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圣宗科举录取人数统计
据《辽史》记载,辽国从辽圣宗统和六年才开始科举取士。但是,头几年间,进士及第的人真是屈指可数。我小小统计了一下:
辽圣宗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进士人数 | 《辽史》史籍 |
---|---|---|---|
统和六年 | 0988年 | 1 | 是岁,诏开贡举,一人及第。 |
统和八年 | 0990年 | 2 | 是岁,放郑云从等二人及第。 |
统和九年 | 0991年 | 1 | 是岁,放进士石用中一人及第。 |
统和十一年 | 0993年 | 2 | 是岁,放进士王熙载等二人及第。 |
统和十二年 | 0994年 | 2 | 是年,放进士吕德懋等二人及第。 |
统和十三年 | 0995年 | 2 | 是年,放进士王用极等二人。 |
统和十四年 | 0996年 | 3 | 是年,放进士张俭等三人。 |
统和十五年 | 0997年 | 2 | 是年,放进士陈鼎等二人。 |
统和十六年 | 0998年 | 2 | 是年,放进士杨又玄等二人。 |
统和十七年 | 0999年 | 4 | 是年,放进士初锡等四人及第。 |
统和十八年 | 1000年 | 3 | 是年,放进士南承保等三人及第。 |
统和二十年 | 1002年 | 6 | 放进士邢祥等六人及第。 |
统和二十二年 | 1004年 | 3 | 是年,放进士李可封等三人。 |
统和二十四年 | 1006年 | 23 | 是年,放进士杨佶等二十三人及第。 |
统和二十六年 | 1008年 | 13 | 是年,放进士史克忠等一十三人。 |
统和二十九年 | 1011年 | 2 | 是年,御试,放高承颜等二人及第。 |
开泰二年 | 1013年 | 6 | 放进士鲜于茂昭等六人及第。 |
开泰三年 | 1014年 | 31 | 放进士张用行等三十一人及第出身。 |
开泰五年 | 1016年 | 48 | 是岁,放进士孙杰等四十八人及第。 |
开泰七年 | 1018年 | 37 | 放进士张克恭等三十七人及第。 |
开泰九年 | 1020年 | 45 | 放进士张仲举等四十五人。 |
太平二年 | 1022年 | 47 | 是年,放进士张渐等四十七人。 |
后略 |
在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之前,辽国一共举行了13次科举,总共录取了33人。而在这一年之后的头两次科举,就录取了36人。此后除了第三、第四次之外,每次科举都有三四十人考中进士。
这事儿有点意思。
背景:幽云十六州
辽国早在辽太祖时期,就打下了幽云十六州的部分城池。到了辽太宗时期,更是从“儿皇帝”石敬瑭手中接过了整个幽云十六州:
是月(辽太宗会同元年十一月,即公元940年),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北京城区)、蓟(天津蓟县)、瀛(河北河间)、莫(河北任丘)、涿(河北涿州)、檀(北京密云)、顺(北京顺义)、妫(河北怀来)、儒(北京延庆)、新(河北涿鹿)、武(河北宣化)、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朔(山西朔州)、寰(山西朔州)、蔚(河北蔚县)十六州并图籍来献。
辽史·本纪第四
从地图上看,幽云十六州是这样一片土地:
虽然后周世宗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时收回了莫州、瀛州,但他在剑指幽州时“出师未捷身先死”。北宗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一度打到了高粱河(现在北京西直门外),但是却吃了个大败仗,宋太宗身受箭伤,靠驴车漂移才逃出生天。
全面接收幽云十六州的48年后,即辽圣宗统和六年(公元988年),辽圣宗一声令下,恢复科举考试。然而,连续十三年,每年中进士的人都不足十个?这似乎有点不正常?
分析
我查了点资料,觉得这事儿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方面,辽国的科举制度是向唐朝学来的,而唐朝每年的进士人数就不多。唐朝科举分进士和明经两科,进士科每年录取名额不足三十人,加上明经科也不到一百人。辽国可能是把这种严格把关的制度也学来了。
另一方面,辽国的科举制度只准汉人参加,而放眼辽国,就数幽云十六州的汉人最多。但是幽云十六州一直处在辽国与汉族政权——例如后周和北宋——的拉锯战前线。说不定哪天汉族要“恢复中华”了,幽云的汉人们多半会云集响应。因此,辽国朝廷对这些汉人士子多多少少都还怀有戒心,不会让他们大规模的进入政府、掌握权力的。
再者说了,不光是辽国统治者要防着汉人,汉人学子对他们也不抱什么好感。“子曰:以夏变夷,夏也;以夷变夏,夷也”,读着这些圣贤书,去参加“夷狄”的科举、当“夷狄”的官员?恐怕没多少人会愿意的。
几方面原因综合下来,就造成了头十三年平均每年录取进士不到三人的情形。
转机
转机出现在统和二十二年。虽然这一年只放了三名进士,但是这之后的两次科举,一口气就录取了三十六名进士,比之前十三次的总数还要多。此后虽然经历两次“技术型调整”,但是进士上榜人数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最高时甚至一榜录取上百名进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折?为什么这个转折发生在统和二十二年?
背景: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即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也就是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宋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包括:
-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齿论。
-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
- 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分析
这份“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的盟约,承认了辽国政权的正统性、承认了辽国对幽云十六州统治的合法性,承认了北宋宁可花钱认怂、也不想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小心思。
这份盟约,无异于汉族政权北宋抛弃了幽云十六州(除了已收回的莫州、瀛州外)的土地和人民,而把他们全都丢给了契丹族政权辽国。
对辽国来说,他们终于可以把幽云之地当做是自己的领土,把幽云的人民当做是自己的人民了。因而,科举取士的名额限制可以放宽松一些了。
而对世代生活在这里、被族人们抛弃的汉人来说,除了参加辽国的科举、在辽国争取个一官半职,他们还有别的办法可以保证自己和家族的权利吗?
所以,从澶渊之盟后,辽国开始更加放心的取士,幽云汉人们也更加积极地参加科举,每年的上榜的进士人数自然也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