈哈

两种战略都有各自的追求和舍弃,但奉行两种战略的企业,它们的财务数据是否全然不同呢?低毛利高周转和高毛利低周转的差异是否真的十分明显?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大规模生产引起的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具体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一家造纸企业也可以通过改进产品质量或者使产品专注某一个特殊领域的市场来实现差异化。

专注细分领域。
可能也得看这个细分领域有多大市场吧……要真是婴幼儿游泳领域,你猜能有多大市场

战略是策略性地舍弃一个方面去追求另一个方面,如果……企业确实舍弃了该舍弃的,但却没有换来想要的东西。很显然,这说明公司的战略执行出了问题。

怎样的公司才算是好公司?

好公司是什么样的?

赚钱是企业存在的终极目标。

呃,社会责任呢……当然,不赚钱也没法承担社会责任。不过我主要是觉得,不能止于赚钱……

投资资本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投资资本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投出和/或使用资金与相关回报(回报通常表现为获取的利息和/或分得利润)之比例,用于衡量投出资金的使用效果。

用净利润除以一个近似于总资产的投资资本,就得到了所谓的投资资本回报率。

投资资本和总资产有区别。

在计算总资产报酬率的时候,分母是总资产,而投资资本回报率的计算中用的是投资资本。

投资资本包括哪些内容:首先,股东权益一定是有的;其次,那些需要支付利息的负债也一定是有的。

属于“投资”的资本。

总资产报酬率的分子是净利润,投资资本回报率的分子是税后营业净利润。

净利润是扣除了所得税的,同时也扣除了应该付给银行的利息。如果在计算净利润的过程中不扣除利息,但扣除所得税,就得到了税后营业净利润。很显然,这个税后营业净利润既包括股东获得的收益——净利润,也包括债权人获得的收益——利息。

所以,总的来说就是,既要熟悉报表中有哪些项目,也要清楚知道各项目的含义。这样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才能明确的、自如的、灵活的取值计算。

不得不说,虽然在计算方法上更为精确了,可就经济含义而言,投资资本回报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其实是相同的,都是用来描述股东和债权人的综合投资回报。

可能……也可以相互印证和勾稽?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报表、分析经营状况?

衡量企业投资资本回报率的及格线是什么?

投资人给企业投资,当然会要求自己的收益大于成本。既然投资资本回报率是投资人投资一家企业所能获得的收益,那么它的及格线就应该是企业使用这些投资人资本的成本,也就是投资资本成本。

投资人手里的钱也是有成本的,也就是所谓融资成本。投资收益要高于融资成本,这样投资人才真正可以赚钱。

资本成本(Cost of Capital)

资本成本(Cost of Capital):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
从广义上讲,企业筹集和使用任何资金,不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要付出代价。狭义的资本成本仅指筹集和使用长期资金(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长期资金)的成本。由于长期资金也被称为资本,所以长期资金成本也称为资本成本。

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

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有时也被称为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具体是指从税后营业净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
其核心是资本投入是有成本的,企业的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
经济利润是一种全面评价企业经营者有效使用资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的指标,是体现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经营业绩考核工具,也是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超额收益率(Excess Return)

超额收益率(Excess Return):超过正常(预期)收益率的收益率,它等于投资资本回报率减去投资资本成本。

剩……剩余价值???

用超额收益率乘以这家公司的投资资本总额,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经济利润。

投资资本成本怎么算?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最大价值吗……这可不好评估啊。

用脚投票(Voting by Foot)

用脚投票(Voting by Foot):资本、人才、技术流向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策壁垒的消失,用脚投票挑选的是那些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环境。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英文缩写为WACC,具体是指以企业获得的各种资本在企业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为权数,对各种资金的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资本总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可用来确定具有平均风险的投资项目所要求的收益率。

因为企业通常是在支付利息之后才缴纳所得税,所以支付利息可以减少一家企业的税前利润,从而进一步减少它所要缴纳的所得税。利息越高,所得税越少,这被称为“利息的税盾作用”。

所得税是按利润算的。利息会降低利润,因而会降低所得税。

如此一来,如果银行贷款的利率为7%,由企业承担的则绝达不到7%。因为企业要支付给银行的利息被分为如下两个部分:和税率相等的部分由政府承担,即20元利息的25%,是为5元;而剩余的部分由企业承担,当为20元利息的75%,是为15元。因此事实上,由企业承担的利息成本应该是7%×(1-所得税税率),答案为5.25%。

有点费解啊。
关键是,多交利息少交税,等同于挪用给政府的税款、去支付银行的利息。换算一下,就是政府拿税款去替企业交利息。那么,利息落到企业头上的成本就会降低。统筹考虑下来,也就是企业承担的利率实际要更低。

什么是赚钱?

如果一家公司的净利润大于0,经济利润小于0,那么这并不是一家赚钱的公司。
……
这背后的经济含义是:这家企业虽然表面上有利润,但它并没有真正为股东赚到钱,因为股东把钱投到别处要比投到这家公司更有利可图;同时也意味着,这家公司在它所处的行业属于下游公司,比不上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

这个对赚钱的要求有点高了……不仅要高于资本成本,还要高于“机会利润”……不仅是要赚,还要比别人赚得多……

什么是赚钱?不是有收入,不是有利润,不是有增长率,甚至不是有利润率。从短期来说,赚钱是有正的经济利润;从长期来说,赚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

1.投资资本回报率=税后营业净利润/投资资本 2.投资资本=有息负债+股东权益 3.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有息负债/投资资本×债务资本成本×(1-企业所得税税率)+(股东权益/投资资本)×权益资本成本注:通常,债务资本成本为贷款利率,权益资本成本可以用行业平均盈利水平衡量。 4.经济利润=(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投资资本

企业靠什么赚钱?

想成为一家好的企业,得一方面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另一方面压低投资资本成本,从而扩大两者之间的差,赚更多的钱。

定目标

想成为一家好的企业,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战略,然后有效地执行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创造更多的价值。评价一家企业是否是好企业,最终的落脚点就在总资产报酬率。

指路径,然后去执行。

股东提高收益得靠什么?

净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报酬率之间关系密切,如果总资产报酬率的日子不好过,净资产报酬率也别想好过。

最起码的来说……二者其实是财报分析的工具。底层数据和逻辑是统一的啊。

净资产报酬率其实等于总资产报酬率乘以一个叫“总资产除以股东权益”的指标。

总资产除以股东权益,反过来就是股东权益除以总资产。除了股东权益,总资产里还剩下资产和负债。这些本质上都是从股东权益里衍生出来的吧,有股东投资了才有资产和负债……不过股东权益里面也还有分红和未分配利润……
emmm总资产除以股东权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股东投资膨胀了多少啊?

总资产等于负债和股东权益相加的和。

啊哦,总资产里不包括资产……所以:

这个指标其实跟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关系密切,这个指标越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负债水平也就越高。

权益乘数(Equity Multiplier)

权益乘数(Equity Multiplier):又被称为股本乘数,是指资产总额相当于股东权益的倍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权益乘数越大,企业负债程度越高。

总资产=股东权益+负债。总资产/股东权益=(股东权益+负债)/股东权益=1+(负债/股东权益)

因此,决定股东投资回报的最根本因素,不是你的负债水平有多高,而是这家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投资回报是多少,也就是总资产报酬率是多少。

苹果公司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做再多财务分析,最后也还是要落脚到实践当中 报表分析一定要结合实际经营情况。

控制风险的要诀

不同状态的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和风险来源。这就是现金流量表告知我们的关于公司风险的信息。

序号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融资现金流生命周期备注
1+++成熟阶段融资得到一大笔“闲钱”,却没有投资。需要关注融资目的和资金去向。
2++-成熟阶段
3+-+成熟阶段关注投资风险。
4+--成长阶段关注净现金流,以及经营现金流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也就是风险。
5-++衰退阶段
6-+-衰退阶段除非变卖投资,否则基本不会出现。
7--+初创阶段或衰退阶段
8---衰退阶段有出气没进气了。变卖投资,变成第六种。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这么做。快速收回经营活动中的现金,变成第四种。设法融资借钱,变成第七种。

后文中反复出现的几种状态

健康企业的现金流有哪些特征?

