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同事说起自己最近在看《自控力》时,他给了我一个doge的眼神。

“反正你看了书,也还是会忍不住去吃辣椒的。”

这话让我无力反驳。“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种困扰,经常出现在我身上。这远不是看一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

有句广告语叫“觉察即自由”。读书是觉察的一种方式。但事实上,觉察离自由还很远。它只能让人知道“是什么”或者“为什么”。仅仅知道显然不够自由。觉察而不能改变,非但不能获得自由,反而会得到更大的痛苦——就如鲁迅先生所说,从铁屋子里醒来的人,必将受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苦”。 鲁迅先生:这话我说过。

钱玄同回答鲁迅先生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对个人来说,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也可以用一句广告语来总结,就是“自律给我自由”。

有觉察而无自律,就如从铁屋子里醒来却已渐冻症晚期一样,只能在“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苦”中死去。有自律而无觉察,就如在铁屋子里做着噩梦乱挥拳脚一样,力气花了一大堆,事情一件没办成。

觉察和自律,就像人们常说的“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或者所谓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一样,是通往自由的道路上缺一不可的两条腿。

《自控力》是一本助人觉察的书。不仅如此,它还提供一些练习,来帮助人们增强自律。其实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读这本书,本身也是一种自律的练习。总体上来说,这本书带来的阅读、思考和练习,无论对觉察、自律还是自由,都颇有裨益。

至少我现在能够做到尽可能少吃点辣椒了。

图片 忍住,忍住!


那么,《自控力》都让我觉察到了哪些道理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多巴胺的作用。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笃信多巴胺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一种东西。但是,《自控力》告诉我:不是这样的,多巴胺带来的不是快乐:

2001年,斯坦福神经科学家布莱恩·克努森(BrianKnutson)发表了一份具有决定意义的实验报告,证明了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奖励,但不能感觉到获得奖励时的快乐。他的研究借鉴了一个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实验,即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在狗身上做的条件反射实验。1927年,巴甫洛夫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如果在喂狗之前摇铃,狗即便没有看到食物,也会听到铃声就流口水。它们懂得把铃声和晚餐的承诺联系在一起。克努森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他认为,大脑在期待奖励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大脑的这种反应和真正得到奖励时的反应是不同的。

《自控力》

图片 巴甫洛夫的舔狗

我感觉有点难以置信,感觉自己的“常识”都要被颠覆了。于是我上网搜索了一番。结果,各路大神引经据典、讲理举例,把我的“常识”彻底颠覆了。

而本文的重点在于,多巴胺根本不是快乐物质!多巴胺是一种“承诺你这么做就能够获得快乐”的物质,是人的心理动力源泉。没有了它就没有做任何事情的内在驱动力(这正是抑郁症的病因,抑郁症并不是不会快乐,而是毫无动力)。然而,现代社会已经有太多滥用多巴胺机制的案例,这种现象被称作“多巴胺劫持”。多巴胺至上绝对不是一种值得鼓励的生活态度。

多巴胺是快乐物质?您到底活在哪个年代?!

所以,如果说快乐是“成佛之事”,那么多巴胺就是“成佛之路”。它会让你相信走这条路可以成佛;但它并不保证这条路一定通向大雷音寺、莲台上一定坐着释迦摩尼——也可能是小雷音寺和黄眉老怪。如果我们过于执着“成佛之路”,甚至过于依赖这条路的指引,就会轻易地把自己交给欲望、任其摆布,最终彻底丧失自控力。 图片 黄眉老怪,可别拜错了。


《自控力》还讲了很多东西。有些时候,它只不过是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些事情给明白说出来了而已,并没有多么高深或者玄妙。例如:

当你感到压力时,你的大脑就会指引着你,让你去做它认为能带给你快乐的事情。

……

这就意味着,当你面对压力时,你面前的所有诱惑都会更有诱惑力

《自控力》

这简直是废话。工作不顺时抽烟喝酒烫头,感情受挫时狂吃狂买狂睡,这不是人之常情吗?

还有:

发誓改变会让我们充满希望。我们喜欢想象改变后的生活,幻想改变后的自己。

……

不幸的是,就像奖励的承诺和缓解压力的承诺一样,改变的承诺也很少能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自控力》

这还用说吗?难道还有人不知道flag必倒定律吗?难道还有人相信马了就是看了,看了就是会了吗?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好像很多心理学普及读物——甚至经济学普及读物——都是这样的。书中的观点常常会让人觉得:就这?就这?到底只是普及读物啊。 图片 就这?

我在当面试官时,曾经问过候选人“你在工作中都用过哪些设计模式”。有个候选人回答“我应该用过不少……但是我说不上来他们是什么模式”。我想,任何一个面试官都会把这位候选人归入“对设计模式了解不深”这一类吧?

