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我的世界也是一座花园
- 我的世界是一座花园
- 作者:[英]蒙提·唐
-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副标题:蒙提·唐的四季自然笔记
- 原作名:My Garden World: The Natural Year
- 译者:光合作用
- 出版年:2025-3-20
- 页数:544
- 定价:98.00元
- 装帧:精装
- ISBN:9787571443108
《我的世界是一座花园》曾被评为最佳园艺图书,作者蒙提·唐也是一位精通园艺的英国人。作为一名阳台种花小能手、工位绿植爱好者、公园二十分钟漫游者,我期待着从这本书中学到或新奇或实用的园艺知识。
这个期待落空,应该归咎于我自己。豆瓣的图书主页上介绍过本书内容,我没有留心:
这是一本新冠疫情时期的“隔离”日记
书写乡村生活春夏秋冬的隐逸日常
种地、放羊、观鸟、散步、听雨、赏云……
园艺作家蒙提·唐用细致生动的文字
记录一年里的所见、所感、所得、所失
绘乡野风光、忆旧日故事、赞万物有灵
这个世界很大,但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天空、在山川、在丛林、在旷野、在花园……
不论何时何地,我们的生命都与自然万物相连
可见,《我的世界是一座花园》不是一部园艺技术书,而是一部散文随笔,是作者在自己的花园和农场中,与形形色色的动植物邂逅时的见闻和感触。
在见闻与感触之间,蒙提·唐更倾向于客观地描写见闻,而较少热烈地抒发情感。与近两年读过的几本散文集相比,这样的笔触显得更加冷静,以至于我在读到这些文字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抿成一条线的英式薄嘴唇”。人心中的成见可真是一座大山啊(笑)。
重见闻、轻抒情的散文,乍一看来是落了下乘。用另一本散文集作者的话说,本书似乎停留在“形境”上;于“情境”总是扣门不入;于“理境”也只算浅尝辄止:书中所涉及的动植物知识都浅显而不成体系,离科普尚有距离,与国人喜闻乐见的“思辨理性”更是分毫不涉。
有一位老师讲过:好的文章有三种。一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二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三是大智若愚、大巧不工。《我的世界是一座花园》应该属于第三种。
本书脱胎于作者的观察日志,行文风格也的确如随手记一般率性。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文字间找到作者用心修饰的痕迹。毕竟,由日常手记到出版发行,必然要经历编辑加工的过程。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仍能保持克制,尽量保留观察日志的本来风味,一如观察自然时保持低调,从而尽量保留动植物的本来面貌一样。
一株植物死了或衰弱了,而花盆底下正好发现了鼠妇,于是人们捕风捉影,把缘由都归到了它们身上。
事实上,在生态系统降解植物的循环过程中,鼠妇是一个重要的齿轮。只不过,它们被温暖潮湿所吸引,偶尔也会到温室里啃咬幼苗,但腐烂的木头、树叶才是它们的心头好。保持温室整洁,时常搬动植物,就是对它们最好的防御了。
——P439。这么好的话题,作者居然不谈人生、不上价值,而只是一板一眼地介绍鼠妇。
本书的“重见闻、轻抒情”风格,也许就是这样形成的。这种风格既可以让读者真切地见作者所见、闻作者所闻,又可以避免读者过多地受作者影响,从而让读者有更多的空间直面自己的情绪感受。
不过,这种风格会对读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读者们需要更加沉浸地投入文字当中,才能与作者一起完成从记录到抒情的创作过程。如果滞塞于读作共创的这一步,读者就很难感受到代入和共鸣。
从点滴记录日常到完整抒发情感,看似简单,其实很难。花花草草、飞鸟小兽,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然而,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它们?又有多少人能说得清它们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触动?我的工位上有一盆绿植,它蔫头耷脑时我会给它浇一点水,此外呢?我家阳台上有两盆吊兰,吊兰开花给我带来过一阵阵的欣喜,然后呢?在公园徜徉二十分钟可以洗去一天的班味,可究竟是怎样的思绪和心境带来了这一变化呢?
跟往常一样,我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出门遛狗。——P111
我当时正在田边修理围栏,围栏柱子底部腐烂了,铁丝也松了。——P235
我在农场的小树林里,听到榛树的枝丫间传来不寻常的鸣叫。——P339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有很强的观察力。就像提蒙·唐一样,从出门遛狗、修理围栏或者听到一阵鸟叫这样的日常生活开始,细致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入察觉内心对它们的响应。
这份觉察需要一定的练习。跟着《我的世界是一座花园》的文字遍览作者的自然四季,是一种练习;用蒙提·唐的方式注视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也是一种练习。当这样的练习逐渐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时,抬起头来,环顾四周,我相信你一定会说:
“我的世界也是一座花园。”