三张财务报表体现了两个维度:第一个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共同构建的维度,它的视角是,如果企业能生存下去,它会是什么样子;另一个是现金流量表构建的维度,它描述了企业能否在未来持续经营。

现金流量表按照企业所进行的三项经济活动描述现金的来龙去脉,具体而言,就是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和融资活动现金流。

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为正,说明这家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情况良好,销售收入足以支付它采购原材料、发工资和缴税的钱。
经营活动现金流表现出这种特性的企业,我们通常认为它的经营活动是健康的。

如果这家企业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同样为正,这意味着它可能有处置资产所得的现金,也可能获得了投资收益,总的来说,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家企业的经营活动很不错,它需要处置资产的可能性比较小。

融资活动现金流表现如何。我们看到它是负的,这意味着这家企业可能在给银行还本付息,或者给股东分红。这是一家处于成熟阶段企业最常见的现金流状况。

反过来,正的说明从银行、股东等资源中获得了融资。

企业的生命周期(The Life Cycle of Enterprise)

企业的生命周期(The Life Cycle of Enterprise):一般包括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也有更细的划分方法。 通常在初创阶段,企业利润和现金流都较差;成熟阶段现金流丰厚,但是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一般。

各种现金流都为正的企业是不是好企业?

对于一家经营情况良好、投资情况也良好的公司来说(这类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均为正),如果它正在融资,那它可能是想要进行投资或者正在为投资做准备。

也可能不是。要关注融资目的和资金去向。

投资活动现金流为负的企业要关注什么?

如果将这家公司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和融资所得全都拿来投资,这个投资将会产生什么效果?

为什么这家看似一切正常的企业却走上了破产的不归路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它的投资规模扩张太快。

wow有阵子鸿星尔克等一下子爆火。它们并没有选择扩大产能,宁可缺货也不扩大。还是有道理的。

投资是需要一定周期才能产生效益的,产生效益之前,企业一直都向外流出资金,它在此时就得靠企业自己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以及它的融资能力来支持。在这个周期内,企业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一旦它的投资规模扩张太快,经营和融资创造现金的能力难以为投资活动提供现金支撑,资金链便会发生断裂。资金链一旦断裂,原本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便有可能不再具备后续的发展机会了。

滞后。有个词叫“节奏”,嗯嗯。真的要把控好节奏才行啊。

只有健康经营活动现金流的企业是好还是坏?

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投资方向,关注它的投资规模和节奏是不是控制在它可以承担的资金范围内,还要关注它的经营活动。

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的企业怎么样?

经营活动因为销售而流入现金,又由于采购、发工资、缴税而产生现金流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为负,意味着企业的销售额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

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处置资产,这其中包括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第二种则是投资收益。

处置资产,简单说就是卖资产……卖厂房卖设备卖股票等等。

投资收益实际上有两种可能:
其一是来自金融性资产的投资收益。比方说公司刚刚卖掉了去年买入的一只股票,并因此获得了一笔投资收益。这种投资收益的运气成分很大,它不一定是可持续的现金来源,在这种情况下,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并不能降低这个公司的风险。
其二是来自实业型投资的收益。这样的投资收益多半来自子公司的分红,无疑是可持续的。

投资收益为正,也不一定是好事。

属于第七种情况的公司也有可能是一家处在衰退阶段的企业。虽然营运能力已经衰退,但却仍在投资,如果公司在投资新的业务、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就表明这家公司正在转型。
如果转型能早一步开始,也就是说,在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的时候(第三种情况)就开始谋求转型升级,或许路就没有那么难走了。

市场机遇、战略机遇,稍纵即逝啊。
换算到我们研发工作上……emmm……应该在业务需求还比较正常的时候,就规划好长期路线,并安排优化升级。

三张报表之间有何关联?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告诉我们公司的运营情况,现金流量表告诉我们公司的风险状况。

资产负债表告诉我们当前的家底;利润表告诉我们近期的生产经营情况;现金流量表反映近期(和未来)的风险、持续经营能力。

我们既知道如何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判断企业的运营状况,也知道如何用现金流量表了解企业的风险状况,那么当这两个体系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对一家企业做出最终的判断呢?

个人认为……对于评价一家企业的生存能力来说,现金流量表更有力。“现金为王”嘛。

净利润和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差额,永远等于资产负债表上除现金之外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这也是三张报表最为重要的内在联系。

现金净流量,反映的就是资产负债表上现金——也就是货币资金——的变化。净利润,则是资产和负债在期初和期末的变化,这里应该不包括股东权益吧……。资产和负债,包括了货币资金和其他。那么,净利润-现金=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其他。这个理解好像说得通吧。

为什么利润表通常比现金流量表更重要?

噗哈哈,打脸了。“现金为王”在这里说不通了。

企业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现金支出,我们可以大致把这些现金支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未来有用的,比如说购置设备;另一类只和当下有关,投放广告就属于这种类型。

无论这笔支出与什么有关,现金流量表都会体现出来,但它究竟会出现在利润表还是资产负债表上,就要看这个支出是和未来有关还是和现在有关。
对未来有用的支出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通常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和现在有关的支出则是一个费用,会出现在利润表上。

资产和费用的区别,在于未来会不会产生收入。某些支出既然只和现在有关,那么它就不可能在未来有什么收益。自然地,它就是费用。

在现金流量表上,我们不需要考虑这个支出跟未来有没有关系;而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构成的体系当中,我们则以经济活动是否与未来有关为标准,将它们各自反映在两张报表上。

换句话说……现金流量表本身的数据,看不出现在和未来;还需要更多信息才能分析出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则区分了现在和未来,因而可以更简单的看出端倪。

什么情况下现金流量表比利润表重要?

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所共同构成的体系之所以优于现金流量表的体系,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额外信息,而这个信息关乎企业的未来。因此,说利润表比现金流量表更重要,这个信息就一定得是正确的。如果这个信息本身就是错的,那么整个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不存在了,这个报表提供的信息也就失去它真正的意义。

但是,如果那两张表的信息错了,能保证现金流量表仍然正确吗?
有些时候可以,例如资产贬值(减值)后的资产仍然留在了表内。后面会有具体案例。

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包含了每笔支出是否对企业未来有用这样的信息;对未来有用的支出被记在资产负债表上,和未来无关的支出被记在利润表上。这个是否与未来相关的判断就决定了企业的资产有多少。因此说这个信息正确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关于资产有多少信息是正确的。

什么样的公司更应该关注现金流?

净利润和经营活动利润之间有什么差异,再研究经营活动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之间的关系。

净利润和经营活动利润之间有什么差异

净利润和经营活动利润之间的差异产生主要由于有一些非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存在

经营的利润和经营的现金流为什么存在差异

经营的利润和经营的现金流产生差异是因为与经营相关的非现金资产和负债的变化

比如说,卖出产品之后,企业的利润表就会产生变化,但如果没收回钱,企业就没有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所以这时候,企业账上的利润可能不错,但现金流并不好。

现金回收周期的差异

什么样的公司更关注利润?

因为采用定制化的生产方式,产品都是有订单支持的,B公司的存货不愁卖不出去,而一旦卖出去后变成应收账款,产生坏账的风险也比较小,这就意味着它的资产价值是有保证的。在这种情况下,利润表的信息就比较可靠。

“这种情况下”,是什么情况呢?产品不愁卖?坏账风险小?资产价值有保证?还是?
产品不愁卖,坏账风险小,资产价值有保证,本质上都是在说未来的风险小。

利润和现金流究竟哪个更重要?

