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好时光,我去参观了北京画院美术馆主办的《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的展览。
北京画院美术馆
先说说北京画院美术馆。美术馆在朝阳公园南路上,三四环之间。地方不算偏远,但是似乎知道的、感兴趣的人不多。因此,颇有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幽静。
参观美术馆不用交费,凭本人身份证即可领取门票。门票背面主要是参观注意事项,正面则是一幅画作。画作也许会随展览而变吧!我领到的是齐白石的《雏鸡小鱼图》。领完票、安检后需要检票。检票员会很细心地在门票合适的位置打个孔,使得这张门票又变成一张小书签,多了一分趣味。
展览布置在一到四楼。三楼有咖啡厅,四楼有书店,五楼以上游客止步。每一层的展厅都不大,四层展览逛完,我只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当然,我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没有很细致的赏玩。
上下楼可以坐电梯,但我更喜欢走楼梯。除了“上楼继续参观”或“游客止步”等指示性标志外,这里的楼梯间没有任何装饰。青灰色的狭小空间里,只有温柔的灯光,绝少嘈杂的人声。缓步其间,清凉、孤独,正可以把刚才看过的展品、感受细细梳理一遍。非常惬意。我甚至觉得,如果说展厅是大师们的世界,那这楼梯间就是我自己的世界;参观展览是我闯入大师们的世界,而漫步楼梯间则是我把大师们请入我的世界。通过这短短的楼梯间,就能在展览的楼层之间、同时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往复穿梭,个中感觉妙不可言。
胸中山水奇天下
《胸中山水奇天下》的展览同样布置在这四层楼中。其中,一楼并没有陈列什么展品,而是布置了一个观影空间,并循环播放齐白石的几段纪录片。我没有在此多做停留,快步上了二楼。
二楼的展品主要是齐白石早年间学习绘画时留下的图稿。其中很多都是他五出五归(五次游历中国)期间留下的草稿。因为是草稿,质量确实不高。但是,这些粗糙的草稿中,能清楚地看出齐白石的用心:草稿中不仅有某物应着某色的标记,还记录了某人物放在某个位置的原因,某人物鼻子高下停长的“评语”,以及某小屋使用何种式样更妥当的注释。这样的展品恐怕很少有人见过吧!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齐白石在不少后期的、优秀地画作中很明显地采用了某些草稿中的思路、构图或手法。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师们的世界也是在这样一笔一划、一张一张草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虽然是家喻户晓的大白话,但是真要知行合一,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许这就是大师与凡人的区别所在吧。
三楼展出的是齐白石小有所成之后的画作。经过若干年的学习、练习,以及开阔眼界增长阅历之后,此时的作品已远非一楼可比了。而且,这些画作中有很明显的前人风格的痕迹,应该是当时在学习、模仿前人时留下的。不过,虽然技能水平有很大提高,大部分画作还是让我觉得有种说不出来的别扭。有些画作中所有元素都堆在画纸一侧,让人产生左轻右重的不平衡感。有些画作中重复元素的技法太单一,或者布局太整齐划一,显得刻板、缺乏生气。不知道这个时候的齐白石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小有所成的成就感,还是面对瓶颈期、高原期时的无力感。也许会有很多人打退堂鼓,但齐白石坚持下来了,闯过来了,并最终通过“衰年变法”实现了个人和中国绘画艺术的突破。
四楼展出的就是齐白石在“衰年变法”之后的作品。这一层的作品真可以称得上美轮美奂!构图和布局上更加合理、和谐,没有再出现不平衡、刻板生硬或其它的“别扭”之感。技法上与此前的作品既有一脉相承之处——有很多人物、屋舍、草木的画法,都能找到一层展出的草稿中的影子;又明显地跳出了前人窠臼,烙上了清晰的个人风格。这个人风格,从画山、画房屋、画鸟、画树等,都能看得出来。这里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话不妨亲自去一次画院,楼上楼下反复跑几遍,对比着看看。
这里单独说几幅我自己特别喜欢的吧。
日出云中千帆竞渡
上图其实是一幅草稿,忘记名字了,姑且叫做《日出云中千帆竞渡》吧。
茫茫云雾之间,一轮太阳隐隐升起。云雾之下,白帆竞渡。我非常喜欢这幅画的原因在于,齐白石用寥寥的几笔涂抹、枯笔,就把层层白云的感觉画了出来。颇有一些言简意赅、句短情长之感。
这幅草稿中出现的船帆,在后面很多画作中都反复出现,可见齐白石是反复练习过、并比较满意这个画法的。
水波纹
上图其实不是画作,而是投影在二层展厅地板上的光影效果。
黑漆漆的地板上,灯光不仅能呈现出波纹的图样来,而且有种晴光潋滟中波光粼粼的感觉,非常奇妙。
四季屏:夏
上图是《四季屏》中的《夏》。既然是《四季屏》,自然就有春夏秋冬四幅。这幅《夏》是我最喜欢的。
它与前面的草稿类似,用简单的笔墨画出了大片的雾霭。雾霭的背后,有青葱茂密的森林,有高耸入云的山峰。这种云雾缭绕的意境,很有东方传统审美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
而且,这幅画让我想起我的老家。那是一个“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地方,这样的森林、山峰、雾霭,就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记忆中。没想到这次能在纸上再看到它们,倍感亲切。
双肇楼图
上图是《双肇楼图》。“双肇”指的是徐肇琼和她的丈夫张次溪(号“肇演”)。
齐白石不仅是徐肇琼的老师,而且是这对伉俪的证婚人。二人婚后将自己在北京的新居命名为“双肇楼”,这幅画就是齐白石以此为题送给他们的礼物。
《双肇楼图》同样让我感到亲切,因为它让我想起在苏州的那个春天,想起在留园里的小茶楼上,想起喝着茶、吹着风、看着园林风景的两个人。春如旧,人空瘦。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哎。看画看画。
风柳
上图是《风柳》。几株柳树在大风之中,柳条横飞。无形的风借助有形的柳条,跃然纸上。
这幅画让我想起传说中宋徽宗出的画院考题“深山藏古寺”来:可见之物总能画出来,无形之物要如何画出?《风柳》中的柳树与《深山藏古寺》中的小和尚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北京画院美术馆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值得一去、再去、多去。这个展览只持续到9月23日,想去的要抓紧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