同样的,只知道“我一心烦就想抽烟”、只知道“他都立了一百个flag了,全都倒了”,这不算“觉察”。能明白地说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背后有什么道理,哪怕这种道理听上去就是最浅近的大白话,这才叫“觉察”。

所以说,《自控力》能助人觉察。更何况,除了这些浅近的大白话,书中还罗列了许多相关的实验、研究。每一个实验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例如:

这可不是你每天都能见到的比赛——19只黑猩猩对抗40个人。……比赛中双方面临的挑战是,暂时忍住不吃零食,以此赢得更多的食物。在比赛中,给黑猩猩的奖励是葡萄,给人类的奖励是葡萄干、花生、M&M巧克力豆、金鱼饼干和爆米花。首先,所有的参赛者可以选择2份或6份自己最喜欢的食物作为奖励。这个选择很简单,因为人和黑猩猩都知道6比2好。接下来,研究人员把选择变得复杂了一些。每个参赛者都有机会立刻吃掉2份食物,或者等2分钟,然后有机会吃6种食物。研究人员知道,被试者更想要6份而不是2份食物。但他们能不能等呢?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07年,它是第一个直接对比黑猩猩和人类自控能力的研究。

《自控力》

人猿星球 人猿相揖别

还有:

第一个研究折扣率长期影响力的实验是个非常典型的心理学实验,名为“棉花糖测试”。20世纪60年代末,斯坦福心理学家沃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让一群4岁的孩子作出选择,是现在就要1份零食,还是15分钟后要2份零食。解释完选择内容之后,实验人员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房间里,屋子里有2份零食和1个铃铛。如果孩子可以等到研究人员回来,他可以得到2份零食。但如果他等不及,他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摇铃,然后立刻吃掉1份零食。

《自控力》

图片 别小看这个实验,它与货币的时间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处。

读到这些实验时,我常常会忍不住自己挑战一下,就像上学时自己证明勾股定理一样。虽然证明了勾股定理并不能使我看懂相对论,但“亲自”参与一下实验还是能够让我更懂自控力的。

图片 爱因斯坦用相对论证明勾股定理。这很相对论。


借助《自控力》中的这些大白话,我搞明白了很多东西。

例如呼吸冥想。我尝试过呼吸冥想,我觉得它有点意思。但我说不上它为什么有用。 图片 呼吸冥想

《自控力》告诉我:

专心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冥想技巧,它不但能训练大脑,还能增强意志力。它能减轻你的压力,指导大脑处理内在的干扰(比如冲动、担忧、欲望)和外在的诱惑(比如声音、画面、气味)。新研究表明,定期的思维训练能帮人戒烟、减肥、戒毒、保持清醒。无论你“要做”和“不要”的是什么,这种5分钟冥想都有助于你增强意志力。

《自控力》

还有:

想要激发这种放松反应,你需要躺下来,用枕头垫着膝盖,腿稍稍抬起(或者,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你觉得舒服的姿势)。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感觉你的腹部有起伏。如果你觉得身体某处很紧张,你可以有意识地挤压或收缩肌肉,然后就不要再去管它了。比如,如果你发现手掌和手指很紧张,那么就攥一下拳头,然后张开手掌。如果你发现前额和下巴很紧张,那么就挤挤眼、皱皱眉,然后张大嘴巴,放松整个面部。保持这种状态510分钟,试着享受这种除了呼吸什么都不用想的状态。如果你担心会睡着,那就先设定好闹钟。

《自控力》

以及:

当他们感到担忧时,戈尔丁就引导他们去观察自己的想法,感受身体里的焦虑,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如果焦虑仍然存在,他就鼓励他们去想象那些想法和焦虑随着呼吸消散了。他告诉患者,如果不和焦虑对抗,焦虑就会自然离去。

……

遇到烦恼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戈尔丁教给患者的方法。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试着转移注意力。

《自控力》

我简直有点怀疑呼吸冥想是本书作者发明的。因为上面这些观点和方法,都是呼吸冥想课程中经常提到的。在学习过呼吸冥想后读到这本书,有一种用《肘后备急方》治好了疟疾之后,考上了屠呦呦先生的研究生的感觉。豁然开朗,不虚此行。


但是,作为老外写的书,《自控力》和《非暴力沟通》有着同样的问题:他们举的事例离我们太远了。

例如,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项关于杂货店购物者的调查发现,当人们想到自己的死亡时,他们就会买更多的东西,更愿意购买给自己安慰的食物,也会吃更多的巧克力和曲奇饼干。(现在,我终于明白超市把殡仪馆宣传册放进购物车的营销策略了。)

《自控力》 图片 看到这个例子时,我是这个表情。

我不知道美国的超市里是否真的有殡仪馆宣传册,也不知道这种宣传册是否真的能刺激美国人的消费欲望。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的超市里一定不会有殡仪馆宣传册,因为这种宣传册只会刺激中国人砸超市的欲望。

还有这个例子:

现在是午餐时间,你正在赶时间,最方便的事莫过于在快餐店买点吃的。但你正在控制体重,准备改善健康状况,所以,你计划避开菜单上脂肪含量最高的食物。你排队的时候,发现餐厅除了普通的特价菜,还提供一些新的沙拉。这家餐厅离你的办公室很近,所以你经常来这边吃东西——虽然这对你的腰围没什么好处。你很高兴,因为你可以选一些让自己减少负罪感的食物。你排着队,考虑要选哪个,是田园沙拉还是烤鸡肉沙拉。然后,当你真的要点餐的时候,你脱口而出的却是“双层吉士汉堡和薯条”。

《自控力》 图片 看到这个例子时,我已经找不到表情包了……

对我来说,这个例子成为了它想要佐证的观点的反例。因为我完全不相信有人会犯这样的错误。


不过,瑕不掩瑜。总体上,《自控力》是一本能够助人觉察的书。不过,想要自由,觉察之后还得自律。这一点,不是任何一本书能够做到的。 图片 `萧伯纳:这话我说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