当我们谈到利润最大化的时候,本质上是在说企业追求收益的重要性;
而我们说现金为王时,则是在说企业需要关注风险。
因此,当我们讨论利润和现金流哪个更重要时,我们其实讨论的是: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是追求收益重要,还是控制风险重要?

资产负债表:当前家底
利润表:这点家底能产生的收益
现金流量表:这点家底可能面临的风险

当A公司面临巨大风险的时候,它最关心的应该是企业能不能活下来,在这个时候,现金流自然就显得格外重要。
B公司在一个寡头垄断的行业里,它的经营风险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它首先应该关注的当然是收益和利润。

所以,还是优先看风险。有风险看风险,没风险再看收益。

结语

财务分析应用在哪些领域?

首先企业内部会使用财务数据,因为即便是企业管理层也未必完全了解企业的状况。

财务信息除了对分析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有帮助外,还能帮助企业在对外收购时做出决策。

《跨界并购风险管控研究——以朗姿股份并购米兰柏羽为例》

商业银行在给公司提供贷款之前,很大程度上要参考这家公司的财务数据,通过财务数据来评价这家公司的偿债能力,最后据此做出贷款决策。

投资银行也会通过财务数据来了解这家企业过去的状况,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态势并估值,最终判断这个企业的股票价值。

一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它们投资的企业可能尚未进入上市阶段,但它们同样会在投资的过程中通过解读这家企业的财务数据,最后做出投资决策。

不仅仅是商业领域,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同样也会关心财务数据。

总的来说,财务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制定商业决策。

经济学里面好像有一个叫“完全市场”理论?考虑的是公开所有信息后的经济活动?披露财报算是一种公开信息吧,财务分析也算是遵循“完全市场”理论的一种经济学行为?

附:

经济学中的“完全市场”(Perfect Competition)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市场结构,其中市场参与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受到一系列假设条件的约束。完全市场竞争的特点主要包括:
1.大量买卖双方
市场上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每个个体都无法单独影响市场价格,即他们是价格接受者(price takers)。
2.同质产品
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服务是完全同质的,即消费者认为所有卖家提供的产品是完全相同的,没有差异。
3.自由进入和退出
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没有进入壁垒或退出成本。
4.完全信息
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拥有完全的信息,包括产品的价格、质量、生产成本等,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5.无外部性
市场交易不产生外部成本或收益,即每个交易只影响交易双方,不影响其他人。
6.无政府干预
市场运作不受政府的干预,如补贴、税收、价格控制等。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上述条件的存在,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达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企业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即零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完全竞争市场被认为是理想的市场结构,因为它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即资源分配无法通过重新分配而使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而不使其他人变得更差。
然而,现实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这些假设条件的市场,完全竞争理论更多地被用作分析和比较其他市场结构(如垄断、寡头竞争和垄断竞争)的基准。通过这种比较,经济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政府干预的潜在效果。

在企业内部决策中该如何应用财务数据?

……“我管理的公司怎么可能出现亏损”

通过苹果公司和华为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2007年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机时,苹果公司的毛利率有一个跃升,之后就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并且这个水平与华为不相上下。而苹果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也比专注于to B业务的华为低很多,表明苹果公司通过产品的突破性创新获取高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但是我们看到,苹果公司无论是在销售还是采购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苹果直营店与销售合作伙伴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体系使得它用较低的销售投入获得了更高的销售和收款效率;其内部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使得苹果能更好地控制质量、成本和供货期,而且能够更长时间地占用供应商的资金……这都在表明,苹果在产业链整合方面具有优势。

这些情况是怎么通过财报看出来的?
白读了这么久的书了……营业收入、存货、周转率、应付账款……

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如何应用财务数据?

投资决策,不能不提的便是它要遵守的最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基本的原则——净现值大于0,投资人士通常称之为NPV大于0。……它的经济含义就是投资收益大于成本。

收益大于成本,这只是基本原则。如果按前面的严格逻辑来说,还得大于机会成本。

贴现(Discount)

贴现(Discount):将未来的资金折算为当前资金数额的过程。 未来资金数额÷(1+贴现率)=当前资金数额,这里的贴现率是投资收益率,在投资决策中一般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贴现率不好取值。

我们要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去看彼时的那些钱相当于此时的多少钱,这个过程就叫作“贴现”。

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将未来收益的总和贴现成现在的钱,也就是现值。用现值减去购置这台机器时所花费的成本,得到的就是净现值。

今天投资10块,明天赚1块;贴现后,今天实际投资10块、收益1.1块,净现值-8.9块。

资金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

资金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资金的价值增值,这个增值源于投资收益。
因此,不同时间点的资金不能简单相加,当前的资金数额+投资收益=未来的资金数额,这里的当前资金数额与未来资金数额不相等,但是价值相同。

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

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投资项目未来收益贴现之后的总和减去投资成本之后的差额。一般认为,只有净现值大于0的项目才可行。

而且得计算整个现金流产生的收益。这个比较麻烦。

收益是这个企业自身可以获得的收益,而不是其他企业的。

有没有“机会收益”这个说法?一般没有。
然而,如果你想要表达的是在做出某个选择后所获得的收益,这通常被称为“收益”(Benefit)或“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在投资决策中,这可能被称为“预期收益”(Expected Return)或“投资回报”(Investment Return)。

成本是什么呢?就是在市场上购置这台机器所需要花费的支出,也就是这台机器的市价。

市场价格。emmm甚至不是企业购入机器时付出的资金?

由此可见,所谓的净现值大于0,其实就是我使用机器的收益比市场平均收益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才能赚钱。

回归到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嗯,跑赢大盘……

我们就可以解释净现值大于0的经济含义了,它真实的经济含义是:一家企业必须选择它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去投资,才能赚钱。

“抄底”不可行?抄底……算是一种成本优势吧。

这就……结束了?

分类整理

待摊费用和资产

“待摊费用”为什么算是“流动资产”?

“待摊费用”(Deferred Expenses)是指企业已经支付但尚未在财务报表中作为费用确认的支出。这些费用通常与企业的长期运营活动相关,且其效益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体现。待摊费用之所以被归类为流动资产,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企业未来可以利用的资源,尽管这些资源尚未转化为费用。

在会计处理上,待摊费用通常在支付时被记录为资产,然后在其效益期逐渐摊销(即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作为费用。这种处理方式反映了会计的匹配原则,即收入和费用应当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内匹配,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待摊费用作为流动资产的原因在于:

  1. 流动性
    待摊费用通常在一年内或一个经营周期内摊销完毕,这意味着它们在短期内可以转化为费用,从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
  2. 可转换性
    待摊费用可以在未来转化为费用,这使得它们具有潜在的流动性,因为一旦摊销,它们就会减少企业的资产总额,同时增加费用,影响利润。
  3. 管理决策
    将待摊费用列为流动资产有助于管理层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短期财务状况,因为这些费用的摊销会影响短期的财务表现。
  4. 财务报表的透明度
    正确地分类待摊费用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财务状况。

总之,待摊费用作为流动资产,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利用的资源,且这些资源的效益将在短期内体现,这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准确的财务决策。

“待摊费用”与“固定资产”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待摊费用”和“固定资产”是会计中的两个不同概念,它们在性质、分类和会计处理上有明显的区别:

  1. 性质和用途
  • 待摊费用:通常是企业为了获取未来经济利益而预先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在支付时尚未产生相应的收益,因此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内分摊到未来的会计期间。例如,预付的保险费、预付的租金等。
  •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用于生产、提供商品或服务、出租或管理的长期资产,其使用寿命通常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包括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它们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
  1. 会计处理
  • 待摊费用:在支付时记录为资产,然后在其效益期内按照一定的方法(如直线法、加速折旧法等)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直至摊销完毕。
  • 固定资产:在购置时记录为资产,并根据其预计使用寿命和残值进行折旧。折旧是固定资产价值随时间减少的过程,通常在每个会计期间计提折旧费用。
  1. 流动性
  • 待摊费用:通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因为它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内)被摊销完毕。
  • 固定资产:流动性较低,因为它们的使用寿命长,通常需要多年才能通过折旧完全计入费用。
  1. 资产分类
  • 待摊费用:属于流动资产,因为它们预期在短期内会被消耗或转化为费用。
  • 固定资产:属于非流动资产,因为它们用于长期运营,不会在短期内转换为现金或消耗。

总结来说,待摊费用是短期内会转化为费用的预付费用,而固定资产是用于长期运营的物理资产。两者在会计处理、流动性和资产分类上有明显的不同。

金融行业资产负债表有何不同

金融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与其他行业的资产负债表在基本结构和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用来展示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不过,由于金融行业特有的业务模式和监管要求,其资产负债表在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殊性:

  1. 资产和负债的构成不同
    • 金融行业的主要资产通常包括贷款、证券投资、应收利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金融资产,而其他行业则可能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金融资产。
    • 金融行业的负债通常包括存款、同业拆借、发行债券等,这些负债通常具有较高流动性,而其他行业的负债可能包括应付账款、长期债务等。
  2. 会计处理和计量模型复杂
    • 金融行业需要遵循更为复杂的会计准则,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下的金融工具标准,或是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下的相关指南,这些准则要求对金融工具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减值测试等。
    •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会直接影响当期损益,这在其他行业是较少见的。
  3. 监管要求
    • 金融行业受到严格的监管,资产负债表需要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如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
    • 金融企业的资本结构也更为复杂,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等。
  4. 风险敞口
    • 金融行业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其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这些风险的管理和披露在金融行业的财务报表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5. 杠杆率
    • 金融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财务杠杆,即利用较多的借入资金来进行投资和运营,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上可能显示出更高的负债水平。
  6. 流动性管理
    • 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需要特别注意短期资产和短期负债的匹配,以确保企业的流动性。

总的来说,金融行业的资产负债表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更加强调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风险管理和监管合规性。

资产负债表各项占比高代表什么

货币资金占比高

货币资金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占比特别高可能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 流动性管理良好
    企业可能具有较好的流动性管理,能够确保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应对日常运营的需要和突如其来的投资机会。
  2. 保守的财务策略
    企业可能采取较为保守的财务策略,倾向于持有更多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降低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3. 盈利能力受限
    如果货币资金占比过高,相对于其他可能带来更高回报的投资(如购买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等),意味着企业可能没有充分地利用其资本,从而可能限制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4. 行业特性
    某些行业,如贸易行业,可能因为回款周期快,需要保持较高的货币资金以便于日常的货款支付,这可能是行业特性导致的。
  5. 融资能力较强
    企业可能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可以轻易地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所需的资金,因此无需保留大量的货币资金。【有问题吧】
  6. 经济环境因素
    在经济不稳定或市场前景不明确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选择持有更多的货币资金以应对可能的经济下行风险。【现金为王。但对企业而言,现金不自动增值,拿着现金等于亏损吧】
  7. 内部管理问题
    也有可能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如销售和收款效率低下,或者采购和付款流程不优化,导致企业需要保持较高的货币资金来应对流动性的需求。
  8. 投资者的要求
    对于某些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更偏好企业持有更多的现金,以保证在他们的投资期间企业能够稳健运营。

综上所述,货币资金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占比特别高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外部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应收账款占比高

应收账款高,意味着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后,尚未从客户那里收到相应的货款或服务收入。这种情况可能说明以下几个方面:

  1. 销售增长
    企业的销售业绩增长迅速,导致应收账款随之增加。这通常是一个正面的信号,表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产品或服务需求增加。
  2. 回款周期延长
    可能是因为企业的信用政策较为宽松,允许客户在较长时间内支付款项,或者是客户的支付习惯导致回款周期延长。
  3. 客户信用状况
    应收账款的增加可能反映了企业的客户信用状况良好,因为企业对这些客户有较高的信任度,允许他们延迟支付。
  4. 季节性因素
    对于一些季节性较强的行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可能是正常季节性波动的一部分,如销售旺季后应收账款的累积。
  5. 经营效率问题
    如果应收账款增长速度超过了销售增长,可能表明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所下降,收款效率需要改进。
  6. 财务政策
    企业可能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或增强竞争力,采取了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导致应收账款增加。
  7. 经济环境
    在经济不景气或市场动荡的时期,企业可能会遇到客户支付意愿下降或资金紧张的情况,导致应收账款的增加。
  8. 管理挑战
    应收账款的高水平可能反映了企业在管理上的挑战,如缺乏有效的信用管理和收款流程。

总的来说,应收账款的高低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销售策略、信用政策、客户管理等多方面的状况。分析应收账款的变化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行业特性以及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

其他应收款占比高

其他应收款是指企业除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外的,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的各种应收性质的款项。其他应收款占比高可能表明以下情况:

  1. 多元化经营
    企业可能有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涉及多个行业或领域,这些行业或领域的回款周期、方式和风险各不相同,导致其他应收款占比较高。
  2. 投资活动
    企业可能进行了较多的投资活动,如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这些投资通常会形成其他应收款。
  3. 内部往来款项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金往来可能较多,如内部借款、备用金等,这些内部往来款项也会计入其他应收款。
  4. 应收利息
    企业可能持有较多的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应收利息的金额可能较大。
  5. 预付账款
    企业可能对供应商有较大的预付款项,这些预付款通常也会计入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自有一项,为什么要计入其他应收款?】
  6. 押金及保证金
    企业可能需要向客户或合作伙伴支付一定的押金或保证金,这些押金或保证金属于其他应收款。【企业初创或合作之初?企业信用不足?】
  7. 政策性因素
    某些行业可能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需要收取或支付一定的费用,形成其他应收款。【金融业?】
  8. 经营风险
    如果其他应收款占比过高,且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可能表明企业经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过度扩张、资金占用过多等。
  9. 管理不善
    可能反映出企业在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对其他应收款的管理和催收。【与上一条关联】

综上所述,其他应收款占比高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评估企业财务健康状况时,其他应收款的状况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预付账款占比高

预付账款占比高意味着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支付的预付款项相对较多,这可能表明以下几个问题:

  1. 采购模式
    企业可能采取预付货款的方式进行采购,这可能是为了确保原材料或商品的供应,特别是在供应商信誉较高或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也可能是公司的市场地位不高】
  2. 行业特性
    某些行业如建筑、制造或农业,可能需要预付大量的材料款或设备款,以保证生产流程的顺利进行。
  3. 经营策略
    企业可能采取积极的经营策略,通过预付账款来锁定优惠的价格或保证供应,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4. 财务政策
    企业可能倾向于通过预付账款来优化现金流量管理,减少信用风险,或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
  5. 支付习惯
    企业可能与供应商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了预付账款的支付习惯。
  6. 风险管理
    预付账款可以视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企业可能通过预付来锁定成本,避免未来价格上涨的风险。【这次红海航运危机,有些航运公司就是靠预付款项锁定合同,规避了价格风险。】
  7. 资金运用效率
    如果预付账款的比例过高,可能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不高,因为这些资金在短期内不能转化为销售收入。
  8. 异常交易
    在某些情况下,预付账款占比高可能是因为企业参与了不寻常的交易,如虚假采购或资金转移等,这可能涉及到舞弊或违规行为。【都搞这种事了,不做个假账吗】

因此,预付账款占比高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行业特性以及财务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在分析时,还应注意预付账款的明细,了解预付款项的具体用途和回收期限,以及对企业现金流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存货占比高

