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书名:觉醒时刻
  • 作者:鲁迅 陈独秀 李大钊 等
  •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 类别:文集,涵盖政论、议论、杂文、小说、诗歌、散文等。

作者背景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又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发生在1915年至1923年间。这场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述:

背景

  1.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而是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北洋政府试图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与民主共和的观念形成对立。
  2.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渴望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3. 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辛亥革命的失败使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
  4. 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过程

  1.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该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启发人们的民主觉悟。
  2. 北京大学的改革: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吸引了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 文学革命:胡适提出文学改良主张,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作品,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4.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与爱国主义运动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意义

  1. 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倡民主、科学,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
  2. 文化革新:推动了文学、教育、语言等领域的现代化,白话文的推广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大众传播奠定了基础。
  3. 政治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 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社会观念的更新,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推动了文化领域的革新,也为政治和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

1879—1942

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主编《新青年》杂志,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文学革命,影响力极大,引领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

李大钊

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坚贞不屈。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惨遭反动军阀绞杀,时年38岁。

李大钊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

蔡元培

1868—1940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号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1917—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破格录用为北大哲学系教师的梁漱溟曾这样评价:“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胡适

1891—1962

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1917年回国后于北京大学任教,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傅斯年

1896—1950

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组织了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殷墟甲骨发掘,其后先后发掘十五次,大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商代历史的研究。

钱玄同

1887—1939

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汉族,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次子即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钱三强为长女取名钱祖玄,用以纪念父亲钱玄同。

钱玄同在中国近现代国语运动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倡汉字书写改为左行横式,增加标点,数字用阿拉伯号码,采用公元纪年,并起草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2300余字),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十年,合计12220字)。

刘半农

1891—1934

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1925年,刘半农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回国后,他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成为中国实验语音学奠基人。1934年6月,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他深入内蒙古等地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归热”病,以身殉职,在北平逝世。

高一涵

1885—1968

原名永浩,别名涵庐、梦弼,笔名一涵,安徽六安人,与李大钊同办《晨报》,经常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撰稿,并协办《每周评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之一。

他是少有的具备深厚西方政治学素养的专业人士,兼具思想家与启蒙者的双重身份,是继严复之后的又一学院派思想启蒙大师,现代政治学的开拓者。

沈尹默

1883—1971

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原名君默,因其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被同事调侃说“要口干吗”,故建议改君为尹,随后更名沈尹默。

赵世炎

1901—1927

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三次上海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不幸被捕牺牲,年仅26岁。

瞿秋白

1899—1935

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

易白沙

1886—1921

出生于湖南长沙,家居白沙井。因平生钦敬明代名儒白沙先生陈献章的言行文章,而改原名易坤为易白沙。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尊孔读经的第一人,五四时期的一位风云人物,《帝王春秋》的编写者和《新青年》的撰稿人。于1921年端午节,蹈海自杀。

梁启超

1873—1929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他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

邓中夏

1894—1933

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省宜章县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的领袖,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锋。

1933年5月,邓中夏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3年9月21日,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无畏地走向刑场,慷慨赴死。

闻一多

1899—1946

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生于湖北黄冈浠水。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1946年7月15日,他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推荐建议

不推荐。

本书仅可粗窥门径,让人知道“有这个人”“写了这篇文”而已。而且某人写了某文,也只部分选录,管中窥豹难见全貌。

新文化运动时的先驱者和他们的文章,有极强的时代背景以及相互关联。这两方面,本书是一点没介绍。例如,陈、李两位的前几篇文章都是文言文,后面却改为白话文,这是为什么?收录了李大钊先生写的《再论问题与主义》,却不收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大钊先生的“再论”不就成了“无的放矢”么?

恐怕新文化运动时的文章,就不能以人为“纲领”进行编纂,还是要围绕当时的时代背景或争辩主题编辑。

总之,这本书不太推荐。想要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新文化运动时的人、文、事,还是另辟蹊径吧。

摘录笔记

陈独秀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 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
  • 知识和本能倘不相并发达,不能算人间性完全发达。
  •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

蔡元培

第九章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 一曰抱定宗旨
  • 弭谤莫如自修
  • 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第一十章 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 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辩论

第一十一章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 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 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为十四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 我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的组织。
  • 那时候学生仍每日分队出去演讲,政府逐队逮捕,因人数太多,就把学生都监禁在北大第三院。北京学生受了这样大的压迫,于是引起全国学生的罢课,而且引起各大都会工商界的同情与公愤,将以罢工、罢市为同样之要求。政府知势不可侮,乃释放被逮诸生,决定不签和约,罢免曹、陆、章,于是五四运动之目的完全达到了。

第一十二章 何谓文化

  • 驱逐张敬尧
  • 大家高唱自治,并且要从确定省宪法入手
  • 近年政治家的纠纷,全由于政客的不道德

李大钊

第一十四章 青春

  • 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
  • 时中
  • 不役于物,物莫之伤

第一十五章 新的!旧的!

半农先生向投书某君棒喝

  • 哈哈哈自导自演博流量的鼻祖

第一十八章 现代的女权运动

  • 但在阶级争斗剧烈的国家,中流阶级的妇女运动与劳动阶级的妇女运动决然分离。
  • 一个公正的愉快的两性的关系,全靠男女间的相依、平等与互相辅助的关系,不靠妇女的附属与男子的优越。

鲁迅先生

第二十章 狂人日记

  •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 “从来如此,便对么?”

第二十三章 随感录

  • 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

第二十四章 灯下漫笔

  •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胡适

第二十六章 文学改良刍议

  •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下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第二十七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那《神圣喜剧》的白话后来便成了意大利的标准国语。

  • 他不是写了一本《方言》吗

  • 只有意大利是当年罗马帝国的京畿近地,在拉丁文的故乡;各处的方言,又和拉丁文最近。在意大利提倡用白话代拉丁文,真正和在中国提倡用白话代汉文,有同样的艰难。

第二十八章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 “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 “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

  • 难道还是胡适的原创

傅斯年

第三十一章 文学革新申义

  • 文学不贵师古,不难一言断定也。
  • 但取材于成言,初无顾于事实

分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