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怜的马拉特
- 主演: 王佳骏, 石云鹏, 陈红旭
2023年2月6日,我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看了一场《我可怜的马拉特》。剧场很小,演员很近,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主演王佳俊脸上骄傲的、失落的、愤怒的神情。
两年过去,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主演王佳俊脸上骄傲的、失落的、愤怒的神情。
重读剧本,关于马拉特的骄傲、失落和愤怒,都可以找到更多细节,挖出更多内涵。
可以认为,马拉特的骄傲背后其实隐藏着他对失去的恐惧。
被围困在列宁格勒时,他见证了太多的死亡,亲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他的姐姐,他的父亲,和他一起出门修水管的六个人,甚至还有他的童年——“这么说,你把我的童年烧掉了”……因为失去的太多、太痛苦,马拉特一直渴望回到过去,“希望战后一切都保留战前的样子”,就像所有不敢面对现实、害怕面对未来的人一样。
当然,这一切几乎同等的发生在同样身陷列宁格勒的丽卡和列昂身上。但是,人和人体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面对相似的处境,这三个小伙伴形成了不同的处世策略。
骄傲是马拉特的策略,是他迎战恐惧的武器。他经常撒谎,一会儿说自己从冰窟窿里救出一个小女孩,一会儿说自己亲手俘虏了一个德国伞兵——后来通货膨胀,变成“抓了四个”。他不敢对丽卡表白,只敢说“本来我可以告诉你,但我不说”、“等等,我会说的。也许是的”,甚至还放言“真正的男子汉没有爱情也活得下去”。
实际上呢?离开丽卡之后,马拉特非常难受。每次回到列宁格勒,他都要到丽卡的住处来,“朝窗内看一阵就走”。面对丽卡的追问,他连“我也早就结了婚”这样简单的谎话都圆不回来。
我可怜的马拉特啊……
理解马拉特对失去的刻骨铭心,也许就能理解他的愤怒:
几十万人死了,目的是要我们成为不平凡的人,勇往直前的人,幸福的人。而我们——我、你、还有列昂尼吉克又如何呢?……你想想,当时你是什么样子;你许诺过些什么。你许诺的事在哪儿?(轻声地)哎……你干吗不吱声?
BMG:“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枉费我狼狈退出……”哈哈哈。
尽管三角恋情总是让人津津乐道,爱情纠葛却不是这部话剧的主题。阿尔布卓夫真正想要探讨的是“青年人应当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我可怜的马拉特》发表于一九六五年,上演后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这个以三角恋爱为主线的戏,写了青年人应当追求什么样生活的主题。尽管剧中三个人物的理想都实现了,但是并不感到幸福,因为他们精神空虚,没有按最高理想来要求自己。由于触及到青年人的理想问题,上演后得到观众的欢迎。但是不久却被评论界权威指责为“愤怒一代”的文学,“新现实主义”和“新颓废派”文艺等等。
——《阿尔布卓夫戏剧选·译后记》,白嗣宏。
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这是一种回答。工程师、医生、诗人,这也是一种回答。每个读者、观众都会有自己的回答。阿尔布卓夫绕开了所有这些,给出了一个不太像回答的回答:
甚至在临死前一天重新开始生活也不晚。
这个回答虽然由马拉特说出,却是由列昂给出证明。他的证明方式,不仅仅结尾处是娜拉式的出走,还在于他登场时讲的那段往事:
一直到临死的时候他才突然明白了一切,并求我原谅……
应当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不管回答是什么,只要有勇气去追求,只要“别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样的信念“最终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
说个豆知识。在我的印象里,马拉特曾经说过自己的名字来自“马拉特号战列舰”(马拉号战列舰)。奇怪的是剧本里并没有这一段。也许是主创们的演绎?结合马拉特号战列舰的战斗生涯,马拉特这个人物似乎也厚重了许多。
马拉号战列舰(俄文名:мара,外文名:Marat)是俄国甘古特级战列舰的首批四艘之一,原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该舰建造背景源于1905年对马海战惨败导致俄国海军实力骤降,为重建舰队优势,俄国自1909年起在融合英国设计理念与意大利造船技术的基础上自行建造新型主力舰,1914年服役时配备12门305毫米主炮。1921年更名为"马拉"号并编入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卫国战争期间,该舰于1941年9月23日在喀琅施塔得遭德国空军汉斯·鲁德尔驾驶的容克JU87轰炸机投掷2000磅炸弹击中,舰首被击穿进水,两座炮塔全毁。马拉号凭借残存动力冲滩后,作为移动炮台执行海防和对地炮击任务直至二战结束,最终退役拆毁。
从豆瓣的剧评看,主创们在一轮一轮复排中,对剧情、人物的理解和演绎也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023年看完话剧时,我总感觉差点儿意思。几年过去,也许我也该像马拉特那样,再次回到那个地方,朝窗内看一阵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