存货占比高意味着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的金额占到了总资产的一定比例。这种情况可能表明以下几个问题:

  1. 正常的经营活动
    对于制造业或零售业等需要维持一定存货水平的企业来说,存货占比高可能是正常的经营活动,为了保证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
  2. 市场需求预期
    企业可能预计市场需求将增加,因此增加了存货以满足未来的销售需求。【看多,待爆。有点投机】
  3. 生产周期
    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存货占比可能会较高,因为需要保持一定量的在产品以满足生产进度。
  4. 供应链管理
    如果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不够优化,可能会导致存货积压,影响资金的流动性。
  5. 销售策略
    企业可能采取了保守的销售策略,保留了较多的存货以减少订单延迟的风险。【保交货?】
  6. 库存管理问题
    可能反映出企业库存管理存在问题,如库存积压、产品滞销或库存周转率下降。
  7. 经济环境变化
    经济衰退或市场需求下降可能导致企业存货难以销售,从而使得存货占比上升。
  8. 财务状况
    如果存货占比持续上升,可能表明企业面临财务压力,需要通过增加存货来应对流动负债。【准备存货抵债?】
  9. 行业特性
    不同行业的存货水平有所不同,某些行业如服装、电子等,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可能需要保持较高的存货水平。【说反了吧。更新换代快,怎么还能高存货?一换代就卖不出去了。】
  10. 存货调整
    企业可能正在进行存货调整,清仓处理过时或过剩的存货,导致存货值短期内上升。

总之,存货占比高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评估企业财务健康状况时,存货的状况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过高或过低的存货占比都可能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企业需要维持一个适当的存货水平。

待摊费用占比高

待摊费用占比高意味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待摊费用项目的金额占据了较大比重。这种情况可能表明以下几个问题:

  1. 费用分摊策略
    企业可能采用了较多的待摊费用来分摊成本,这可能是为了平滑各期的利润水平或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2. 会计政策选择
    企业可能选择了较为保守的会计政策,倾向于将一部分支出作为待摊费用,而不是立即计入当期成本。
  3. 经营活动
    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产生了较多的预付性质的费用,如预付的租金、保险费、广告费等,这些费用在一定期间内逐渐摊销。【还是老问题,为什么不计入预付货款呢】
  4. 投资活动
    待摊费用可能包括了企业为获取长期收益而支付的费用,如专利权、商标权的取得费用等。
  5. 管理风格
    企业管理层可能偏好于使用待摊费用来管理费用,以体现更为谨慎的财务规划。
  6. 行业特性
    某些行业可能由于其业务性质,需要处理较多的预付费用,如服务行业可能需要预付大量的服务费用。
  7. 经济环境
    在经济不景气或市场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增加待摊费用,以减少即期成本,改善财务表现。
  8. 财务状况
    如果待摊费用占比持续上升,可能表明企业面临财务压力,需要通过增加待摊费用来调整财务结构。
  9. 内部控制
    可能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定问题,如费用报销管理不严或摊销期限估计不准确等。【报销费用畸高?以前听过某个公司CFO上任后,查出来过往高管们借助报销套现成百上千万orz】
  10. 会计处理变更
    企业可能进行了会计处理变更,将原本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转为待摊费用。

待摊费用占比高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财务政策和行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评估企业财务状况时,待摊费用的合理性和管理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过高或过低的待摊费用占比都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合理安排待摊费用的规模和摊销节奏。

长期投资占比高

长期投资占比高意味着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长期投资项目的金额占据了较大比重。这种情况可能表明以下几个问题:

  1. 投资战略
    企业可能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投资战略,投资于其他公司、房地产、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以期望获得稳定的收益和资本增值。
  2. 多元化经营
    企业可能致力于多元化经营,通过投资不同领域的资产来分散风险和获取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不搞主业搞投资了,某迅好像就这样?】
  3. 市场环境
    在市场环境不佳或企业发展面临瓶颈时,企业可能会增加长期投资,以寻求新的增长点或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4. 资金富余
    企业可能拥有较多的闲置资金,无法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有效利用,因此选择投资于长期资产。【主营业务消化不了过剩资金】
  5. 财务政策
    企业的财务政策可能倾向于资本扩张和资产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短期利润。
  6. 行业特性
    某些行业如房地产、能源、金融等,天然需要大量的长期投资。
  7. 风险管理
    企业可能通过投资长期资产来分散风险,避免将所有资金投入单一的市场或业务领域。
  8. 经济环境
    在经济衰退或市场不景气时期,企业可能会增加长期投资,以期待经济恢复时期的增长。
  9. 内部管理
    可能反映出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如管理层对市场判断失误,导致投资过度或不合理。
  10. 资金筹集
    企业可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增加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占比高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财务政策和行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评估企业财务状况时,长期投资的质量和收益情况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过高或过低的长期投资占比都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合理安排长期投资的规模和风险。

固定资产占比高

固定资产占比高意味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占据了较大比重。这种情况可能表明以下几个问题:

  1. 产能扩张
    企业可能正在进行产能扩张,购买新的生产设备、建造生产线等,以提升生产效率或满足市场需求。
  2. 技术更新
    企业可能需要更新技术设备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或者为了开发新的产品线而采购相关的固定资产。
  3. 行业特性
    某些行业如制造业、物流业等,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以满足其生产经营的需要。
  4. 投资策略
    企业可能采取了积极的投资策略,通过购买固定资产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5. 折旧政策
    企业的折旧政策可能会影响固定资产的占比,如果企业的折旧政策较宽松,那么固定资产的占比可能会较高。

固定资产折旧占比高

固定资产折旧占比高意味着在企业的利润表中,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占据了较大比重。这种情况可能表明以下几个问题:

  1.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企业可能最近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导致折旧费用在利润表中占据更大比重。这可能是由于扩张、更新设备或技术升级。
  2. 折旧方法
    企业可能采用了加速折旧方法,这种方法会在前期使得折旧费用较高,从而在短期内减少利润。【换一种记账方法?】
  3. 资产使用年限
    如果企业使用的固定资产寿命较长,那么每年的折旧费用将会较高。
  4. 会计政策
    企业可能采取了较为严格的会计政策,比如提前折旧或增加折旧年限,这也会导致折旧费用增加。
  5. 财务报告
    企业可能为了在财务报告中展示更为真实的经营状况,选择了较高的折旧费用。
  6. 经营效率
    如果折旧费用占比较高,但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不高,可能表明企业的经营效率存在问题。
  7. 行业特点
    某些行业如制造业、采掘业等,由于固定资产的投资较大,折旧费用通常也会较高。
  8. 经济环境
    在经济衰退期,企业可能减少新的固定资产投资,转而增加折旧费用,以减少当期的利润。
  9. 税收策略
    企业可能利用较高的折旧费用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减少税收支出。
  10. 内部控制
    可能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如折旧计算不准确或管理不善等。

固定资产折旧占比高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财务政策和行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评估企业财务状况时,折旧费用的合理性和与管理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折旧费用都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合理安排折旧政策,确保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无形资产占比高

无形资产占比高意味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的金额占据了较大比重。这种情况可能表明以下几个问题:

  1. 研发投入
    企业可能进行了较多的研发活动,形成了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
  2. 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可能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注册专利、商标等来增加无形资产的比重。
  3. 市场竞争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能通过购买或开发无形资产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4. 行业特性
    某些行业如软件开发、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服务等,无形资产通常是企业价值的重要部分。
  5. 经营策略
    企业可能采取了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经营策略,如通过品牌建设、技术积累等手段增加无形资产。
  6. 会计政策
    企业可能采用了较为宽松的会计政策,倾向于将更多的支出转化为无形资产。
  7. 经济环境
    在经济不稳定或市场变化快速的情况下,企业可能通过增加无形资产来应对潜在的风险。
  8. 财务管理
    可能反映出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如无形资产的估值过高或摊销不准确等。
  9. 投资活动
    企业可能通过投资活动获得了大量的无形资产,如收购其他公司的知识产权等。
  10. 资产结构调整
    企业可能正在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将部分有形资产转化为无形资产,以优化资产结构。

