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3-21

——你放羊是为了什么?

——攒钱。

——攒钱干什么?

——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

——生娃。

——生了娃呢?

——放羊。

这段对话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没有放过羊,但他也许是走出我们祖辈“放羊——生娃——放羊”生活的第一人。

我的父亲出生在大山的深处,他至少已是生活在那里的第四代人了。我还有两位伯父,一位叔父和几位姑姑。伯父们没有上过学,他们每天从祖辈们住过的大屋出发,沿着祖辈走过的山路,到祖辈留下的田地里劳作。我的父亲很少向我提起这些,只有老屋墙上几经修缮仍掩饰不住的裂缝,崎岖山路上不知哪朝哪代铺下的青石板,和田里似乎永远不会有波纹的积水在默默地诉说。

父亲说得更多的是他与我叔父上学时的“趣事”。每天走三十多里到山下去上学,光着脚丫子往下跑,居然不觉得疼;在学校念的课文是什么“老通宝,气得生了病……”;回家的路上总是会饿,就去偷黄瓜,偷花生,偷红薯,甚至偷葫芦;不能只顾吃,要打柴,割茅草,拾油茶,看见家里的牛了,捡个石子扔一下,它就会跟着回家;学费要自己挣,就去打棕毛,那么大一捆棕毛,只能打成一把,挑到镇上卖,五分钱一斤……

很苦。父亲的很多同龄人都辍学了,大多回到家里去干农活,也有去镇子上做工的。但父亲读完了小学,读完了中学,读完了师范,在县城吃上了“国家粮”。那时叔父大约读到了中学,后来也读了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了省城,是父亲兄妹几个里生活最好的。

父亲和叔父都很重视我的学习,都希望我多读些书,读完本科再读硕士,读完硕士再读博士,也许还要多拿几个学位。我理解他们:如果不是读书,他们也许永远也不能从祖辈的生活中走出来,甚至可能根本想不出,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外,还有什么样的生活。

我没有太让家人失望,一路读完了本科。上大学是我人生一条分水岭。那之前,小学,初中,高中,我的生活早已由父母师长规划好了。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的人生该是什么样子的,哪怕只是“我长大了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也用不着去想,因为,只要读书,只要好好读书,就够了。

上大学让我措手不及,就像一个久居黑暗中的人突然置身于炽烈的阳光下一样,我的两眼直冒金星。大学里,有拿奖学金的,有勤于副业的,有谈恋爱的,有玩游戏的,我该干什么?后来又有找工作的,考研的,考公务员的,我该干什么?又要……我头一次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要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实在不那么容易。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让我早早地爱上了读书(尤其是“闲”书),他们让我学会了读着别人的书,想着自己的事。儿时读的《安徒生童话》、《青春之歌》、《红岩》,后来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流三部曲》、《中国古代文学选集》、《红楼梦》,大学时读的《鲁迅文集》、《小王子》、《周恩来传》,还有《论语》、《孟子》和《庄子》等,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一直保留着一颗自己的心。它让我明白我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让我在回首大学生活时无怨无悔。

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今后的生活还很长很长。但我仍然会深爱着读书,我仍然会保留着我自己的心。有了它,无论世界多么嘈杂错乱我都不怕,因为它会告诉我:通往罗马的千百条道路里,哪一条是属于我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