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描绘了一组人物群像,其中有很多都可以对比着来看。
奴隶们
汤姆和乔治
对比最鲜明的一组当属汤姆和乔治。面对一步步滑向深渊的奴隶命运,他们一个选择了以宗教情怀来“默默忍受命运那暴虐的毒箭”,另一个则选择了“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尚”?一百个人心中会有一百种答案。而在这本书中,这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汤姆愤然出逃,或者乔治忍辱留下,他们的命运会是怎样?如果你认同汤姆会自由、幸福,而乔治会悲惨、痛苦,那么,实质上你就已经接受了作者的观点:悲剧的源头是奴隶制。
如此,斯托夫人写作本书的第一个目的就达到了:“阐明这个制度必然残暴、不仁。”
伊莱萨和凯茜
与汤姆和乔治形成对比的还有伊莱萨。这名奇女子有汤姆一样的宗教情怀,又有乔治一样的反抗精神。这一对矛盾完美地融合在一位女性的身上,让人不禁感觉这位女性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又或者让人联想到著名的哈丽特 · 塔布曼。伊莱萨可能是本书中最完美的人物了。而且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出:斯托夫人虽然反对奴隶制度,但是并不希望以流血冲突来推翻它。在乔治发表了“最先进入我们子弹射程的人必死无疑”、“让创造我们的上帝作证,我们要为自由战斗到底”的宣言并将一名追捕者打落山崖以后,她的第一句话是“啊,但愿他没被摔死”。还有其他人对她的话的转述:“杀生是件可怕的事…杀人就更严重了,正像你妻子所说的,死了人,就要受审判”,都印证着这一点。所以,虽然说这是一部引发了南北战争的小说,但战争绝不是作者心中解决奴隶制问题的方案——至于那场战争,不在这里讨论了。
另一名女奴凯茜也可以拿来与以上诸位做个简单的比较,虽然作者的本意未必想将他们相较而论。凯茜早已对自己的命运陷入了绝望,却是从汤姆叔叔近乎精神胜利法一般的宗教式反抗中获得了鼓舞——虽然也有与伊莱萨类似的母爱,但凯茜心中更多的是对自己往日遭遇的一种救赎。宗教让伊莱萨有所不为,却让凯茜有所必为。最终凯茜以一种近乎奇幻的方式逃出生天,宗教又一次取得胜利。
奴隶主们
除了奴隶们之外,书中还描绘了几个特点鲜明的奴隶主。他们之间也存在对比或者叫互补:把这几个奴隶主凑在一起,就可以描绘出整个奴隶主阶层的全景图了。
谢尔比和圣克莱尔
这些奴隶主中,谢尔比和圣克莱尔可以归入一类,即开明奴隶主。他们对奴隶算是比较好的,虽然各自的动机各有不同——谢尔比算是家族观念使然:对待奴隶要像对待家人一样;而圣克莱尔则是对奴隶制度抱有怀疑、鄙夷甚至是敌视。他们都怀着“时机成熟就还奴隶以自由”的念头。然而他们都没能实现这一想法。谢尔比因为经营失败,被迫卖掉了汤姆和伊莱萨;而圣克莱尔则死于一起交通事故,还没来得及在汤姆的自由文书上签字。这使得汤姆错过了两次获得自由的机会。看起来,这是运气不好;但这背后的潜台词有两个:首先,开明奴隶主们别再思前想后了,应当趁早行动起来;第二,奴隶们的自由与幸福不能仅仅指望一两个开明奴隶主,因为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难以把握。
说到第一句潜台词,有必要多说两句圣克莱尔。此人是个哈姆雷特,而非小福丁布拉斯:他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看书中他与她堂姐的对话、讨论,似乎他已经把奴隶制和奴隶主看透了。然而这位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却总是把事情推到明天,结果么,意外比明天先来临了。
玛丽和雷格里
与这两位开明奴隶主相反,玛丽和雷格里则可以并称为另一类人,大概可以称之为恶魔奴隶主吧。玛丽是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人。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人即使“心肠不坏”,也决计不会为他人考虑的。也许会有一些因素暂时的掩盖他们的这种本性,但一旦得到机会,他们就会损人利己,从而彻头彻尾的变成雷格里这样的人。而雷格里,他了解并且利用人性中的恶念,利用这种恶念冷血无情的为自己争取最大化的利益,利用这种恶念掩盖和强撑起自己的软弱面——其实是善良的一面。我们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个魔鬼,而且以自己是个魔鬼为荣,并以魔鬼的恶意强压着心里残存的一点善念。(啊哈,我也受到了斯托夫人 影响,开始宗教化了)
这两种人是奴隶制变得血肉横飞、可耻可恨的直接原因。但是同样要看到,纵容甚至培养了这种人的奴隶制度才是真正的撒旦。看看圣克莱尔的侄子吧,虽然与伊娃是同龄人,身上流着相似的血液,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会成为另一个雷格里。
奥菲利亚和乔治少爷
还有一些奴隶主已经行动起来解放奴隶,如奥菲利亚和乔治少爷(也许奥菲利亚不算严格的奴隶主吧)。这是斯托夫人为解决奴隶制问题指出的道路。尤其是奥菲利亚对托普西的教育所投入的心血和所取得的成绩,这不仅仅是要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更意在开拓未来的道路。其中眼光不可谓不长远。
我想,当时的奴隶主阶层大概也就是这么几类人吧。哪怕在北方社会也可以这样划分。
宗教与奴隶解放
但是,我们很容易想见:宗教所能影响的仅仅是开明奴隶主们。对已经用行动来解放奴隶的人们来说,有没有宗教他们都会这样做;对恶魔们来说,宗教最多只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遮羞布,只要无利可图它就毫无价值。所以,宗教在废奴事业——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事业中,都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甚至道德也是一样:除了倒忙什么也帮不上。不过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总之,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对照、互动和呼应,才使得这么多的人物都跃然纸上、有血有肉。也正因为有这么多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才使得奴隶的悲惨命运以及奴隶制的罪恶被全方位的昭示天下。
虽然斯托夫人开出的药方并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但是她准确的把到了病脉、找到了病源。自古看病容易抓方子难,不要求全责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