无形资产占比高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财务政策和行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评估企业财务状况时,无形资产的质量、收益能力和风险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无形资产占比都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合理安排无形资产的投资和摊销,确保资产的有效利用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长期待摊费用占比高

长期待摊费用占比高意味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待摊费用项目的金额占据了较大比重。这种情况可能表明以下几个问题:

  1. 费用分摊策略
    企业可能采用了较多的长期待摊费用来分摊成本,这可能是为了平滑各期的利润水平或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2. 会计政策选择
    企业可能选择了较为保守的会计政策,倾向于将一部分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而不是立即计入当期成本。
  3. 经营活动
    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产生了较多的预付性质的费用,如预付的租金、保险费、广告费等,这些费用在一定期间内逐渐摊销。
  4. 投资活动
    长期待摊费用可能包括了企业为获取长期收益而支付的费用,如专利权、商标权的取得费用等。
  5. 管理风格
    企业管理层可能偏好于使用长期待摊费用来管理费用,以体现更为谨慎的财务规划。
  6. 行业特性
    某些行业可能由于其业务性质,需要处理较多的预付费用,如服务行业可能需要预付大量的服务费用。
  7. 经济环境
    在经济不景气或市场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增加长期待摊费用,以减少即期成本,改善财务表现。
  8. 内部控制
    可能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如费用报销管理不严或摊销期限估计不准确等。
  9. 会计处理变更
    企业可能进行了会计处理变更,将原本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转为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占比高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财务政策和行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评估企业财务状况时,长期待摊费用的合理性和管理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过高或过低的长期待摊费用占比都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合理安排长期待摊费用的规模和摊销节奏。

利润表中三项费用的区别

在利润表中,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是三个不同的费用类别,它们分别代表了企业在不同方面的支出,具体区别如下:

营业费用

  • 营业费用主要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直接与企业的营业收入相关。包括但不限于销售部门的工资、销售佣金、广告费、促销费、运输费、保险费等。营业费用的目的是促进销售和提高市场份额。

管理费用

  •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了组织和管理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通常不直接与销售活动相关,而是与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律事务、研究开发等活动有关。管理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咨询费、诉讼费、研究开发费等。

财务费用

  • 财务费用是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金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主要与企业的融资活动有关。这包括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汇兑损益、银行手续费、现金折扣等。财务费用反映了企业在资金管理上的效率和成本。 总结来说,营业费用与销售活动直接相关,管理费用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相关,而财务费用与企业的融资和资金使用相关。这三类费用都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成本,它们在利润表中分别列示,以便更清晰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税前列支

“税前列支”(Tax Deductible Expenses)是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之前,企业或个人可以从其总收入中扣除的合法费用。这些费用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从而降低应缴纳的税款。税前列支是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如何合法地利用税收政策来优化税务负担。

税前列支的项目通常包括但不限于:

  1. 经营费用:如员工工资、租金、公用事业费用(水电费)、办公用品、广告费、差旅费等。
  2. 折旧和摊销:固定资产(如建筑物、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以及无形资产(如专利、商誉)的摊销费用。
  3. 利息支出:企业为融资而支付的利息,通常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扣除。
  4. 捐赠:在某些情况下,慈善捐赠也可以作为税前列支。
  5. 研发费用:某些国家允许企业将研发支出作为税前列支,以鼓励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税前列支的具体项目和扣除标准因国家和地区的税法而异,企业或个人在进行税前列支时必须遵守当地的税法规定。此外,税前列支的金额通常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某些费用可能只能按一定比例扣除,或者有年度扣除上限。在进行税前列支时,建议咨询专业的税务顾问或会计师,以确保符合所有适用的税法规定。

在中国,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相关规定,以下是一些通常不允许税前列支的费用项:

  1. 非法支出:违反法律法规的支出,如行贿、走私等非法行为产生的费用。
  2. 超标准支出: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费用,如超标准的工资、福利费等。
  3. 个人消费支出: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个人消费支出,如股东或员工的个人消费。
  4. 非经营性支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支出,如捐赠给非公益性质的个人或组织的费用。
  5. 未按规定取得税前扣除凭证的支出:企业在发生支出时未按规定取得合法有效的税前扣除凭证,如发票等。
  6. 非合理支出:不符合企业正常经营需要的支出,或者支出的合理性无法证明的费用。
  7. 非当期支出:不属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支出,如预提费用、预计负债等。
  8. 非居民企业的非境内所得相关支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支出。
  9. 其他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支出: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各项,具体还需参考最新的税法规定和国家税务总局的具体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税法规定可能会有变动,企业在进行税前列支时,应参照最新的税法规定和相关政策,必要时咨询专业的税务顾问。同时,企业在进行税前列支时,应确保所有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以避免税务风险。

利润表各项高说明什么

营业收入高

如果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或称为销售收入)一项特别高,可能说明以下几种情况之一:

  1. 销售增长
    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增加,导致销售量上升,从而带动营业收入增长。
  2. 价格提升
    企业提高了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价格,即使销售量不变,营业收入也会增加。
  3. 新市场或新产品
    企业成功开拓了新的市场或推出了新产品,增加了销售渠道和收入来源。
  4. 一次性或非经常性收入
    企业可能收到了一次性的大额收入,如资产处置收入、非经常性的合同收入等,这些都会导致营业收入短期内增加。
  5. 收入确认政策变化
    企业可能改变了收入确认的政策或方法,导致收入的确认时间和金额发生变化。

然而,仅仅营业收入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还需要结合其他财务指标和利润表中的其他项目进行分析。

例如,如果营业收入高但营业成本增长更快,或者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大幅增加,那么高营业收入可能并不会转化为高利润。因此,分析利润表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相关项目。

营业成本高

营业成本高可能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 销售量增加
    如果企业的销售量增加,相应的营业成本也会增加,因为需要更多的原材料、人工和其他资源来生产或提供销售的商品或服务。
  2. 原材料价格上涨
    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成本上涨会导致营业成本增加,尤其是在依赖大宗商品或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的行业。
  3. 生产效率低下
    如果企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可能会导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提高整体的营业成本。
  4. 产能不足
    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可能会采用加班、外协加工或其他增加成本的方式来保证供应,这也会导致营业成本上升。
  5. 产品或服务复杂度高
    提供复杂的产品或服务往往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从而导致营业成本较高。
  6. 会计政策变动
    企业会计政策的变动,如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也可能导致营业成本的计算结果发生变化。
  7. 质量控制问题
    如果产品质量控制不严,可能会导致返工、退货或索赔增加,从而增加额外的营业成本。

分析营业成本时,需要将其与营业收入、毛利率等指标结合起来,以了解成本增加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营业成本的增加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可能会导致毛利率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净利润。

因此,企业需要持续监控和控制成本,以确保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销售费用高

销售费用高可能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 市场推广活动
    企业可能正在进行大量的市场推广活动,如广告、促销、展会等,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2. 销售团队扩张
    企业可能增加了销售团队的规模,以提高销售能力和覆盖范围,这会导致更多的人工成本和相关支出。

  3. 销售渠道建设
    企业可能在建设或扩展销售渠道,如增加分销商、零售网点或在线销售平台,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投资和运营成本。

  4. 产品配送成本
    如果产品需要远距离运输或快速配送,可能会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5. 售后服务成本
    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客户支持和维护服务的产品。

  6.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销售费用来吸引和保留客户。

  7. 销售策略调整
    企业可能改变了销售策略,如提供更宽松的信用条件或增加销售折扣,这些都会短期内增加销售费用。

  8. 会计政策变动
    企业会计政策的变动也可能导致销售费用的计算结果发生变化。

高销售费用并不总是负面因素,它可能是企业为实现长期增长和市场扩张而进行的战略性投资。

然而,如果销售费用的增加未能带来相应的营业收入增长,或者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过高,可能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企业需要定期评估销售费用的效益,确保销售和营销活动的投入产出比合理。

管理费用高

管理费用高可能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 管理层扩张
    企业可能增加了管理层的规模或提高了管理人员的薪酬,以应对业务扩张或提高管理水平。

  2. 研发投入
    企业可能在研发上投入较多,以开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这些研发费用通常会计入管理费用中。

  3. 信息技术投资
    企业可能增加了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如购买新的软件、升级IT基础设施等,这些支出也会计入管理费用。

  4. 法规遵从成本
    企业可能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来确保合规性,如审计费、法律顾问费、行业许可证费用等。

  5. 咨询和外包服务
    企业可能使用了更多的咨询服务或外包服务,以获取专业知识或提高运营效率。

  6. 办公地点和设施
    企业可能扩大了办公空间、改善了办公条件或增加了新的办公设施,这些都会导致租金、折旧和维护费用增加。

  7. 员工培训和发展
    企业可能增加了员工培训和发展项目的投资,以提高员工技能和团队绩效。

  8. 会计政策变动
    企业会计政策的变动也可能导致管理费用的计算结果发生变化。

管理费用的高低通常与企业的规模、复杂性和发展阶段有关。对于成长中的企业来说,适当的管理费用投入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如果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过高,或者管理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那么这可能会对企业的净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企业需要定期审查管理费用,确保其合理性,并采取措施优化管理效率和成本控制。

财务费用高

财务费用高可能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 利息支出增加
    企业可能承担了更多的债务,如银行贷款、公司债券等,导致利息支出增加。

  2. 负债成本上升
    如果企业现有的债务利率上升,或者在利率上升的环境中重新融资,可能会导致财务费用增加。

  3. 汇率波动
    企业如果涉及外币交易或拥有外币债务,汇率的不利变动可能会导致汇兑损失,从而增加财务费用。

  4. 信贷条件恶化
    如果企业的信用评级下降,可能会面临更高的借款成本,增加财务费用。

  5. 大额的非经常性费用
    企业可能进行了某些非经常性的财务操作,如债务重组、提前偿还贷款等,这些操作可能导致大额的费用或损失。

  6. 投资收益减少
    如果企业的投资收益减少,比如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等减少,这可能会间接导致财务费用相对增加。

  7. 会计政策变动
    企业会计政策的变动也可能导致财务费用的计算结果发生变化。

财务费用高可能表明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或者财务结构较为脆弱。这可能会对企业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企业需要关注财务费用的构成,并采取适当的财务策略来管理和降低这些费用,如优化资本结构、寻找更优惠的融资渠道、管理外汇风险等。

同时,企业还应关注财务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例,确保财务费用处于合理范围内。

资产减值损失高

资产减值损失高可能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 资产价值下降
    企业的某些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投资、固定资产等,可能由于市场条件变化、技术过时、损坏或丢失等原因,其账面价值超过了其实际可回收金额,从而需要计提减值损失。

  2. 经济环境不佳
    在经济衰退或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可能面临价值下降的风险,特别是那些依赖特定行业或市场的资产。

  3. 竞争加剧
    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进而影响其资产的价值,尤其是品牌、专利、特许权等无形资产。

  4. 内部管理问题
    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如存货控制不力、信用政策过于宽松等,可能导致资产减值的风险增加。

  5. 法规变动
    法律法规的变化可能要求企业对其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可能导致减值损失的计提。

  6. 会计政策变动
    企业会计政策的变动,如减值测试的频率或方法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减值损失的计算结果发生变化。

资产减值损失高通常被视为不良信号,因为它反映了企业资产质量的下降和潜在的经营风险。高额的减值损失会直接减少企业的净利润,影响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因此,企业需要定期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合理计提减值损失,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改善资产管理、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内部控制等,以降低未来资产减值的风险。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高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高通常意味着企业持有的某些资产(如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在报告期内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导致其公允价值显著增加。这种情况可能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 市场价格上涨
    如果企业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在报告期内市场价格上涨,将会产生正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2. 投资业绩良好
    企业对外投资的项目或公司表现良好,导致投资价值的提升。

  3. 外汇收益
    企业持有的外币资产在汇率变动中获益,尤其是外币相对于企业报告货币升值时。

  4. 估值技术变动
    企业可能改变了估值技术或模型,导致资产公允价值的计算结果发生变化。

  5. 新的会计准则
    新的会计准则可能要求企业对其某些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历史成本计量,这可能会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往往是非现金项目,它反映了资产价值在会计期间的波动,并不直接代表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入。此外,公允价值的波动可能是暂时的,未来的市场变化可能会逆转这些收益。

因此,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应当综合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其他利润指标,以及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

投资收益高

投资收益高可能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 投资业绩良好
    企业持有的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或其他金融资产在报告期内取得了较高的股息、利息收入或资本利得。

  2. 市场条件有利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或其他金融市场的整体表现良好,导致企业投资组合的价值增加。

  3. 投资策略调整
    企业可能调整了其投资策略,如增加了高收益资产的比重,或者成功投资于一些高增长潜力的项目。

  4. 非经营性收入的增加
    企业可能通过出售部分投资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获得了较高的收益。

  5. 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贡献
    如果企业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产生了较高的回报,这也会增加投资收益。

  6. 投资收益的确认政策
    企业可能改变了投资收益的确认政策或方法,导致投资收益的计算结果发生变化。

投资收益高通常被视为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一个标志,因为它表明企业能够通过其投资活动获得额外的收入来源。

然而,投资收益的高涨可能是暂时的,受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分析企业的财务表现时,应当综合考虑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及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

营业利润高

营业利润高通常表明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财务表现,可能反映以下几种情况:

  1. 强劲的销售收入 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需求旺盛,销售额增加,从而带动了营业利润的增长。

  2. 成本控制有效
    企业在保持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了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提高了经营效率。

  3. 产品定价策略
    企业可能实施了有效的产品定价策略,提高了产品利润率。

  4. 产品结构优化
    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了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比重。

  5. 规模经济效益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可能享受到了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

  6. 经营效率提升
    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提升了整体的经营效率。

  7. 市场份额增加
    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增加了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了销售收入和利润。

  8. 行业景气
    企业所在行业处于景气周期,整体市场需求增加,带动了企业营业利润的增长。

  9. 非经常性收益
    企业可能获得了某些非经常性的营业外收入,如出售资产获得的收益等,但这些通常不计入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高是企业健康运营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

然而,在分析营业利润时,还需要考虑其他财务指标,如净利润、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结构等,以及行业趋势、市场竞争状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以获得更全面的财务状况评估。

营业外收入高

营业外收入高可能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 资产处置收益
    企业可能出售了某些资产(如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处置收益。
  2. 投资收益
    企业持有的某些非经营性资产(如股票、债券、基金等)在报告期内产生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3. 政府补助
    企业可能收到了政府的补助或补贴,这些通常被视为营业外收入。
  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
    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获得了收益,例如以固定资产换取股权。
  5. 债务重组收益
    企业进行了债务重组,可能因此获得了一笔收益。
  6. 罚款收入
    企业可能收到了罚款或违约金,这些通常不属于正常的营业收入。
  7. 汇兑收益
    企业在外币兑换中获得了收益,这可能是因为汇率变动导致的。
  8. 会计政策变动
    企业会计政策的变动可能导致某些收入被重新分类到营业外收入中。

营业外收入高可以增加企业的净利润,但它通常不反映企业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因为这些收入是非经常性的或偶然性的。

因此,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应将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利润、营业收入等指标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的评估。同时,需要关注营业外收入的具体构成和可持续性,以及它对企业长期财务健康的影响。

营业外支出高

营业外支出高可能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 资产处置损失
    企业可能出售了某些资产(如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出现损失,或者在资产减值测试中确认了较大的减值损失。
  2. 债务重组成本
    企业可能进行了债务重组,支付了一笔较高的费用或损失。
  3. 法律诉讼费用
    企业可能涉及法律诉讼,支付了律师费、赔偿金或其他相关费用。
  4. 罚款或违约金
    企业可能因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合同条款而被处以罚款或支付违约金。
  5. 捐赠支出
    企业可能进行了慈善捐赠或赞助活动,导致营业外支出增加。
  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了损失。
  7. 外币兑换损失
    企业在外币兑换中出现了损失,这可能是因为汇率变动导致的。
  8. 会计政策变动
    企业会计政策的变动可能导致某些支出被重新分类到营业外支出中。

营业外支出高可能会对企业的净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因为这些支出通常是非经常性的或偶然性的。

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应将营业外支出与营业利润、营业收入等指标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的评估。同时,需要关注营业外支出的具体构成和原因,以及它对企业长期财务健康的影响。

高营业外支出可能是企业面临的某些风险的信号,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应对。

所得税费用高

所得税费用高可能表明以下几种情况:

  1. 应税所得增加
    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增加,导致所得税费用相应增加。这通常是因为企业的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或投资收益等增加。
  2. 税率变动
    如果企业所在地的税率提高,即使应税所得额不变,所得税费用也会增加。
  3. 税务审计或调整
    企业可能经历了税务审计,或者需要对以前年度的税务申报进行修正,这可能导致需要支付更多的所得税。
  4. 非经常性收益
    企业可能获得了某些非经常性的收益,如资产处置利得,这些收益可能无法享受税收优惠,从而导致所得税费用增加。
  5. 递延税项变动
    企业可能对其递延税项进行了调整,这可能会影响当前期间的所得税费用。
  6. 税收法规变动
    税收法规的变动可能要求企业按照新的规定计算所得税,这可能会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增加。
  7. 会计政策变动
    企业会计政策的变动可能导致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结果发生变化。

所得税费用高可能是企业盈利能力增强的标志,因为所得税费用是基于企业的应税所得计算的。

然而,高所得税费用也可能意味着企业面临较高的税收负担,这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和净利润。

因此,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应当综合考虑所得税费用与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的关系,以及税收政策变动对企业未来财务表现的可能影响。

ROI和ROE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和ROE(Return on Equity,净资产收益率)是两个不同的财务指标,它们衡量的是不同类型的投资回报和效率,具体区别如下:

  1. 定义差异
  • ROI:投资回报率是指投资产生的利润与投资成本之间的比率。它衡量的是投资的直接效益,即每投入一单位资金所能带来的收益。ROI通常用于评估单一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是一个广泛使用的绩效评估指标。
  • ROE: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公司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它衡量的是公司使用股东资本的效率,即股东投资的回报率。ROE反映了公司利用自有资本赚取利润的能力,是评估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股东价值创造的重要指标。
  1. 计算公式
  • ROI的计算公式通常为:(投资收益 - 投资成本) / 投资成本 × 100%。
  • ROE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 / 平均股东权益 × 100%。这里的“平均股东权益”通常是指年初和年末股东权益的平均值。
  1. 应用范围
  • ROI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项目投资等,它关注的是投资的直接回报。
  • ROE主要用于评估上市公司的财务表现,尤其是股东对公司投资的回报,它对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公司管理层都非常重要。
  1. 影响因素
  • ROI受到投资项目本身的风险、市场条件、管理效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ROE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资产结构、财务杠杆(负债水平)和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来说,ROI关注的是单一投资的回报效率,而ROE关注的是公司整体利用股东资本的盈利能力。两者都是重要的财务指标,但侧重点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益”(Marginal Benefit)通常指的是在消费或生产中,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或收益。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增量变化,即每增加一单位投入(如成本、劳动、资本等)所产生的额外产出或收益。

在ROI(投资回报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财务指标中,没有一个直接对应于“边际效益”的定义,因为它们都是衡量整体投资或资本效率的指标,而不是针对单一单位投入的增量效益。然而,如果我们从边际分析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ROI
    在某种程度上,ROI可以被视为一种边际效益的体现,因为它衡量的是每增加一单位投资所获得的回报。如果ROI较高,这意味着每增加一单位投资,预期的收益也较高。在实际应用中,投资者可能会根据ROI来决定是否增加投资,以期望获得更高的边际效益。
  • ROE
    ROE更多地反映了公司整体资本的使用效率,它是一个平均值,而不是针对每增加一单位资本的边际效益。然而,ROE的变化(如通过增加或减少资本投入)可以间接反映边际效益的变化。如果ROE提高,可能意味着公司在增加资本投入时,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本来增加利润。

总的来说,虽然ROI和ROE都不是直接衡量边际效益的指标,但ROI在概念上更接近于边际效益,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每单位投资的回报。在实际决策中,投资者和管理者会使用这些指标来评估投资的吸引力和资本的有效利用,从而间接考虑边际效益。

研发费用列入无形资产的条件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在产品开发阶段的投入如果想要被记录为无形资产,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技术可行性
    企业必须能够证明研发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已经得到解决,即产品或工艺的物理形态已经存在,或者已经能够确定其将如何产生。
  2. 有意使用
    企业有意使用该无形资产,并且有能力使用它,或者将其出售给其他方。
  3. 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企业能够证明该无形资产将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通常是通过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或其他方式。
  4. 可靠的测量
    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测量。在开发阶段,只有当能够测量无形资产的成本时,相关的支出才能被资本化。
  5. 可区分的阶段
    研发活动应当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通常应当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以资本化。
  6. 明确的资源承诺
    企业已经明确承诺将必要的资源投入到项目中,以完成无形资产的创造。
  7. 可见的市场或内部使用的目的
    企业能够证明该无形资产是为销售或在内部使用而创造的,或者对于企业而言有一个可见的市场。

如果上述条件得到满足,企业可以将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为无形资产,并在未来的会计期间内进行摊销。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被费用化,即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费用化或资本化的影响

研发投入是列入费用还是列入资产,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润表(损益表)
    • 如果研发投入被费用化,即列入费用,那么这些支出将直接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或研发费用中,从而减少当期的利润。
    • 如果研发投入被资本化,即列入资产,那么这些支出将不会立即计入当期费用,而是作为无形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只有在资产摊销期间才会分期计入费用,从而减少摊销期间的利润。
  2. 资产负债表
    • 费用化的研发投入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因为它们已经计入当期费用。
    • 资本化的研发投入会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金额,同时增加累计摊销(如果已开始摊销)。
  3. 现金流量表
    • 研发投入无论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都不会直接影响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因为它们都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 但是,资本化的研发投入会在现金流量表中以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形式体现,因为它们被视为购置无形资产。
  4. 财务比率分析
    • 费用化的研发投入会降低利润率,如净利润率、毛利率等。
    • 资本化的研发投入可能会提高资产周转率,因为资产总额增加,但不会立即影响利润率。
  5. 投资者信心和融资成本
    • 资本化的研发投入可能会提高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增长潜力的信心,因为它表明企业正在投资于长期的增长和创新。
    • 然而,如果投资者认为企业过度资本化研发投入以人为抬高利润,可能会对企业的诚信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投资者信心和融资成本。

总的来说,研发投入的费用化与资本化选择会影响企业的财务表现和财务报表的解读。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会计准则的指导原则,合理确定研发投入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